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區域音樂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2016-03-18 10:35:51·李
歌海 2016年3期
關鍵詞:音樂研究

·李 俊

區域音樂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李俊

區域音樂史研究迄今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地域上涉及到中國內地和港澳臺等區域,內容上涉及整體性研究、音樂生活與音樂文化研究、音樂家與音樂創作研究、藝術音樂與傳統音樂研究、音樂教育與音樂社團研究以及其他研究等方方面面。鑒于目前研究的總體情況,區域音樂史的研究仍面臨在整體研究及理論架構研究上有待進一步完善,在研究對象上有待進一步拓展,在史料建設上亟待加強等諸多問題。

區域音樂史;區域音樂史學史;區域音樂研究

區域音樂研究最近些年受到學界廣泛關注,有學者統計了1980—2010年有關區域音樂研究的文章,多達708篇。①蔡際洲:《音樂文化與地理空間——近三十年來的區域音樂文化研究》,載《音樂研究》2011年第3期,第7頁。也有學者統計了1990—2013年間文題中含有“區域音樂”的論文達81篇。②王小龍:《依托史料、構建事實、關注細節、參透歷史——“區域音樂文化研究”之我見》,載《中國音樂學》2014年第2期,第125-126頁。從目前整個關于區域音樂研究理論的情況來看,從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或民族音樂學的視角來談區域音樂研究的占了絕大多數,而從區域音樂史角度來看這一問題的并不多。筆者站在中國音樂史的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就產生了一些疑問,“區域音樂研究”到底研究什么?區域音樂史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都有哪些成果?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中能看出哪些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區域音樂史研究的歷史與成果進行梳理,進而對以上問題進行一些回答。關于區域音樂史研究的歷史及現狀,本文所搜集的資料在地域上主要涉及中國(含港澳臺地區);在形式上主要以論著與論文為主,其中論文包括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根據所搜集的資料,按照其研究的層次與內容不同將其分成整體性研究、音樂生活與音樂文化研究、音樂家及音樂創作研究、藝術音樂與傳統音樂研究、音樂教育與音樂社團研究以及其他研究幾部分。

“區域音樂研究”從概念上來看,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區域”,另一個是“音樂研究”。這里的“區域”主要指什么呢?一般是在現在中國和歷史上的中國的領域范圍之內再來進行劃分“區域”。這個“區域”的劃分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從多個角度來進行劃分,如行政區域、地理區域、文化區域、民族區域、經濟區域等。行政區域主要按行政區劃來劃分,按省來劃分如浙江省、江蘇省等,省下面可以劃分成地級市,市下面可劃分成縣等;地理區域按地理特征來劃分,按地理位置劃分如東北、華北、華中等,按河流、山川、草原、森林等劃分如長江流域、太行山區、呼倫貝爾草原、神農架林區等;文化區域按文化的類型來劃分,如荊楚文化區、吳越文化區等;民族區域按民族的居住區來劃分,如藏族區、蒙古族區等;經濟區域按經濟的集聚性來劃分,如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等。除此之外,當然也可以有其他的劃分。總的來說,這個“區域”應該是一個明確或大致明確的空間范圍,還應該考慮到在不同歷史時期,這一空間的變化。“音樂研究”這一概念如果從學科的角度來看,應該包括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中國音樂史學、音樂考古學、音樂圖像學、音樂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而中國音樂史學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區域音樂研究”中,“區域音樂史”的研究自然是必不可少。這里的區域音樂史的研究,有通史與斷代史的研究,斷代史有古代、近代、現代音樂史的研究;有專題史的研究;有對某一問題的史學研究,等等。

一、區域音樂史研究的歷史回顧

中國音樂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直至20世紀70年代取得了一定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音樂史的研究開始有了較大的發展。鑒于該學科的發展歷史與特點,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音樂史的研究中通史研究占有重要地位。隨著通史研究達到一定的高度與深度,研究者們開始將目光轉向區域史、斷代史或某些具體問題的研究。區域音樂史的研究開始逐漸成為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區域音樂史的研究,應該說是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才開始逐漸興起并被廣大學者所關注,但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已經有一些關于區域音樂史的研究。

