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許舒亞的交響組曲《海上絲路》"/>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伍維曦
長風乘巨浪舊夢譜新篇
——評許舒亞的交響組曲《海上絲路》
●伍維曦
古代中國向以積極開放的姿態與世界各國開展經濟與文化交往,以嶺南為基地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兩漢至近代皆是歐亞大陸文化交通的重要紐帶,先民憑借這萬頃碧波間的生命線與古代歐亞大陸上的各大文明共同體血脈相連,締造了無比燦爛的古代商業、航海之偉業,足以與起自西北、橫貫亞歐腹地的絲綢之路等量齊觀。
在21世紀的今天,伴隨中國的和平崛起,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指引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均凸顯無比的重要性,而作為我國友好鄰邦的東盟各國,在古代與嶺南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血脈關聯,在當今更是這一戰略的主要輻射區域。作為東盟各國北上與我國發展經貿人文交流的橋頭堡,廣西壯族自治區無疑是經營新世紀海上絲路的樞紐,其在與東南亞各國的交往中,必將發揮老樹新花的關鍵作用,締造萬方樂奏有交廣的繁榮新局面。
盛世華章,相輝無前。理解與感受這一宏大的歷史機遇,離不開中國藝術家的大制作、大手筆。在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下,在廣西演藝集團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努力合作下,由當代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前院長許舒亞教授創作的大型交響組曲《海上絲路》應運出世。這部大氣磅礴、取精用宏、俊彩紛馳的佳作,由著名指揮家、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張國勇教授指揮廣西交響樂團,于2016年8月27日首演于南寧民族宮廣西音樂廳,為這年的“南國之聲”系列演出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演出獲得極大成功和各方好評之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學院派作曲家中的領軍人物對于歷史脈搏與天下大勢的把握與思考。
《海上絲路》為四樂章交響組曲,通過《駱越音詩》《東盟畫卷》《絲路·思路》和《啟航》四首結構相對獨立但在內容性上又一氣呵成的音詩,鋪敘了世居廣西的古代嶺南各族與中南半島及南洋各國豐富多彩而獨具個性的文明特質,回顧了近兩千年中海上絲綢之路貫通交流、生機勃勃的傳奇面貌,并以昂揚激越的筆觸預告了正在啟航的海上新絲路輝煌的前途遠景。
組曲的第一樂章《駱越音詩》既是一闋深具歷史畫面感與渲染性的音畫,又是整部組曲的引入部分。用作曲家的話說,該樂章從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洪荒之世著筆,描繪廣西遠古民族播越海表、經營世土并為海上絲路的發展奠定始基的恢弘場景。一開篇,在低音弦樂器的持續音背景和定音鼓的有力敲擊節律下,單簧管吹奏出狩獵號角般的蜿蜒音型,仿佛將聽者帶入到了鴻蒙初開之際。待以“G”為中心音的瑰麗溟濛的基調確立后,同樣是單簧管卻呈現了性格與之前不同的第一主題,這個以帶倚音的長音和分解和弦的七連音為特質的主題核心,既明確有力,又充滿曲折回環的南國意味,這不啻象征著嶺南的初度開發、漸染王風。