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子
?
無老酒,不過年
●栗 子

紹興沿街老酒店鋪In the picture is a typical wine shop in Shaoxing. The banner is an age-old format for wine shops to advertise their business.
“又賣光了?昨天才進了100箱,一天時間就賣光了?”王老板外頭回來、進門就問老婆關于老酒(黃酒)的銷售情況,說:“又得去進貨了。”
近日筆者到紹興采訪老酒的過年生意,在市區北復線上的一家副食品批發部里,王老板告訴說,臨近過年,老酒作為紹興的傳統特產,拿去送禮再好不過,每天到店里來的批發生意源源不斷。
“天冷,老酒燙一燙,吃了暖身樂胃,所以更多人愿意拿去送禮了。”
老酒由稻米熟制、發酵而成,沒有替代品,因此滋補養顏。
筆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副食品批發部和超市都存在像王老板說的這種情況,老酒的銷售好過一些保健品。“現在的保健品質量參差不齊,還是老酒實惠,尤其送給外地客戶,送紹興特產最好了。”做外貿生意的穆先生在王老板的店里一下子買了80 箱20年陳的老酒,分別送給40個客戶。
筆者有點驚訝這大手筆。“勿稀奇,勿稀奇,”王老板卻搖搖頭:“老酒專賣店里生意還要大,還要多。”
筆者問王老板賣老酒的陳年往事,王老板介紹,紹興人歡喜吃老酒,有句俗話叫作“紹興的麻鳥(鳥音吊diao,即麻雀)都會吃二兩老酒”,他便在上世紀80年代初剛開始改革開放、政策允許的時候,做個體戶,開了一家賣老酒、賣油鹽醬醋的小店。

傳統手工老酒制作Two wine makers work in a traditional wine-making workshop in Shaoxing.
“當時賣酒都是零售,平常日子顧客拎個老酒瓶每天買半斤一斤,逢年節才會三斤五斤地買。過了幾年社會上富起來,出現了萬元戶,春節時有人來買甏頭酒,就是買沒開封的原甏裝的老酒。買這老酒實惠,磅秤一放,一甏老酒五十來斤,去掉甏頭、封口泥重量,再去掉甏腳腳分量,也就四十斤左右,實際不止這數量。而我們賣家最高興,省力省心銷得快。”
“后來大家的鈔票多起來,吃老酒就買瓶裝的,既保證質量又方便。臘月里、正月里有人整箱買去吃,也用于送人。至于重要的請客、送禮,則用壇裝或甕裝的——品質更高,同時古典氣派,有文化味,還可以收藏。”說到這里,王老板笑了,他就是在這時候積攢起第一桶金、轉開副食品店的。到了新世紀,他資本相對厚實,經營起批發部。
“大約90年代以后,老土的甏頭酒不大看得到了,料酒都是一袋一袋包裝的,現在只有農民屋里廂晚米、糯米收起,自己手工做老酒才用甏頭,過年吃。”王老板說,他盡管自己賣老酒,但過年還是要到老家東浦鄉下弄兩甏老酒,同朋友們共享。
老酒,在紹興人的過年記憶里是有特殊地位的。
筆者也是紹興人,記得小時候,每逢臘月二十前后,姆嬤都要把祖宗神像從柜子里“請”出來掛在堂前,點燃蠟燭,供上老酒,祭祀一番,這是做“掛像酒”。到正月十八,姆嬤把神像“請”下來,這時又得祭祀一番,辦“落像酒”,親朋好友、族內長幼相聚歡飲。喝過“落像酒”,就意味著年事已畢,年節活動結束。
而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過去酒席上會用十只朱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橘(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俗叫“守歲”,也叫“望年夜”。
老酒滑口,軟糯甜潤,回味久長,是江南風物的代表。
老酒也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國酒,華夏五千年文明滋養出的飲酒習俗,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與憧憬,體現著華夏土地上人民內心真善美的品格。
也許王老板平日里老酒吃多之故,說話滔滔不絕,他知道不少酒文化:漢代時飲用年酒,一般從大年初一早上東方太陽微露時開始喝。在唐代,不管皇室貴族還是普通老百姓,過年飲酒已經不再是防疫治病,而是圖個熱鬧喜慶,酒變成了助興的道具。北宋時過年,一天要喝兩遍酒,除了晚上自家人團坐一起喝酒外,在白天,鄰里之間還會互相邀請對飲,謂之“別歲”,互相饋送酒食,叫“饋歲”。南宋以來,過年喝酒是為助興,因而出現了許多創新的娛樂節目。自清代之后,酒被賦予了更多的社交功能,過年時提著好酒送禮拜年的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壇裝老酒Shaoxing wine comes in various traditional earthen jars.
