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妙秋
論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與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音樂課程建設的協同效應
●黃妙秋
協同是有效利用資源的一種方式,民族音樂資源開發與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音樂課程建設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關系。應進一步加強兩者的交互和延伸,通過資源共享、聯合力量協調開發、垂直整合等戰略方式實現協同,從而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現有優勢,獲得一種類似報酬遞增的協同效應,最終實現兩者互利共贏、有效推進的發展目標。
協同;民族;共享;資源
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肩負著服務地方音樂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任,需要不斷加快辦學定位轉型,強化地方服務意識,以滿足各地職前、職后音樂師資培養的不同需求。不約而同之間,許多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音樂院校都將目光投向本土的、民族的特色音樂課程的建設上,并以此作為彰顯自身辦學特色,提升辦學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在如何開發廣西民族音樂資源,并在地方性音樂課程建設中予以利用等相關問題上,廣大學者們一直沒有停止過探索的腳步,但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單向方法論層面的探討,而對兩者之間的協同增效效應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認識。
我國民族音樂資源異常豐富,在資源開發方面總體上具有著開發早、歷時長、涉獵面廣、成果多的特點。以廣西為例,民族音樂學者和旅游文化學者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便逐漸關注民族音樂的開發與利用問題,尤其近年來,廣西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民族音樂文化在旅游產業增長中凸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很多旅游文化學者投身其中,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步豐富。目前,對民族音樂資源開發的地域已涵蓋廣西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地區,開發的種類包括民歌、歌舞、戲曲、曲藝、器樂等,開發的形式包括靜態的收集、整理和呈現,如圖片、樂譜、音像、文獻等,以及動態的文化產業鏈如改編、改良和創作等。
而地方性音樂課程建設普遍興起于21世紀,多由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學法教師承擔。他們運用音樂教學法的理論和方法,從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模式和方法等多種角度努力探索,構建和完善地方性音樂課程體系,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地方性音樂師資培養的需求,尋求和凸顯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前者相比,地方性音樂課程的開發時間不長,許多研究成果尚處于探索、試行階段。
過去,上述各個領域的學者均涉及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性研究,但各自發展,各取所需,自成陣營,幾乎呈割裂的狀態。即民族音樂學者主要從研究需要的角度出發,對民族音樂資源如何開發和利用進行理論性的、輻射延伸性的思考和探索;旅游文化學者主要秉承“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理念,以地方旅游經濟創收和發展為目的,進行民族音樂資源開發和研究;而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師開展民族音樂資源開發工作,則主要出于課堂教學、教材建設和課程資源整合為目的。但近年來,地方性音樂課程建設不斷從民族音樂研究中汲取養分,民族音樂資源開發由此成為了地方性音樂課程建設的素材資源輸出方,對地方性民族音樂課程呈單向素材輸出的狀態。
這種從“割裂”到“單向”發展的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與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音樂課程建設的傳統模式,其缺陷和弊端已然呈現:一方面往往造成民族音樂資源開發不系統,各領域學者因受各自研究目的的局限而容易對民族音樂事象斷章取義,部分民族音樂資源單純地被開發,而沒有被充分利用,自挖掘以后便進入博物館,被束之高閣,造成民族音樂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造成地方性音樂教學課程建設的進程緩慢,出現教學資源匱乏,整合難度大等實際的困難和問題。
由此可見,在高等教育面臨雙重轉型的改革發展新常態下,民族音樂資源開發中各領域的學者各自為政,或地方性音樂課程建設僵化、被動地依賴民族音樂資源開發的素材輸出,這勢必會嚴重阻礙兩方面工作的發展進程。所以樹立“協同增效”,實現互利共贏的理念,對于當前民族音樂資源開發與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音樂課程建設兩者而言都是非常必要之舉,是提高效率、合力攻關、降本創新的良好體現。
協同,是有效利用資源的一種方式。“協同效應”理論由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于1971年提出,原本為一種物理化學現象,又稱增效作用,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分相加或調配在一起,所產生的作用大于各種組分單獨應用時作用的總和,簡單地說,就是“1+1>2”“2+2=5”的效應。①民族音樂資源開發與地方性高師音樂課程建設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關系,具備著內、外部相互協同發展,獲取類似報酬遞增的協同效應的前提和基礎。
首先,從研究人群的角度上看,從事民族音樂資源開發的民族音樂學者、旅游文化學者以及音樂教育學者這三類研究人群中,學者具有多棲、重合性身份的現象非常普遍。比如作為一名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師,他既有可能是民族音樂的研究者、傳習者,同時他也是從事民族音樂教學工作的教師;再如,旅游文化學者由于長期關注旅游開發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利用問題,進而對該民族音樂文化的生成、受眾和傳承等諸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其實例也比比皆是。
