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柒
?
流變的年俗 不變的年味——一位攝影記者15年的春節記錄
●曉 柒

2013,寫福字Calligraphers are writing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and other New Year signs in Hangzhou. The photo was taken in 2013.
過年,值得品味,也值得回味。
李忠是杭州新聞攝影圈里知名的“掃街”記者,他的鏡頭一直對準基層,15年來堅持拍攝真實的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各色新春圖景,讓我們來看看他鏡頭中的春節——流變的年俗,不變的年味。
過年,是個源遠流長的詞語,且不說古時的年俗已經十分陌生,就連15年來我們的經歷也開始淡去。
傳統年俗中,進入臘月二十三就算開始過年,這一天稱“小年”。二十四撣塵掃房,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大年三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并守歲到凌晨,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大年初一,最主要的是拜年活動,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隨后,從初二到正月十五,每天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傳統年俗中也都有約定俗成的規定。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年才算過去。因為地域差異,不同地方的年俗會有差異,但無一例外都充滿了家人、親戚、友朋喜慶相聚的氣氛。過年期間,過去只是在家團聚,現在更多的家庭習慣于到飯店聚餐,大家在一起吃飯、聊天、玩耍,熱熱鬧鬧,快快樂樂。中國人最重視的人倫親情,在此刻得到了最好的表現。有很多家庭春節或舉家出游,或邀親友同游,在欣賞大好河山美景的同時,盡情享受融融親情的溫馨。

自家做年貨的少了,出門買年貨、逛廟會成了新的選擇。Nowadays, people seldom make New Year food at home. They go on a shopping spree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visit temple fairs during the first days of the traditional New Year.

從在家喝酒到出門運動,年俗更“健康”。Wine drinking is still a must for Spring Festival, but local residents prefer to engage in sporting events such as walking for fitness to usher in the traditional New Year.
在李忠2009“年貨節”的照片里,很能看到這種傳統年俗熱鬧的場面——除了杭州人最愛的樓外樓、采芝齋、五芳齋、咸亨酒店、金字火腿等一批知名老字號食品和浙江的省市優質農產品企業攜各自的名特優新產品亮相外,還有山西核桃、山東大棗、新疆無花果、福建茶葉、天津良鄉栗子、北京糖葫蘆、遼寧海產品、四川熏腌臘肉制品等各地特色年貨食品。可以想象,老百姓把這些透著“年味兒”的商品買回家,在臘月、正月里和全家人一起分享,是如何的其樂融融。
年俗有種種變化,某些儀禮活動也在消逝,但人們辭舊迎新、健康生活的愿望一如既往,甚至比以往更強烈。

進香、祈福、祭祖依然是過年的保留項目,但越來越多的人舍得用難得的假期和孩子們一起樂。Praying for blessing at temples and worshiping ancestors are still part of the Spring Festival festivities, but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giving more time to childre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vacation.