1949年以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文章:吳伯超的《國立音樂院成立記》①吳伯超:《國立音樂院成立記》,載《音樂雜志》1928年第3期。、楊仲子的《北平音樂教育運動》②楊仲子:《北平音樂教育運動》,載《音樂雜志》1928年第4期。、陳超瓊的《如何發展廣州音樂》③陳超瓊:《如何發展廣州音樂》,載《廣州音樂》1934年第4期。、微之的《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瑣記》④微之:《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瑣記》,載《音樂教育》1936年第8期。、歐漫郎的《私立廣州音樂院概況》⑤歐漫郎:《私立廣州音樂院概況》,載《音樂教育》1936年第9期。、張貞黻的《上海管弦樂團》⑥張貞黻:《上海管弦樂團》,載《音樂教育》1936年第11期。、悔廬的《南京戲曲音樂院成立之經過》⑦悔廬:《南京戲曲音樂院成立之經過》,載《劇學》1933年第1期。、星芒的《談談京滬盛行的淫靡歌曲》⑧星芒:《談談京滬盛行的淫靡歌曲》,載《廣播周報》1946年第1期。、費黑蘿的《介紹武漢合唱團》⑨費黑蘿:《介紹武漢合唱團》,載《戰歌周刊·戰歌》1938年第7期。、遠諾的《長沙的音樂工作》⑩遠諾:《長沙的音樂工作》,載《戰歌周刊·戰歌》1938年第9期。、魯之翰的《重慶五月抗敵宣傳音樂工作素描及其他》?魯之翰:《重慶五月抗敵宣傳音樂工作素描及其他》,載《戰歌周刊·戰歌》第11期。、成民的《皖南的救亡歌詠運動》?成民:《皖南的救亡歌詠運動》,載《戰歌周刊·戰歌》1939年第2期。、吳德良的《貴陽的歌詠工作》?吳德良:《貴陽的歌詠工作》,載《戰歌周刊·戰歌》1939年第2期。、白石的《音專素描——從八月到十月的學校史》?白石:《音專素描——從八月到十月的學校史》,載《音樂月刊》1937年第1期。、朱英的《音專十年的回憶》?朱英:《音專十年的回憶》,載《音樂月刊》1937年第2號。、王義方的《武漢華北宣傳隊的民眾歌詠工作》?王義方:《武漢華北宣傳隊的民眾歌詠工作》,載《新音樂》1940年第2期。、郭可諏的《新音樂運動在貴陽》?郭可諏:《新音樂運動在貴陽》,載《新音樂》1940年第4期。、趙啟海的《綏西歌詠漫談》?趙啟海:《綏西歌詠漫談》,載《新音樂》1940年第4期。、聯抗的《曲江歌詠運動的經驗與教訓》?聯抗:《曲江歌詠運動的經驗與教訓》,載《新音樂》1940年第5期。、江鶩的《新春歌詠工作在昆明》?江鶩:《新春歌詠工作在昆明》,載《新音樂》1940年第5期。、南方音樂代表的《國統區的新音樂運動》?南方音樂代表:《國統區的新音樂運動》,載《新音樂》1949年第3期。、馬可的《陜北土地革命時的農民歌詠》?馬可:《陜北土地革命時的農民歌詠》,載《民間音樂研究》1942年11月創刊號。、小鄭的《在上海的外國音樂家》?小鄭:《在上海的外國音樂家》,載《音樂藝術》1945年2月第6期。、秋作的《淪陷后的北平音樂概況》?秋作:《淪陷后的北平音樂概況》,載《歌與詩》1944年9月第3期。、通信的《西北音樂家介紹(一)、(二)》?通信:《西北音樂家介紹(一)(二)》,載《歌與詩》1944年9月第1期。、孫尊武的《西北音樂教育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孫尊武:《西北音樂教育的過去現在與將來》,載《歌與詩》1945年第4期。、李中藝的《華北音樂活動概況》?李中藝:《華北音樂活動概況》,載《人民音樂》1948年第1期。、陸友、葉楓、彥軍的《西北戰場歌詠活動概況》?陸友、葉楓、彥軍:《西北戰場歌詠活動概況》,載《人民音樂》1949年第4期。等。

