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劍

1936年2月3日,毛用坤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1950年起,開始發表漫畫、連環畫作品。他是新中國兒童美術的開拓者,出版各類兒童讀物達兩百多種,獲獎二十多次。他所參與并創作的兒童美術作品可謂著作等身。
在毛用坤五歲時,一家搬到上海。1947年夏,毛用坤在上海境成小學讀六年級時看到了地下黨辦的《新少年報》,上面的各種美術作品激發了他對繪畫的興趣。1948年,毛用坤考取了上海敬業中學。愛好美術的他參加了上海市學生美術工學團,在那里結識一位劇務老童。老童原本是撰寫連環畫腳本的好手,在他的介紹下毛用坤開始涉足連環畫領域。1950年,他的第一幅漫畫作品在《新少年報》上發表,毛用坤興趣大增,利用課余時間不斷創作,向各報刊投稿,作品在《新少年報》《青年報》《漫畫月刊》《大公報》《勞動報》《時事畫刊》等處發表。1951年7月,十五歲的毛用坤創作了第一部連環畫《滕凱舍身炸大橋》。創作完成后,他曾拿著這套連環畫去《解放日報》社找米谷先生請教,米谷先生提出了幾條修改意見。毛用坤把修改后的畫作送到群生書店,得到了老板肯定。這本連環畫出版之后,陸續有華成書局、東亞書局、隆興書局、志成書局等紛紛約稿,出版了《鐵原前線爭奪戰》《空軍英雄谷子潭》《進攻冬宮》《紅軍坦克隊》《榮譽戰士》《黑寶寶》等連環畫。當年缺乏資料,毛用坤只得到學校的圖書館中去找有關書籍,像列寧、斯大林等形象都是從書本中臨摹后重新創作的。
1949年6月17日,《新少年報》在上海復刊,毛用坤當起了小小通訊員。1952年9月初,《新少年報》社美編吳文淵來信,詢問他是否愿意到報社工作。毛用坤因實在喜歡連環畫和插圖工作,幾經取舍,最終還是接受了這個工作。當時,報社美術編輯的任務繁重,常常開夜車。為了完成畫稿,因為時間緊迫,他往往要在一兩個小時內完成一篇文章的題圖和插圖。1954年4月,人民美術出版社來信約毛用坤畫一本講述志愿軍故事的連環畫。毛用坤接下了任務,但是上海沒有棗樹,他就去信請求提供一些棗樹的資料。人民美術出版社特地請著名畫家劉繼卣畫了兩棵棗樹寄給他。毛用坤畫好后把稿子寄到北京,6月這本連環畫《棗》出版,之后也在《連環畫報》上發表。后來,人民美術出版社又不斷向毛用坤約稿,先后出版了《做好一件事》《石頭練習簿》《大掃除》《同學》等連環畫冊。其中《大掃除》在北京市青年美展中展出,獲了三等獎,并參加了1956年全國青年美展。
1956年,毛用坤隨《新少年報》遷往北京并入中國少年報社,被分配到美術組。1958年回上海后在少年兒童出版社工作。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用坤畫了許多連環畫,讀者印象最深的是《周總理在少年宮》和《小雁齊飛》。創作《周總理在少年宮》時,毛用坤時常帶著速寫簿到上海市少年宮體驗生活,到各活動場所如刺繡組、美術組、航模組、歌唱組、舞蹈組等處畫了不少速寫。1963年,毛用坤畫了一本兒歌插圖《月亮亮》,他借用了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風格,線條虛虛實實,造型規范,受到好評。1963年11月初,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約毛用坤畫一本《小雁齊飛》連環畫。書中的主要人物是五位少先隊員、一位老師和一位老農。除了老農的形象外,老師和學生的形象都是他從生活中收集的素材。創作之初,他畫了不少老師和學生的寫生,通過交流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素材收集后設計小稿。他用鋼筆勾單線,輔以大面積黑塊,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該書于1964年12月出版,后來不斷再版,到2005年放大為三十二開本精裝出版。