放煙花爆竹越來越少了,看演出、聽音樂會,成了新的年俗。Fireworks are no longer popular nowadays. Concerts and variety shows are new ways to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雖說現在依然會在大年初一拜年,但已不像早些年在農村挨家挨戶串親戚那樣熱鬧了?!边@是50歲的王阿姨的話?!澳贻p的時候生活在農村,只記得每逢年初一,我們這些晚輩天不亮就開始串親戚,去輩分長的老人家里拜年小坐,一波一波的人,串下來自己衣兜里的糖也塞得鼓鼓的?!?/p>
現在,隨著城市的發展、居住環境的拓寬,對于很多人而言,“串門”拜年越來越少,拜年的重頭戲應該就是群發短信,以及以結伴的方式出門活動。
在李忠“健步走”的圖片中,就是另一種“拜年”。健康、運動成為越來越多百姓眼中的熱點名詞。2011年大年初一一大早,由杭州市體育局、拱墅區體育局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全民健身新春運河健走活動在運河文化廣場啟動,數千名健身愛好者迎著農歷兔年的第一縷陽光,從拱宸橋畔出發,沿著游步道,穿過“福臨門”“健康門”“和諧門”,在陣陣歡聲笑語中健步走向新香積寺,以健身祈福的形式,歡度新春佳節,展開新一年的健康生活。
變化是年俗發展史上的常態,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過節方式和過節內容,今天,人們也在用自己喜好的方式和內容,以自己對春節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春節文化和春節生活。
過去,每到年三十,農村都會有一個小的祭祖儀式,在每間屋子的門檻上點一支小小的紅蠟燭,燒一點紙錢。每當此時,老人們的表情就會變得非常莊重、虔誠,一邊把紅蠟燭的燭油滴在臺階上,一邊回憶老一輩的故事。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平房蓋成了新房,已經很少看到這種傳統的祭祖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應時代而生的新形式。
在李忠2013年“地鐵新年”里,紅衣紅帽白胡子的圣誕老人在杭州地鐵一號線列車的車廂里現身,頻頻向乘客們致以新年快樂的美好祝福,并送出了一份份可愛的小禮物,還特別向小乘客們發出邀請卡,歡迎他們前往武林廣場、鳳起路、城站、臨平四個地鐵車站,參加由杭州地鐵公司舉辦的新年派對活動:聽圣誕老人講故事、表演文藝節目、與圣誕老人合影等。2012年,杭州地鐵通車,標志著城市發展進入新時代,與之相伴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充滿“洋味道”的新年活動進入了地鐵,無疑有著特殊的意義。

買花裝點居室是一直以來的年俗。近年,挑盆高雅的蘭花成為時尚。Potted flowers are a traditional way to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Nowadays, graceful orchids are the new fashion for the lunar New Year.

2008,喜迎財神“Inviting God of Fortune home” is a traditional business ritual in Hangzhou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picture was taken in 2008.
年俗文化正在發生變化,有的是社會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在春節上的反映,有的則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人們為了滿足新的需求而自主選擇的結果。
過去,過年拍一張照是一件幸福又值得回憶的事情。然而,隨著數碼產品的普及,拍照已經成為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市民王先生說:“那時候拍照一般會選在初一、初二或者正月十五、十六,現在隨時隨地都能拍照。”記錄生活的途徑和方式已經越來越多,“過年嘛,出門玩玩,用手機拍幾張照片,也是年去歲來的留念?!边@是許多朋友對我說的話。
在李忠的2008“喜迎財神”里,就很能看出杭州人越來越喜歡“出門軋熱鬧”。農歷正月初五,歷史文化街區河坊街上響起了鳴鑼開道聲,財神爺率福、祿、壽、禧四星宿一眾人等巡街送財,給商鋪發放新年利市,預祝生意興隆,向行人游客派送糖果紅包,拜年賀歲。市民紛紛舉起相機與巡游隊伍合影留念。其實,近幾年在民俗景區,新年期間都會有百姓祈福、家家拜年、百家大宴、元宵放燈等活動,豐富了中國年的傳統文化氛圍。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春節的傳承是環環相扣的,其中的生活文化意義——以更新、祈福、慶賀、迎春、團圓、和諧為主旨的精神以及“情感交流”的使命,依然積淀延存。
馬爾克斯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彪m然年俗在更迭,但不變的中國味,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其中還包括“老外”們。在李忠這張“春聯送喜”里可以窺見一斑:在位于北山路西湖博覽會博物館內的杭州國際訪問交流中心里,由杭州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我在杭州過大年——在杭外國友人新春聯誼會”上,60多名在杭工作、生活、留學的外籍朋友應邀參加,歡聚一堂。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外國友人在參與中國民俗猜謎、中國龍書法比賽、吃餃子、中英文傳統歌曲接唱及各國民俗文藝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加深了對中國年傳統文化的了解,也增進了彼此的交流和友誼,提前歡度了一個充滿歡樂、趣味的“中國年”。
(本文攝影: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