以上文章在研究的區域上涉及了北平、上海、廣州、武漢、重慶、長沙、成都、貴陽、昆明等多個城市,也涉及了比城市范圍更大的國統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陜北、皖南、綏西等區域;在研究內容上,主要涉及音樂教育及其機構、音樂社團、音樂活動、音樂家等方面;在研究形式上,以具體問題研究為主,較少涉及專題研究,幾乎沒有整體性研究。鑒于整個中國音樂史學科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仍處于起步期,盡管這一時期已經開始涉及區域音樂史的研究,但這些研究基本上是以介紹性的文章為主,大多對相關問題并沒有展開深入論述。

1949年至1979年,區域音樂史的研究并未取得較大的發展,研究所涉及的區域以及內容都十分有限。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王莘的《天津市音工團紅五月以來的活動》①王莘:《天津市音工團紅五月以來的活動》,載《人民音樂》1950年第2期。、李波的《回憶延安的秧歌運動——秧歌劇〈兄妹開荒〉演出十五周年》②李波:《回憶延安的秧歌運動——秧歌劇〈兄妹開荒〉演出十五周年》,載《人民音樂》1958年第2期。、麥苗的《新疆各族人民音樂十年來的發展》③麥苗:《新疆各族人民音樂十年來的發展》,載《人民音樂》1959年2期。、安波的《一段最美好的回憶》④安波:《一段最美好的回憶》,載《人民音樂》1962年第2期。、李凌的《重看秧歌劇斷想》⑤李凌:《重看秧歌劇斷想》,載《人民音樂》1962年第7期。、李凌的《回顧上海中華星期音樂院的成立》⑥李凌:《回顧上海中華星期音樂院的成立》,載《音樂愛好者》1979年。、爍淵與曹畏的《中國土地上第一支西洋樂隊——漫記上海交響樂團的歷史變遷》⑦爍淵、曹畏:《中國土地上第一支西洋樂隊——漫記上海交響樂團的歷史變遷》,載《音樂愛好者》1979年。、李凌的《延安魯藝音樂系第二期散記》⑧李凌:《延安魯藝音樂系第二期散記》,載《音樂·舞蹈研究》1979年第5期。、李凌的《星海在延安》⑨李凌:《星海在延安》,載《音樂·舞蹈研究》1979年第6期。、李凌的《香港中華音樂院和新加坡中華藝專》⑩李凌:《香港中華音樂院和新加坡中華藝專》,載《音樂·舞蹈研究》1979年第7期。、聶麗華的《聶耳在故鄉》?聶麗華:《聶耳在故鄉》,載《音樂·舞蹈研究》1979年第10期。、劉己明的《張曙同志在長沙》?劉己明:《張曙同志在長沙》,載《音樂·舞蹈研究》1979年第10期。等。

1980年以后,區域音樂史的研究開始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不僅出現了一大批綜合性的區域音樂史的專著,而且在研究的對象上涉及音樂史的方方面面,在深度與廣度上都較以前有了較大發展;在所涉及的區域上也大為擴展,視野更加開闊,不僅涉及中國的眾多省市區域,而且涉及西域、東北、華北、西北、解放區、國統區、淪陷區、抗日根據地、猶太社區、河套地區和港澳臺地區等多種形式的區域;在研究的時間跨度上,既有關注古代的,也有關注近現代的;在研究方法上,逐步朝著以音樂史學為基礎,與其他多學科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二、整體性研究