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聲部急速而均勻的三連音音型及豎琴的上行音階潤飾下,該主題在長笛聲部反復后,經過短小的包含著八度、七度音程跳進的過渡段后,音樂在銅管的映襯下以云水翻滾之姿匯入到激越深情、如泣如訴的第二主題a[44小節],這個以反向大跳和前十六后八分音符音型為特征的主題,營造出了富麗宏大、明朗舒卷的樂隊織體,并最終達到C大調上的第二主題b[52小節],在具有呈示部結束段意味的鋪墊后,音樂戛然而止(節拍換成2/4)但又意外重啟(仍回復為4/4拍),開啟了樂章中具有發展意味的插部[88小節]。這一插部短小精悍、著墨不多卻恰到好處,在弦樂撥奏的背景下,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的片段分別在木管與圓號聲部先后出現(2/4拍的間插休止再次使用),并與來自銅管聲部的剛毅闖入應和呼應,這種短兵相接的斗爭形象經過力量的積累與疊加在D大調上結束[152小節],并在2小節休止后悄然帶入一灣清流似的尾聲,猶如開辟荊榛、如火如荼的場景剎那間煙消云散。這在結構上造成某種開放式的懸念:因為在插部中略有發展的呈示性主題沒有經過再現,這不禁使得聽者對于組曲接下來的三個樂章遐想連篇。
第二樂章名為《東盟畫卷》。視線從八桂大地轉向更為廣闊的東南亞各地。作曲家以揮灑自如的筆法將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的民歌素材融入到樂章中,勾勒出絢麗熱烈的南洋風情,也隱隱回顧著萬國來朝、九夷賓服的古代盛世之景。該樂章與第一樂章之關系,既并列又承接,尤其是充分發揮了獨奏小提琴及各個管樂器聲部的表現力,體現出冥想、內秀的抒情氣質與歡快奔放的異國情調的融合。樂章一開始,樂隊首席以建立在十三和十七連音音型上的回憶性動機,仿佛扮演了娓娓道來的講故事的人,而該特色音型在眾多異域風情的素材出現后又加以再現[164小節]并將回憶性的情緒加以升華,構成了三部性曲式的首、尾,猶如一幅精美的畫框,將從第17小節開始涌現的繽紛五色簇擁起來。而畫幅正中出現的這些形象,亦并非按部就班,而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其中的發展潛力,注入了作曲家個性化的風格品味(如33-40小節對之前主題的轉調發展和隨后對這一素材的過渡性處理),并將這些本無關聯的旋律素材及其變化鍛造成極富流動性的整體,而毫無斷裂拼接之感。在水乳交融、循環往復的彼此輝映間,展示了一個東方各民族團結友好、匯聚一堂的圖景和面對這一場面時的足之舞之、心潮起伏的感受。作曲家獨具匠心地賦予西洋管弦樂器極具東方性格的音響質感,并以旋律展衍的旋法思維替代動機展開技巧,作為樂章發展與結構銜接的主要手段,使眾多主題如江河支流從容伸展,由涓涓之觴出發,時而驀然開闔,時而沉吟浩淼,時而激流千轉,時而巨浪直前,不經意間復又百川蹈海,蔚為大觀。從心而不逾矩的謀篇布局,動情而不斯濫的分寸把握,使聽者不覺神迷間又深為嘆服。
第三樂章《絲路·思路》具有交響套曲柔板樂章的典型性格,承接之前的敘說,以清淡、徐緩而深情的筆觸,展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魅力以及現代人面對祖先輝煌成就時的自省與審思。按照作曲家的構想,“在極大的時間和空間跨度中聯結古今,讓古代海上絲路與現代發展思路產生藝術性對話”,而通過對交響樂隊進行室內化處理,讓大提琴、小提琴之間的應答以及豎琴和其他樂器聲部的色彩性點綴,既“抒寫出宏大神奇、連綿不斷的海上絲路傳奇”,亦“描繪出對未來時代發展的積極思考”。在弦樂聲部的和聲背景中,豎琴以四音下行引出了獨奏大提琴的沉思性主題,隨即獨奏小提琴加入,在持續音與豎琴的三連音分解音型襯托下和大提琴展開從容悠遠的交談,長笛和單簧管在銅管長音的支持下將宏大的史詩性意味插入其中,隨即英國管接過了回憶的音調。在59小節和65小節,分別出現了第一樂章中兩個主題的片段,然而卻是在靜謐的氣氛中一帶而過。第76小節,豎琴四度下行音列再度出現,引入了新素材:在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分部奏出的搖曳起伏的三連音背景下,中提琴和大提琴聲部以朗誦式的音調唱出了由衷贊嘆般的心聲,仿佛召喚著貨殖海疆、重譯梯航、上下千年、縱橫萬里的東亞大航海時代,直至102小節再現部的到來。該樂章與第二樂章都充分發揮了五聲性調式和聲與線性旋律延伸迂回的表現力以及色彩性樂器的搓擦點彩效果;而第三樂章簡潔甘美的對話和吟誦織體,又營造出柔曼、輕盈的氛圍與波濤驟起而又徐然不興的微妙意況。
