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浩松 譯 張 焰 校)
?
俄企在燃料研發領域取得新進展
【本刊2016年5月綜合報道】近期,多家俄羅斯企業和研究機構宣布在核燃料研發領域取得進展。
優化氮化物燃料組件制造工藝
西伯利亞化學聯合體(SCC)2016年3月28日宣布,已完成帶有混合鈾钚氮化物(致密)燃料的快堆試驗燃料組件(ETVS)制造工藝的優化工作。ETVS制造費用已下降37%,制造時間縮短超過25%,產品合格率達到80%。
聯合體2015年完成了首批原型氮化物燃料的制造。這批燃料正在別洛雅爾斯克3號機組即俄唯一的BN-600快堆中接受輻照試驗,未來將在位于季米特洛夫格勒(Dimitrovgrad)的核反應堆研究所(NIIAR)接受輻照后檢查。聯合體計劃在2016年春季生產下一批采用不同設計的ETVS。
目前預計氮化物(致密)燃料制造廠將于2017年完成建設和設備安裝工作,并成為聯合體場區內中間示范電力綜合體(PDPC)的組成部分。
PDPC將由3個模塊組成,即1個燃料制造/再制造模塊、1座BREST-300鉛冷快堆和一個乏燃料后處理模塊。俄羅斯國家動力工程研究所(NIKIET)已于2014年完成BREST-300的工程設計(詳見本刊2014年第9期相關報道)。
完成“干法”燃料試驗
俄羅斯核燃料產供集團(TVEL)子公司Mashinostroitelny Zavod已完成使用“干法”技術制造的比利比諾(Bilibino)EGP-6石墨慢化沸水堆燃料芯塊的試驗工作。
產供集團3月17日表示,該公司2008年“開始掌握”這項技術,從2010年開始使用這項技術為VVER反應堆制造燃料。相對于“濕法”,“干法”技術提高了生產率,并降低了設備維護費用和處理費用。目前位于西伯利亞東部的4座EGP-6反應堆均建于20世紀70年代,用于熱電聯供,預計將在2022年之前關閉。
獲得燃料棒包殼陶瓷管制造專利
全俄無機材料研究所(VNIINM)近期獲得燃料棒包殼陶瓷管制造技術的發明專利。該研究所3月16日發布聲明稱:“這項發明涉及高溫碳化硅復合材料的制造,這種復合材料可用于制造燃料棒包殼的陶瓷管以及燃料組件的其他組成部分。”
這項技術包括下述步驟:首先形成具有特殊結構的纖維管狀骨架,并將其與陶瓷前體共同浸漬在惰性氣體保護層中;然后逐級進行熱處理,以便在最終的高溫處理階段獲得陶瓷基體和陶瓷復合材料。研究所表示,這“有助于避免陶瓷材料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即脆性”。此外,由于使用不含氯的部件,因此這一方法具有環境安全優勢。作為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的事故容錯燃料(ATF)研究的一部分,各國正在開展燃料棒包殼中鋯的替代品研究。
(信息來源:世界核新聞網站和英國《國際核工程》網站)
(伍浩松 譯張焰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