這類研究主要對某一地域范圍內的音樂史進行從古至今大跨度的綜合研究,涉及音樂史的各方面。從地區范圍來看,臺灣音樂史的研究走在港澳臺地區的前面;從研究的成果形式來看,專著類的成果往往更具代表性。港澳臺地區音樂史的研究專著主要有:許常惠的《臺中縣音樂發展史》?許常惠:《臺中縣音樂發展史》,臺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年版。、游素凰的《臺灣近三十年音樂發展之探索》?游素凰:《臺灣近三十年音樂發展之探索》,臺灣:臺灣師范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0年版。、許常惠的《臺灣音樂史初稿》?許常惠:《臺灣音樂史初稿》,臺灣:全音樂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版。、陳碧娟的《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陳碧娟:《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臺灣:樂韻出版社,1995年版。、陳郁秀的《音樂臺灣:1895—1995》?陳郁秀:《音樂臺灣:1895—1995》,臺灣:時報出版社,1996年版。、游素凰的《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1945—1975)》?游素凰:《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1945—1975)》,臺灣:樂韻出版社,2000年版。、呂鈺秀的《臺灣音樂史》?呂鈺秀:《臺灣音樂史》,臺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朱瑞冰的《香港音樂發展概論》?朱瑞冰主編:《香港音樂發展概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版。等,澳門音樂史研究的論著有李巖的《繽紛妙響——澳門音樂》①李巖:《繽紛妙響——澳門音樂》,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劉靖之的《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②劉靖之:《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版。和《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③劉靖之:《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4年版。、劉靖之的《臺灣、香港和澳門當代音樂概覽》④劉靖之:《臺灣、香港和澳門當代音樂概覽》,載《中國音樂學》1991年第1期。等,論文主要有周凡夫的《香港樂壇現狀概況(上)》⑤周凡夫:《香港樂壇現狀概況(上)》,載《人民音樂》1983年第6期。、周凡夫的《香港樂壇現狀概況(下)》⑥周凡夫:《香港樂壇現狀概況(下)》,載《人民音樂》1983年第10期。、陳聆群的《臺灣省近現代音樂管窺》⑦陳聆群:《臺灣省近現代音樂管窺》,載《音樂藝術》1986年第4期。等;中國各區域音樂史研究的代表著作有:呂金藻主編的《東北淪陷時期音樂概況》⑧呂金藻主編:《東北淪陷時期音樂概況》,長春:吉林藝術學院(油印本),1987年。、凌瑞蘭的《東北現代音樂史》⑨凌瑞蘭:《東北現代音樂史》,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宋博年、李強的《西域音樂史》⑩宋博年、李強:《西域音樂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邊多的《西藏音樂史話》?邊多:《西藏音樂史話》,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版。、孫星群的《福建音樂史》?孫星群:《福建音樂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版。、洛秦的《海上回音敘事》?洛秦:《海上回音敘事》,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版。、孟維平的《北京近代新音樂發展史研究》?孟維平:《北京近代新音樂發展史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楊和平的《浙江音樂史》?楊和平:《浙江音樂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年版。等,代表性的論文有馬忠國、羅源的《民國時期青海音樂史概述》?馬忠國、羅源:《民國時期青海音樂史概述》,載《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呂金藻、韓岡覺主編的《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音樂概況》?呂金藻、韓岡覺主編:《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音樂概況》,載《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92年增刊。、吳倩的《清代河北音樂的初步研究》?吳倩:《清代河北音樂的初步研究》,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姜楓的《河北清代音樂史考略》?姜楓:《河北清代音樂史考略》,保定: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邢倩倩的《先秦時期河北音樂歷史研究》?邢倩倩:《先秦時期河北音樂歷史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高麗那的《宋時期河北音樂歷史研究》?高麗那:《宋時期河北音樂歷史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吳海波的《元代河北音樂歷史研究》?吳海波:《元代河北音樂歷史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版。等。