于是筆者想起有網友在網絡上留言:“今年過春節,到老朋友家串門時送上一壇上好的花雕,吉利、喜慶!討個好彩頭,很不錯喲!”
其實,花雕就是壇頭裝的加飯,無非酒壇外面涂抹上顏色艷麗的畫圖,內容喜洋洋一片——仙翁神女、仙鶴玉兔、松竹靈芝、樓臺庭院,過年擺上圓臺面,以示闊綽而隆重。
加飯歷來是老酒中的大宗,其他品種還有香雪、善釀、元紅之類。不過現在老酒基本是加飯一統天下,有普加飯、雙加飯、特加飯之分,余者似乎不多見。這實在可惜、不應該。筆者與王老板交談時,就有人來問有否香雪。飲食多元,搭配有道理。筆者隱約記得愛吃沈永和老酒的老爹,曾醺醺然地說,過年吃鴨吃鵝要吃香雪,吃蝦吃蟹要吃善釀,吃霉的、糟的、醬的下飯才吃加飯。
王老板同意筆者的看法,但委婉地說,到年關了,在超市和一些副食品批發部里各種老酒的品牌非常多,古越龍山、東風、塔牌等是最主要的,大家都非常歡迎;把老酒做成3年陳、5年陳、10年陳、20年陳,甚至50年陳、上百年陳,越陳越供不應求,說明社會富裕美好,老百姓老酒日日醉,生活萬萬歲。
“買老酒吃,送老酒禮,當然要順變化、講‘規矩’。如今流行拼顏值,包裝精美,設計感強,色彩艷麗、喜慶的酒瓶第一眼就會吸引人的注意。做酒的企業也針對這一特點,除了保證原酒的品質外,在器型、包裝設計上下足功夫。”王老板接著強調說:“我店里過年的生意,講究它。”
謝過王老板,筆者到紹興城里逛了一大圈,了解到,目前從酒瓶材質的選擇上有陶瓷的、玻璃的、竹木的、新型塑料的等,而玻璃的、陶瓷的是消費者新年購酒的普遍首選。相比而言,玻璃瓶以其廉價且具造型的現代感,在酒類包裝市場暢行多年。隨著消費不斷升級,加之眾酒商的開拓,越來越多的有著中國文化元素,可供擺設、收藏的陶瓷酒瓶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每到新春佳節,至少在紹興,至少在江南,老酒是宴席上少不了的主角。“無酒不成席”、“桌上有酒,越喝越有”,老酒能助興,更是感情的潤滑劑。
吃慣了老酒,紹興人一般不喜好白酒、紅酒或者啤酒。紹興超市貨架上有五花八門的漂亮酒包裝,名字洋氣,讓一些追求新鮮的年輕人躍躍欲試。有意思的是,筆者采訪發現,對洋酒特別熱衷的,不是男性,反而是年輕女性,她們并不嗜酒,也未必有好酒量,對她們來說,喝的其實不是酒,而是時尚的感覺。有人對此發愁,擔心習俗、這個傳統文化的根基會被湮滅,筆者不以為然。紹興老酒確實有“愁”,有“鄉愁”,只是那文化層面的東西,不在本文展開。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