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日勇
“左江花山巖畫研究”專欄主持人語
●藍日勇
廣西左江花山巖畫,延綿數百千米,其規模之宏大,作畫條件之艱險,為國內外罕見,是世界巖畫展壇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千百年來,左江花山巖畫這一壯族先民的光輝遺作,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神話和傳說,以口頭文學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幾乎不為外界所知曉,直至宋代,史籍始有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黨和政府對民族文化的保護、研究、傳承的高度重視,自1956年起,有關科研機構多次組織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左江花山巖畫進行深入調查、開展研究,經歷了對巖畫本體的介紹與研究——專題和系統綜合研究——保護及科技保護——文化景觀研究的過程,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
專題和系統綜合研究階段,主要進行左江花山巖畫的年代、族屬、內容、性質、藝術風格、作畫技術的系統研究,還涉及左江花山巖畫的旅游價值、審美意識、與民族體育和氣功的關系等領域,形成了許多有影響力的觀點。保護及科技保護階段,對巖畫的病害及機理、環境污染、保護加固材料、保護技術進行了研究,并對巖畫病害提出了防治對策,將花山巖畫研究推向深入。文化景觀研究是2010年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走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路而開始的研究階段,為了給申報材料提供理論依據和學術支撐,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整合包括國外巖畫研究機構在內的研究力量,開展了花山巖畫社會環境、文化內涵、音樂舞蹈內涵及其獨特性等20個課題研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與此同時,左江花山巖畫“申遺”也引來學術界的更多關注,花山巖畫有不少新論出現。收入本期專欄的論文,均是這個階段的新作。
張亞莎的《巖畫與江水:左江流域獨特的巖畫遺址類型》,從巖畫地點大多數位于江水拐彎處、都被繪制在臨江的灰黃色的巖壁上、相當部分繪制巖畫的地點附近有巖洞或巖石縫隙、絕大多數巖畫繪制的位置高出江面等這多項巖畫選址原則的一致性,闡述左江花山巖畫的特質,證明這個巖畫群是整個世界巖畫寶庫中絕無僅有或非常稀有的巖畫遺產,對確立左江花山巖畫的世界地位很有意義。
覃彩鑾的《左江花山巖畫:駱越舞蹈藝術的絕響》,首先指出左江花山巖畫舞蹈人物圖像反映的舞蹈是徒手擬蛙舞,是駱越人摹仿青蛙跳躍舞的形象寫照,也是駱越人崇拜青蛙的反映。這種部族集體祭祀舞蹈通過特定的舞蹈組合或隊形在行進中反復舉手、擺手、手訣、蹲足、跨步、跳躍等連續性的手舞足蹈語匯,來實現或完成整個祭祀舞蹈系列體系,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然后從舞人圖像、舞蹈造型、舞蹈動律、舞蹈組合、舞者裝飾、樂器組配和藝術等方面,展現左江花山巖畫舞蹈的“世界之最”,突出駱越舞蹈的自身品質。
龔麗娟的《論花山壁畫的多維生態范式》,從哲學層面探索花山巖畫創繪對壯民族認識、理解與改造自然的從依生階段到競生階段再到整生階段的生態范式過程。在巖畫創作之初,是人依生于自然的生態格局。以后隨著人的認識與實踐能力的提升,主觀能動性與實踐性開始走向與自然相競而生。走過了競生階段,花山巖畫繪制進入以美生為目標的高級形態,審美活動與生存、生產、生活等活動相互整生發展,整生出豐富的審美內涵和經典生態藝術特質。
張淑云的《花山巖畫的空間文化審視》,將左江流域數十處巖畫點及其周邊環境視為一個文化空間遺產現象,利用造型表述空間、原始思維空間和文化生成空間的理論,分析花山巖畫在這方面上的特征,總結其獨特的文化意蘊。如從原始思維空間看,駱越人已經用二元化的概念來看待世界,男性和女性、動物世界和人類世界、現實世界和幻想的神靈世界等,既對立又統一于他們的生活中。這是左江花山巖畫研究的新視角。
藍日勇,壯族,廣西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副主任,廣西博物館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