三、音樂生活與音樂文化研究

這類研究在區域音樂史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涉及近現代時間段的研究,由于近現代文獻中不斷挖掘出大量與音樂史相關的資料,使得研究的成果在表現音樂生活與音樂文化方面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面貌。這類研究著作主要有:哈爾濱藝術研究所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三十年(1961—1990)》?哈爾濱藝術研究所:《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三十年(1961—1990)》,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1年版。、侯希三的《北京老戲園子》?侯希三:《北京老戲園子》,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孫敏與王麗芬的《洛陽古代音樂文化史跡》?孫敏、王麗芬:《洛陽古代音樂文化史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周利成與周雅男的《天津老戲園》?周利成、周雅男等:《天津老戲園》,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汪之成的《俄僑音樂家在上海(1920s—1940s)》?汪之成:《俄僑音樂家在上海(1920s—1940s)》,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湯亞汀的《上海猶太社區的音樂生活(1850—1950,1998—2005)》?湯亞汀:《上海猶太社區的音樂生活(1850—1950,1998—2005)》,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等;

期刊論文有:李興文的《抗戰時期四川進步音樂活動概述》?李興文:《抗戰時期四川進步音樂活動概述》,載《音樂探索》1990年第3期。、湯亞汀的《上海猶太難民社區的音樂生活》?湯亞汀:《上海猶太難民社區的音樂生活》,載《音樂藝術》1998年第4期。、湯亞汀的《1943—1944年上海虹口隔都的音樂生活——上海猶太難民社區的音樂生活之二》①湯亞汀:《1943~1944年上海虹口隔都的音樂生活——上海猶太難民社區的音樂生活之二》,載《音樂藝術》1999年第3期。、方木的《貴州近現代音樂活動概述》②方木:《貴州近現代音樂活動概述》,載《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0年第3期。、商春芳與王麗芬的《從出土實物談洛陽漢代音樂藝術》③商春芳、王麗芬:《從出土實物談洛陽漢代音樂藝術》,載《中原文物》2001年第2期。、王其書的《羌笛源流考辨——西南絲綢之路音樂文化考察研究之一》④王其書:《羌笛源流考辨——西南絲綢之路音樂文化考察研究之一》,載《音樂探索》2003年第4期。、田小軍的《近代內蒙古西部蒙古族音樂文化》⑤田小軍:《近代內蒙古西部蒙古族音樂文化》,載《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莊壯的《論早期敦煌壁畫音樂藝術》⑥莊壯:《論早期敦煌壁畫音樂藝術》,載《中國音樂》2004年第1期。、李莉與田可文的《“國共合作”中的武漢抗戰音樂活動》⑦李莉、田可文:《“國共合作”中的武漢抗戰音樂活動》,載《黃鐘》2005年第3期。、雷道炎的《抗戰時期浙江大學的音樂活動》⑧雷道炎:《抗戰時期浙江大學的音樂活動》,載《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吳少靜與黃少枚的《近代福建對外音樂文化交流的興盛》⑨吳少靜、黃少枚:《近代福建對外音樂文化交流的興盛》,載《人民音樂》2005年第6期。、左紅衛的《略論抗戰音樂在新疆》⑩左紅衛:《略論抗戰音樂在新疆》,載《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蒼海平的《從青海社火看本土音樂的文化變遷》?蒼海平:《從青海社火看本土音樂的文化變遷》,載《音樂藝術》2007年第4期。、林媛的《20世紀30年代南昌城市公共空間內的音樂活動研究——以湖濱音樂堂為中心》?林媛:《20世紀30年代南昌城市公共空間內的音樂活動研究——以湖濱音樂堂為中心》,載《音樂研究》2008年第5期。、格桑的《論西藏音樂中的西藏歷史》?格桑:《論西藏音樂中的西藏歷史》,拉薩:西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崔競源的《北京宮廷音樂史初探》?崔競源:《北京宮廷音樂史初探》,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洛秦的《海派音樂文化中的“媚俗”與“時尚”——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上海歌舞廳、流行音樂與爵士的社會文化意義》?洛秦:《海派音樂文化中的“媚俗”與“時尚”——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上海歌舞廳、流行音樂與爵士的社會文化意義》,載《民族藝術》2009年第4期。