在此回顧往昔的凝神后,我們迎來了昂揚激越的對全曲的總結——第四樂章《啟航》。作為一部交響組曲的總結,這一樂章糅合了之前出現的樂思和手法,充滿面向未來的張力與動量。這不僅是對開放性的第一樂章的接續,也是將中間兩個樂章中呈現的紛繁精彩的畫面熔鑄在全新的紀念碑式的音響洪流之中。樂章的結構層層遞進、環環相生,猶如逐漸高升的浮雕群像,最終將輝煌奪目的光明前景牢牢地鋪陳在揚帆爭流的蔚藍海洋上(以正大平穩的C大調結束)。聆聽至此,不禁感慨萬千,滄海桑田后,畢竟天未老。藝術家表達的“在交響音樂宏大寬廣的音符巨浪上壯麗啟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立意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廣西作為未來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和中國與東南亞經濟人文交流樞紐的燦爛前景,也通過這一曲黃鐘大呂式的琳瑯華章得到了最為生動真切的揭示。
《海上絲路》不僅是一部緊扣時代脈搏的主旋律藝術作品,也為中國當代學院派作曲家的創作實踐提供了重要借鑒,并引發了有益的思考。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言,這是他在從事了多年的現代派作曲實踐后第一次回歸傳統之作,如何在經歷了無調性音樂和音響化作曲的洗禮后,重新探索調性音樂創新的可能性,是擺在面前的一大難題。應該說,作品對眾多素材的有條不紊又充分挖掘其內涵的駕馭安排、對東方民間曲調展衍思維的運用并將延伸性旋律與對位化織體結合、對于交響樂隊的各個樂器聲部的音響造型性的充分利用,都具有教科書式的范例價值。而他多年來浸潤西歐當代美學觀念和西方現代作曲技法所帶來的敏銳細膩的音響感受,與身經中國社會滄桑巨變的人生感悟,在作品中完美地水乳交融、萃于一發。作品的整體結構布局尤其值得稱道:第一樂章的引子功能和對氣氛的渲染烘托,與末樂章有力的承接總結,在素材和技法上都造成了強烈的整體感和流動性,而具有插入性的第二樂章和內省沉思的第三樂章則成為這一交響邏輯發展的內在動力,并在標題敘事的層面完善了組曲的內容情節。雖然名為“交響組曲”,但作品的曲式卻揚棄了古典——浪漫時期交響套曲的結構思維,為四樂章的套曲模式承載更為豐富新穎的時代精神和東方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創造了絢麗的新空間。此外,作品的敘事脈絡,融歷史/未來,夢想/現實,細節/宏觀為一體,具有交響詩的文學性格,正如參加作品首演的評審專家所指出的,其中包含的豐富敘事潛力,蘊含著改編成歌舞劇的可能。
其實,如果從較為“長時段”的視野來觀察,許舒亞教授的《海上絲路》亦并非孤立現象,而是反映著學院派作曲家中的翹楚日益通過貼近我國當前的重大事件為自己的創作獲得全新的題材,并逐漸嘗試將實驗性手法與公眾音樂生活加以結合,從而產生具有新的風格特質的優秀作品(如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已故楊立青教授的大提琴協奏曲《木卡姆印象》、青年作曲家陳牧聲教授的豎琴協奏曲《玉石之路》都為類似的邊疆題材作品)。在“一帶一路”的新時代背景下,這些借鑒少數兄弟民族乃至域外兄弟國家的音樂素材創作的作品,也的確展現出不同于未經歷現代音樂洗禮的上一代學院派創作(主要集中在建國后至“文革”前)的特征。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到:扎實的傳統作曲技巧與具有國際視野的音響觀念的結合,如果被用以表達對中國當下現實的關注與思考,將開拓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沃土。對于長期以來在困守精英化圈子和盲目從眾流俗的二分模式間徘徊的中國音樂界而言,這不啻是一條具有廣闊前景和持久生命力的成長之路。
伍維曦,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