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重 傅淑青
?
飛翔在新的高峰之上——新峰計劃攝影成果展瀏覽
●梅重 傅淑青

“新峰計劃”創作成果展展板 (傅淑清 攝)A poster for New Peak Project in the compound of Zhejiang Art Museum where young photographers in the project display their works
快樂或者憂郁、悲傷,一個人的心境在同一天里肯定會有變化,即便是處于平和的狀態。將這些面孔、比如平和的神情,分時段拍攝下來,說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
這是浙江省文聯“新峰計劃”創作(美術、書法、攝影)成果展上一件名為《面孔24小時》的攝影作品帶給我們的思考。
展覽在浙江美術館開幕。2015年的冬陽淡淡地透進來,展館內氣氛熱烈。觀眾三五而來,絡繹不絕,隨處可聽聞輕輕的品評討論聲。
“面孔”是引得不少觀眾駐足欣賞的作品之一,它的特別之處在于以拍攝同一人面孔為唯一表現內容。在這一題名下,有兩組作品,每組作品由若干幅照片組成,大小格式相同,但被攝者每張照片的表情明晰地起著變化。有人逐張對兩組肖像進行翻拍。
我們尋找到《面孔24小時》的作者——上海師范大學攝影系研究生嚴翔,交流即從“面孔”開始。
我們問他:“高興嗎?”
他答道:“能在全國也數一流的浙江美術館展出作品,要感謝精心籌備的浙江省文聯。”
“如果今天你拍攝自己的面孔會怎樣?”
他憨厚地笑了起來,一如樸實的言語、舉止和神態。
“新峰計劃”是省文聯在省委宣傳部支持下的為期5年的人才培育工程。從2013年開始,省文聯組織美術、攝影、書法三個協會,面向全省每年各遴選十位具有一定創作實力、尤其是有潛能的優秀青年藝術人才進行培養,讓他們通過采風觀摩、培訓授課、專家一對一指導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形成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創作功底。“新峰計劃”每年競爭相當激烈,能入選第三批“新峰計劃”攝影培養人才,嚴翔感到非常幸運。不過,他坦言:“這既是創作的動力也是壓力。”
嚴翔和我們分享了“面孔”創作的全過程。嚴翔說:“最初的靈感源于2015年元月,當時我還在浙江傳媒學院攝影系讀本科。因考研而延誤了拍攝畢業作業,在緊迫的情形下,我經一番思索,到最后一天才完成。”他把24小時切割成96等份,把相機設置成自動延時,每十五分鐘觸發一次快門,把拍攝的權利完全交給了相機。
之后,嚴翔又以同樣的方式陸續拍攝了四組肖像,鏡頭不光對準正當年華的90后,也聚焦精神矍鑠的老年人。嚴翔告訴我們,這次展出的只是其中的兩組。這些肖像攝影臨界于“行為藝術”,延續了自己之前追求的“冷美學”式的創作風格,意在剝下掩飾,揭開人的本源。是的,作者用時間消除了被攝者的心理防線,被攝者面部表情十分放松,內心的小情緒真實自然地暴露無遺。
在嚴翔的介紹下,我們又和他的“同行”人才趙楊陽、陳榮輝相談。
畢業于浙江財經大學攝影系的趙楊陽的參展作品《越·然》,引起了觀眾的關注和專家的好評。我們祝福她,她說:“這么好的一個機會,激勵著我不停下夢想前行的腳步。”
這話有書面語言的味道。趙楊陽穿著一身黑色:風衣配長裙,帶著冷峻的典雅,顯示了她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思考。
趙楊陽多次獲得過浙江省和全國的攝影獎項,她說:“我學習攝影,是為了讓自己在沒有相機的時候,也能以一種特殊的角度去觀察這個世界。”
后來,趙楊陽在QQ里告訴我們,她拍攝《越·然》這組作品,是希望展現中國戲曲的民族特色和美學特征。
“越劇給我的童年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兒時坐在父親肩頭,擠著人潮,圍著戲臺,那水袖輕衫、浮翠流丹的畫面至今依然在眼前浮現。小小的一方戲臺,再現著傳統文化和社會美德。然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我們年輕的一代被新奇的舶來文化吸引,對自己的過去失去了了解的興趣,這逐漸的消逝多么可惜、又多么可悲可嘆。”