、朱玉葵的《第五戰區與鄂北抗戰音樂活動掃描》?朱玉葵:《第五戰區與鄂北抗戰音樂活動掃描》,載《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王其書的《南詔奉圣樂、驃國樂與隋、唐燕樂——西南絲綢之路音樂文化考察研究之二》?王其書:《南詔奉圣樂、驃國樂與隋、唐燕樂——西南絲綢之路音樂文化考察研究之二》,載《音樂探索》2009年第1期。、李征的《洞經音樂與南絲古道——西南絲綢之路音樂文化考察研究之三》?李征:《洞經音樂與南絲古道——西南絲綢之路音樂文化考察研究之三》,載《音樂探索》2009年第3期。、李莉的《武漢抗戰音樂運動的特點與歷史地位》?李莉:《武漢抗戰音樂運動的特點與歷史地位》,載《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9年第3期。、洛秦的《音樂文化詩學視角中的歷史研究與民族志方法——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俄僑“音樂飛地”的歷史敘事及其文化意義闡釋》?洛秦:《音樂文化詩學視角中的歷史研究與民族志方法——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俄僑“音樂飛地”的歷史敘事及其文化意義闡釋》,載《音樂藝術》2010年第1期。、孟維平與項夢璐的《北京近代音樂會演出史研究》?孟維平、項夢璐:《北京近代音樂會演出史研究》,載《中國音樂學》2010年第4期。、田可文與李俊的《辛亥革命后武漢音樂生活的變化》?田可文、李俊:《辛亥革命后武漢音樂生活的變化》,載《黃鐘》2011年第4期。、李俊的《論近代漢口音樂活動場所的轉型》?李俊:《論近代漢口音樂活動場所的轉型》,載《黃鐘》2012年第3期。、李莉與田可文的《論桂林的抗戰音樂活動》?李莉、田可文:《論桂林的抗戰音樂活動》,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郭可愨的《漢魏西晉北魏時期洛陽的音樂舞蹈百戲》?郭可愨:《漢魏西晉北魏時期洛陽的音樂舞蹈百戲》,載《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7期。、牛力的《寧夏音樂文化發展史述略》?牛力:《寧夏音樂文化發展史述略》,載《民族藝林》2013年第2期。、吳艷的《從“門圖”到“搭班”——上海民俗音樂傳統在現代的轉型及成因》?吳艷:《從“門圖”到“搭班”——上海民俗音樂傳統在現代的轉型及成因》,載《音樂藝術》2013年第3期。、湯亞汀的《納粹德國時期的猶太音樂生活與猶太文化聯盟:上海猶太流散音樂家的故國經歷(1933—1941)》?湯亞汀:《納粹德國時期的猶太音樂生活與猶太文化聯盟:上海猶太流散音樂家的故國經歷(1933—1941)》,載《音樂藝術》2014年第1期。、李俊的《近代傳媒影響下武漢傳統音樂傳播方式之變遷》?李俊:《近代傳媒影響下武漢傳統音樂傳播方式之變遷》,載《黃鐘》2014年第3期。等。

學位論文有:吳少靜的《近代福建海上音樂交流的初步研究(1840—1949)》①吳少靜:《近代福建海上音樂交流的初步研究(1840-1949)》,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李俊的《清末民初漢口音樂生活初探》②李俊:《清末民初漢口音樂生活初探》,武漢:武漢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高菲的《明代南京青樓音樂文化初探》③高菲:《明代南京青樓音樂文化初探》,武漢:武漢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肖明的《20世紀30年代北京新的音樂生活述評》④肖明:《20世紀30年代北京新的音樂生活述評》,北京:中國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楊莎的《近20年交響音樂演出市場在青島的發展研究》⑤楊莎:《近20年交響音樂演出市場在青島的發展研究》,青島: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項夢璐的《北京近代音樂會演出史研究》⑥項夢璐:《北京近代音樂會演出史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版。、徐玲娜的《1935—1945年間延安音樂文化結構的生成與發展研究》⑦徐玲娜:《1935-1945年間延安音樂文化結構的生成與發展研究》,西安:西安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版。、陳京京的《建國初期天津社會音樂生活初探》⑧陳京京:《建國初期天津社會音樂生活初探》,天津:天津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俞赟奕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樂與文化生活》⑨赟俞奕:《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樂與文化生活》,上海:東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等。