1964年,毛用坤調到《小朋友》編輯部工作。那個年代,即使是兒童刊物,也要有政治覺悟,創作的主題也是緊緊圍繞這一點。1967年,少兒社和兒童時代社共同創辦《紅小兵報》,由毛用坤負責版面設計。緊接著,1969年5月,紅小兵報社接辦《紅小兵》畫刊。那時,國內的畫家都閑著“搞運動”,這本薄薄的畫報似乎是一扇小小的窗口,相互傳遞著信息。當年這本兒童畫刊上留下了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
1974年年初,杜建國先生建議搭一個“三合一”班子,創作一組連環漫畫在《紅小兵》畫刊上連載。這個班子由專業畫家張樂平、詹同,業余作者周松生、李柏崗和編輯杜建國、毛用坤等六人組成,筆名取“陸繩”。漫畫的主要人物是“海虹”。開始大家積極性挺高,后來因構思往往通不過,也就沒勁了,創作的重任就落在了毛用坤身上。他依靠熟悉兒童生活又熱愛漫畫事業的業余作者支持,請他們定期來報社交流素材,由他執筆作畫,一直到1994年因身體不好才停止創作。“海虹”這位漫畫小明星,很受孩子們歡迎。《海虹》參加了“全國美展”“全國科普美展”“上海漫畫展”等展出,多次得獎,其中在“1986年第六屆全國美展”中獲“佳作獎”。張樂平先生曾評價他“是從教育下一代的強烈責任感出發,堅持不懈地創作長篇兒童漫畫。他不顧坎坷,不計得失,不講空話大話,長年累月,孜孜以求地向下一代傳播真善美”。
1978年,毛用坤和杜建國二人合編了一本《漫畫集錦》,里面匯集了中外名家的代表作。當時參考資料很匱乏,他倆跑美影廠、美協資料室等處去尋找,還翻出自家的“藏品”,在沒有復印機的情況下,全部畫稿是由他們拷貝和臨摹的。他們請阿達設計了封面,蔡振華寫了序,出版后受到歡迎,許多年輕作者說:“沒想到還有這么精彩的漫畫!”
“文革”結束后,毛用坤畫了很多精彩的漫畫,被廣為流傳。隨著國外漫畫書和卡通片的引進以及國內優秀畫家藝術不斷創新,各種造型夸張、輕松幽默的卡通作品流行于社會,這時毛用坤的創作風格也與時俱進,由寫實逐漸轉為夸張。當時,毛用坤經常到美影廠去拷貝國外漫畫作品或從其他出版物中尋找有特色的漫畫造型,然后把這些資料分門別類地整理好。在拷貝、臨摹的整理過程中既鍛煉了造型能力,也為創作準備了素材。毛用坤有扎實的寫實功底和豐富的連環畫創作經驗,吸收了國內外優秀作品的養料后,如虎添翼,在寫實和夸張轉化中游刃有余,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卡通風格.代表作有《好寶上學記》《通天河》《海虹》等,形象清新可愛,動態夸張而不失結構,變形而不失趣味,給人以真善美的良好形象。
此時的毛用坤進入了第二次的創作高潮,出版的書籍更多,而且還為各地的兒童畫刊畫了大量的連環畫和插圖,不僅在數量上突飛猛進,而且從繪畫風格上也有了一次革新。1989年,毛用坤創作的連環漫畫《阿發》參加了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連環畫《通天河》《好寶上學記》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兒童讀物美術作品展覽會;《好寶上學記》參加了慶祝上海解放四十周年畫展。為了完成繁重的約稿任務,毛用坤天天“開夜車”,漸漸感到力不從心,心臟不適,視力也大不如前了。1986年經醫院診斷為慢性青光眼,1983年體檢時心電圖顯示頻發房性早搏,到1991年發展到嚴重的心臟病。1991年9月5日,毛用坤上班路上心臟病發作,被送到醫院搶救。1997年,毛用坤住院并裝了心臟起搏器。之后的十幾年,他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好,走路氣急,樓梯走幾格就要休息一下,后來心力衰竭,并頻發早博、房顫。2013年11月,毛用坤因房顫突發腦梗造成癱瘓,接著又肺部感染以致錯過了最佳康復期,在病床一躺就兩年多,期間因并發癥多次出現病危狀況。
2016年1月3日,毛用坤因心臟等多種器官衰竭而去世。毛用坤是新中國第一批連環畫家,也是新中國兒童美術創作的開拓者之一。他是第一批將國外卡通和中國漫畫完美結合的開拓者,一生致力于為兒童美術事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