劉 雪濟南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山東濟南 250000
?
豆豉纖溶酶研究進展
劉雪
濟南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山東濟南250000
摘要豆豉纖溶酶(Douchi Fibrinolytic Enzyme,DFE)是豆豉中的發現的一種新型纖溶酶,在體外具有良好的溶栓作用。本文綜述了豆豉纖溶酶的溶栓機理、產生菌的篩選、酶學特性及基因的克隆表達等方面的進展,為進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豆豉纖溶酶;酶學性質;克隆表達
近年來血栓性疾病日益成為高發態勢,為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威脅,據統計,我國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死亡率超過60%,而藥物溶栓是目前臨床最有效、應用最廣的治療手段。
日本學者須見洋行最早從納豆中提取到能溶解纖維蛋白的納豆激酶(NK),我國豆豉與日本納豆生產工藝相似,近年我國學者從豆豉中分離出產纖溶酶的枯草桿菌,將其所產纖溶酶命名為豆豉纖溶酶[1](DFE),并對DFE的生產菌株、酶學性質、溶栓機制以及分子克隆表達等進行了研究[2]。
豆豉纖溶酶主要來源于豆類發酵制品中的細菌,目前篩選出產DFE的菌株,主要有枯草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凝結芽孢桿菌。1997年傅莉最早篩選到產纖溶酶活達200U/mL的枯草芽孢桿菌;之后多位學者篩選出產DFE活力較高的菌株,董明盛從豆豉中分離到DFE活性達683.3U/mL的枯草芽孢桿菌,魏靜分離到產纖溶酶活達452U/mL的凝結芽孢桿菌,彭勇等從豆豉中篩選到具有較高纖溶酶活的解淀粉芽孢桿菌,發酵液纖溶酶活力可達820U/mL。
對DFE溶栓機制的研究,由于菌株來源不同,目前研究結果不盡相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研究方法為:同時在未處理和80℃熱處理過的纖維蛋白板上滴加酶液,檢測纖溶情況。若未加熱的板與加熱板的纖溶程度相同,顯示的僅是纖溶活性的作用,若未加熱的板纖溶程度高于加熱板,顯示存在纖溶活性和纖溶酶原激活活性兩種作用。王金英等研究了豆豉粗酶液,發現其同時存在直接纖溶和間接激活纖溶酶原活性兩種作用;彭勇等對解淀粉芽孢桿菌DC-4、劉柱對Bacillus sp. Nov及牛術敏等對枯草芽孢桿菌BS-26產的DFE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在兩種纖維蛋白平板上的纖溶結果無明顯差異,顯示其僅是直接溶解纖維蛋白;通過動物血栓模型王成濤[3]對枯草桿菌 DC12-33發酵液中純化的纖溶酶的纖溶機制進行研究,結果酶對80℃加熱處理血凝塊的水解明顯慢于未經加熱組,說明它同時存在直接水解和激活纖溶酶原兩種纖溶機制。
豆豉纖溶酶常通過磷酸鈣吸附、離子交換分離、丙酮沉淀、超濾脫鹽和凝膠過濾等方式進行純化和性質檢測。研究發現DFE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pI為8~9,酶蛋白分子量為27kD~36kD,豆豉來源不同分子量有一定差異。彭勇通過SDS-PAGE檢測解淀粉芽孢桿菌DC-4產生的纖溶酶,發現無論上樣緩沖液中是否存在β-巰基乙醇,均呈現一條電泳條帶,證明豆豉纖溶酶為單鏈蛋白。
豆豉纖溶酶的熱穩定性和酸穩定性較弱,閻家麒等發現DFE在pH7~11范圍內穩定,而pH<5時很快失活,但凍融對酶活性影響較小,-18℃反復凍融5次,酶活性損失小于5%。米坤研究了地衣芽孢桿菌產生的纖溶酶,分別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腸液中37℃放置3h,結果在人工胃液中殘余酶活約僅為17.6%,而在人工腸液中殘余酶活高于70%,應用中宜將其制成腸溶劑以保持其較高活力。為提高穩定性張嬋等采用硫酸銨梯度法制備了DFE納米脂質體,減少了在胃腸內的降解,為解決DFE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問題提供了新途徑。
目前產纖溶酶的天然菌株普遍產酶量較低,為提高其產量,近年我國學者利用基因工程菌生產DFE,目前初步表達出活性DFE。最早彭勇[4]從解淀粉芽孢桿菌DC-4基因組中克隆到DFE成熟肽基因,將其構建成融合型表達載體pET-Nde,轉化大腸桿菌,誘導表達出無活性的包涵體融合蛋白。羅文華研究了基因自身啟動子的作用,擴增獲得DFE啟動子至3p非翻譯區的全長1400bp基因,通過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穿梭載體pBE3,轉化到枯草桿菌WB800,加入自身啟動子后,重組菌獲得了高活性分泌表達,酶活高達690U/mL。王開敏等[5]對從豆豉的強纖溶活性的菌株擴增DFE基因,構建pYES2-DFE重組質粒,導入到釀酒酵母感受態細胞中,誘導表達后DFE活性達222.49U/mL,使DFE基因在真核生物中高活力的分泌表達。崔堂兵等采用定向進化技術對DFE基因進行定點突變,將第156位的谷氨酸、第166位的甘氨酸分別替換為絲氨酸和丙氨酸,第169位甘氨酸殘基替換為丙氨酸,并利用枯草芽孢桿菌WB800構建了表達菌株,3種表達菌株發酵上清液中纖溶酶的
活力性分別是原菌株活力的70%、115%和136%,為提高酶活力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
依據目前研究成果,纖溶酶的活力產量難以應用與實際生產需要,通過誘變育種、優化發酵條件、基因工程技術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提高酶活及產量變得非常關鍵。雖纖溶酶體外溶栓效果得到證實,但在體內的溶栓效果、毒副作用、最佳給藥方式等,還需要更進一步研究,也是DFE真正投入到臨床及市場前必須進行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韓秋霞,鄒玉紅,崔志芳.一株高活性豆豉纖溶酶產生菌的篩選及其酶活的測定[J].中國釀造,2008,10:28-31.
[2]Shi H.Wang,Cheng Zhang, etal. Screening of a high fibrinolytic enzyme producing strai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brinolytic enzyme produced from Bacillus subtilis LD-8547[J].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8,24:475–482.
[3]王成濤,鄭杰,籍保平,等.豆豉纖溶酶Subtilisin FS33的溶栓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J].營養學報,2007,29 (6):600-604.
[4]彭勇,黃慶,張義正.枯草桿菌DC-2納豆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融合蛋白在E.coli中的表達[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2,18(5):559-563.
[5]王開敏,趙敏.產纖溶酶菌株的分離和鑒定及纖溶酶基因在釀酒酵母中的表達[J].中國食品學報,2009,9(2):23-28.
中圖分類號TS2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6)155-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