四、音樂家及音樂創作研究

這類研究可以說是區域音樂史研究中較為核心的部分,也是涉及音樂本體較多的研究,在時間段上,大都集中在近現代,相對而言,古代部分的研究不太多見。相關研究的著作主要有:吳玲宜的《臺灣前輩音樂家群相》⑩吳玲宜:《臺灣前輩音樂家群相》,臺灣:大呂出版社,1993年初版,2004年增修版。、梁茂春的《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梁茂春:《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版。等。

期刊論文主要有:周凡夫、曾葉發的《香港音樂創作概述——近五年來香港的音樂創作發展》?周凡夫、曾葉發:《香港音樂創作概述——近五年來香港的音樂創作發展》,載《音樂研究》1986年第4期。、靳卯君的《記上海五位中年作曲家》?靳卯君:《記上海五位中年作曲家》,載《人民音樂》1986年第8期。、孫國忠的《他們在探索與追求——記上海幾位青年作曲家》?孫國忠:《他們在探索與追求——記上海幾位青年作曲家》,載《人民音樂》1986年第8期。、田豐的《咫尺天涯,攜手共進——臺灣作曲家的作品及思考》?田豐:《咫尺天涯,攜手共進——臺灣作曲家的作品及思考》,載《人民音樂》1989年第1期。、王震亞的《國立音樂院院長吳伯超傳略》?王震亞:《國立音樂院院長吳伯超傳略》,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第3期。、許步曾的《猶太音樂家在上海(上)(下)》?許步曾:《猶太音樂家在上海(上)(下)》,載《音樂藝術》1991年第3、4期。、梁茂春的《“中國之夢”——臺灣青年作曲家吳麗暉的音樂世界》?梁茂春:《“中國之夢”——臺灣青年作曲家吳麗暉的音樂世界》,載《人民音樂》1994年第4期。、梁茂春的《“臺灣省音樂家系列”之二哲理之花——臺灣作曲家潘皇龍的音樂》?梁茂春:《“臺灣省音樂家系列”之二哲理之花——臺灣作曲家潘皇龍的音樂》,載《國際音樂交流》1996年第3期。,梁茂春的《管弦交響香港情——評香港作曲家陳永華的管弦樂創作》?梁茂春:《管弦交響香港情——評香港作曲家陳永華的管弦樂創作》,載《人民音樂》1997年第6期。、李巖的《克萊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會及相關評論》?李巖:《克萊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會及相關評論》,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梁茂春的《遙祭許常惠先生——告別臺灣音樂的“許常惠時代”》?梁茂春:《遙祭許常惠先生——告別臺灣音樂的“許常惠時代”》,載《人民音樂》2001年第7期。、簡巧珍的《許常惠先生對臺灣當代音樂的貢獻——兼析其早期作品兩部》?簡巧珍:《許常惠先生對臺灣當代音樂的貢獻——兼析其早期作品兩部》,載《中國音樂》2002年第1期。、計曉華的《試論延安魯藝時期中國化的音樂創作》?計曉華:《試論延安魯藝時期中國化的音樂創作》,載《樂府新聲》2004年第2期。、思想悟子與張漪的《十二音音樂在上海的誕生(上)(下)——論作為作曲家、音樂家和教師的沃爾夫岡·弗蘭克爾》?