其次,從研究內容角度來看,民族音樂資源開發與地方性高師音樂課程建設都離不開對現有民族音樂文化事象的挖掘和研究,民族音樂資源經過開發,進行合理的篩選、凝練和整合后,具備課堂教學實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便由此轉化為課程教學資源。相對而言,民族音樂教學資源開發屬于可再生資源,是民族音樂資源開發非再生資源部分的有益補充,關注其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將大大提高民族音樂資源開發的時效性和實踐意義。
最后,就研究方法而言,民族音樂資源開發與地方性高師音樂課程建設都離不開“實地調查——案頭分析——研究思考——總結提升”這一系列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步驟,可謂研究方法相通、相近。
英國戰略研究員安德魯·坎貝爾等在《戰略協同》一書中說:“通俗地講,協同就是‘搭便車’。當從公司一個部分中積累的資源可以通過橫向關聯取得協同效應,被同時且無成本地應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時候,協同效應就發生了。”②同理,當民族音樂學者、旅游文化學者和音樂教育學者等多領域研究人群共享民族音樂傳統原生態、再生態或新生態資源開發成果,避免重復開發,提高民族音樂資源的利用效率,民族音樂資源開發與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音樂課程建設成果能彼此互換、轉化時,我們認為上述二者的“協同”便產生了增效效應。
再者,“協同效應”可分為“外部協同”和“內部協同”兩種情況。就民族音樂資源開發與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音樂課程建設而言,“外部協同”可表現為民族音樂學者、旅游文化學者以及音樂教育學者這三類人群之間的協同研究,成果共享;“內部協同”則表現為同一類學者對上述兩個領域的協同關注。例如,民族音樂學者除了研究民族音樂文化事象本身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所處的文化生態以外,還需注重其教育、傳承所需的課程資源開發、校本教材建設、課程體系構建等一系列問題,做到“開發”與“利用”雙管齊下。而音樂教育學者應在借鑒民族音樂資源開發成果的同時,更要運用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從大文化的視角來系統了解和審視課程建設內容,積極參與民族音樂文化的開發和研究,做到“教學”和“學術研究”兩手都要硬,避免出現人為割裂“教學”和“研究”兩大陣營的錯誤思想。我們只有進一步加強民族音樂資源開發與地方性高師音樂課程建設兩者的交互和延伸,從而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現有優勢,最終實現多方互利共贏、有效推進的發展目標。
(一)民族音樂資源共享庫的建設
在“互聯網+”時代,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被認為是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時刻推動大眾協同創新和開放式跨界融合。民族音樂資源共享庫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在知識傳播和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形成結構化、易操作、易利用、易儲存、可傳承的知識集群,將過去孤島式的民族音樂資源開發、理論研究及地方性課程建設等各類研究成果連接起來,其建設的協同效應在于它不是“專庫”,而是“共享庫”。其本質是以資源共建共享為目的,面向海量資源處理,集資源分布式存儲、資源管理、資源評價、知識管理為一體的資源管理平臺,實現民族音樂資源的快速上傳,民族音樂開發利用、理論研究等學術成果的智能梳理、歸檔和存儲,并同時運用到教學中。設立有民族音樂教學課程資源專區或子數據庫,具備幼兒、小學、中學、大學各個階段的民族音樂課程資源檢索功能,并提供示范性精品課程案例學習,以及具備進行網絡教學的功能。
民族音樂資源共享庫的建設能有效提高民族音樂資源對象的利用率,打破學術壁壘,最大限度避免重復開發,節約人力物力和經費投入,促進多領域成果轉化,實現多方互利共贏。
(二)聯合多學科力量,打造協同團隊
協同團隊的打造,離不開“高度的凝聚力、強烈的合作意識、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三組關鍵詞。民族音樂資源開發和地方性音樂課程建設協同團隊的打造,不應是散兵游勇式的三兩個學者研究成果的匯總和疊加,而是需要團隊成員之間樹立共同的學術目標,彼此秉持有“包容”“信任”“奉獻”的心態,建立平等便捷的溝通渠道。部分民族音樂學者容易誤認為,旅游文化學者和音樂教育學者的研究成果過于追求實用性和功利性,審視民族音樂資源開發問題不夠全面,而部分旅游文化學者和音樂教育學者又容易誤認為,民族音樂學者的研究成果缺乏實操性和針對性。但我們必須承認每位學者在研究上都有自己的傾向和專長,只有充分發揮專長,對多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有效遷移和合理利用,才能形成優勢互補,共同參與。
(三)垂直整合,走研、學、用一體化道路
“垂直整合”在經濟學領域是指合并兩個在生產過程中處于不同層次的業務,類似于某公司為了縮短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距離,節約商品流通環節所產生的利潤減耗。民族音樂資源開發與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音樂課程建設之間的協同效應,也應充分考慮研、學、用一體化的垂直整合模式。研、學、用三者是一種互為因果、相互增量的關系。即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使用部門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產出一體化的完善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
如廣西地方性音樂課程建設中,廣西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結合廣西民族樂器的研究成果,正嘗試開發建設“廣西特色民族樂器研究”——“民族樂器教學”——“民族樂器制作”的系列課程群,融科研、教學和生產運用三者于一體,較好地對民族音樂資源開發與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音樂課程建設的協同發展進行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該校的辦學特色。
民族音樂資源開發與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音樂課程建設的協同發展,應引起廣大學者的重視,并進行不斷深入和積極的思考和探索,使得上述兩個領域的研究在當前改革發展的新態勢下,發揮最佳的協同效應。
黃妙秋,女,博士,廣西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