嚴翔作品《面孔24小時》Part of Faces in 24 Hours, photographed by Yan Xiang

嚴翔和他的作品 Yan Xiang and his works
“上大學以后,我心里產生了拍攝越劇梨園弟子的想法——活潑生動的面部表情和各種肢體動作,以期年輕的我們去更多地關注、了解和保護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也即藝術地留下歷史。”
《越·然》畫面唯美旖旎,可見趙楊陽深厚的攝影功底。更令人叫絕的是,趙楊陽還使用了化學試劑進行再度創作,激活相紙固有的色彩,令其“躍然”紙上,使畫面呈現出一種類似于鐵銹的斑駁模糊腐蝕感,象征著戲曲文化的現狀。
在我們看來,陳榮輝對自己的思考很有些自信,談吐也一樣。他畢業于南昌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現為澎湃新聞社攝影記者。他曾有作品《圣誕工廠》獲得第58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荷賽)當代熱點類二等獎,又有作品《鬼王潮來襲》獲得第十屆美國國家地理(中國賽區)三等獎。
因為工作性質的緣故——社會紀實攝影,陳榮輝的藝術創作總是用敏銳的視角,在百姓生活和事物景觀中捕捉不尋常的人文情懷。他這次參展的一組作品《脫韁的世界》,便是獨特細膩的表現意識的體現。
趙楊陽的《越·然》是刻畫人物、延展文化傳統,陳榮輝的《脫韁的世界》是描寫景物、保留歷史進程,雖然不同,但都有較為嚴肅的主題。
《脫韁的世界》把鏡頭對準了江浙一帶若干個主題公園,從中選取了具有較強對比色彩的十張,細致地呈現主題公園伴隨中國30年城鎮化進程的發展歷程。陳榮輝對我們說:“鏡頭里的這些主題樂園不僅是簡單的休閑場所,更是社會欲望的物理表達。”
“我這次拍攝采用了和以前不同的工作方式,以一臺林哈夫4×5英寸的大畫幅相機,進行場景審視、畫面構成、光線取舍以及時機等待。這些都讓我慢下來。我嘗試在拍攝中盡量尋求那些平常景觀中的不尋常之處,然后通過大畫幅特有的細致描繪能力來展現主題公園這個‘脫韁的世界’,來展現我對這個時代的觀察和思考。”

陳榮輝和他的作品Chen Ronghui and his works on display at the New Peak Project exhibition

趙楊陽和她的作品Zhao Yangyang and her works on display at the New Peak Project exhibition
與趙楊陽、陳榮輝相較,嚴翔對文藝創作的認識顯然要弱一些。
文藝創作總得有一定的使命感,應該包含創作者對人、對歲月、對生活的探索。像嚴翔的“面孔”,恐怕只是簡單的記錄,并且更多地是依靠相機的功能,于意義而言,大約僅能起到人物繪畫教材的作用。
我們很想詢問嚴翔,但終究沒有開口。我們相信嚴翔必定會有發展,必定能有典型形象的肖像作品問世,因為他已經“意在剝下掩飾,揭開人的本源”,萌芽了文藝創作最根本的關注人性、反映人性、刻畫人性的意識。
有些時候了,在某些藝術領域里,有人喜歡把玩評論用以替代作品價值,所謂“時尚”“前衛”,卻不過為標榜新詞匯而已。“新峰計劃”的培育須注意這種傾向。
當然,我們瀏覽這次創作成果展,感到了較強的視覺享受和心理沖擊。入選第三批“新峰計劃”的攝影青年人才,如萬波、王夷、張倫、徐淑凱、蔣斐然、譚荔潔等,他們的作品各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優秀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這十位青年人才大多數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基本來自高校攝影系或攝影專業,都已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較高的藝術素養。盡管所處同一個時代,年紀相仿,人生閱歷、生活背景相近,但他們多元發展,作品風格迥異,眼光獨到,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思考能力。
浙江曾經有多位攝影家獲得過國內攝影界最高成就獎——中國攝影金像獎;在歷屆中國最權威的國際攝影藝術展,每屆都有浙江攝影家的作品入選并獲獎。我們雖不能簡單地以“中國攝影金像獎”和“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作為衡量一個省份攝影繁榮的標準,但獲獎與參展足以說明,浙江省的攝影創作已具有相當的實力,且在國內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王華平和他的作品Wang Huaping and his works on display at the New Peak Project exhibition
“新峰計劃”攝影人才培育工程的推出,旨在儲備豐厚的年輕力量,給本就在國內頗具影響的浙江攝影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帶來創作的活力,形成老、中、青三代攝影人共創攝影輝煌的良好局面,使之后繼有人。
王華平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在中國攝影之鄉麗水的攝影博物館做展覽部主任,同時兼做一家攝影雜志的編輯。開幕式上,他代表青年人才講話:“新峰計劃”是我們成長道路上重要的階梯,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孜孜以求,在攝影創作道路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探索,爭取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攝影作品,為浙江攝影界的繁榮添磚加瓦,貢獻微薄的力量。
獨立思考,多元發展,攝影人立志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攝影作品。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