思想悟子、張漪:《十二音音樂在上海的誕生(上)——論作為作曲家、音樂家和教師的沃爾夫岡·弗蘭克爾》,載《音樂藝術》2004年第3期;思想悟子、張漪、楊燕迪:《十二音音樂在上海的誕生(下)——論作為作曲家、音樂家和教師的沃爾夫岡·弗蘭克爾》,載《音樂藝術》2004年第4期。、王小昆的《奇山秀水間的吶喊——抗戰時期桂林的音樂創作述評》?王小昆:《奇山秀水間的吶喊——抗戰時期桂林的音樂創作述評》,載《人民音樂》2005年第9期。、李莉的《冼星海在武漢》?李莉:《冼星海在武漢》,載《黃鐘》2008年第3期。、俞玉姿的《中國近代高等專業音樂教育的拓荒者、奠基者——(重慶)國立音樂院院長楊仲子》①俞玉姿:《中國近代高等專業音樂教育的拓荒者、奠基者——(重慶)國立音樂院院長楊仲子》,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李林的《張魯在延安時期的音樂生活與創作》②李林:《張魯在延安時期的音樂生活與創作》,載《人民音樂》2010年第6期。、居其宏等的《關于我國西南、東北、上海地區國有文藝院團歌劇音樂劇創作與存在問題的調研報告》③居其宏、智艷、戈曉毅、滿新穎:《關于我國西南、東北、上海地區國有文藝院團歌劇音樂劇創作與存在問題的調研報告》,載《藝術百家》2011年第5期。、彭川等的《改革開放三十年黑龍江音樂創作的發展研究(一)(1978年—1988年)》④彭川、李毅波、胡雪麗:《改革開放三十年黑龍江音樂創作的發展研究(一)(1978年—1988年)》,載《北方音樂》2011年第12期。、彭川等的《改革開放三十年黑龍江音樂創作的發展研究(二)(1989年—1998年)》⑤彭川、毛海英、苗笛:《改革開放三十年黑龍江音樂創作的發展研究(二)(1989年—1998年)》,載《北方音樂》2011年第12期。、彭川等的《改革開放三十年黑龍江音樂創作的發展研究(三)(1999年—2008年)》⑥彭川、石寧寧、李毅波:《改革開放三十年黑龍江音樂創作的發展研究(三)(1999年—2008年)》,載《北方音樂》2011年第12期。、李莉與田可文《抗戰初期劉雪庵在武漢》⑦李莉、田可文:《抗戰初期劉雪庵在武漢》,載《黃鐘》2012年第2期。及《1938:音樂家在武漢的分歧與對峙——兼及劉雪庵的活動》⑧李莉、田可文:《1938:音樂家在武漢的分歧與對峙——兼及劉雪庵的活動》,載《中國音樂》2012年第3期。、沈浩杰的《中國近現代音樂人才奇跡——甬籍音樂家群體重要特征管窺》⑨沈浩杰:《中國近現代音樂人才奇跡——甬籍音樂家群體重要特征管窺》,載《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第2期。、張娟的《臺灣作曲家陳泗治及其鋼琴音樂創作》⑩張娟:《臺灣作曲家陳泗治及其鋼琴音樂創作》,載《人民音樂》2012年第2期。、許博允的《許常惠——20世紀臺灣現代音樂導師》?許博允:《許常惠——20世紀臺灣現代音樂導師》,載《福建藝術》2012年第1期。、吳鵬與陶亞兵的《淺談文革后黑龍江省的交響音樂創作》?吳鵬、陶亞兵:《淺談文革后黑龍江省的交響音樂創作》,載《北方音樂》2012年第8期。、王寶龍的《20世紀下半葉新疆交響音樂創作述論》?王寶龍:《20世紀下半葉新疆交響音樂創作述論》,載《音樂研究》2012年第3期。、余少華的《作曲家的身份定位問題——香港作曲家的困境》?余少華:《作曲家的身份定位問題——香港作曲家的困境》,載《中國音樂學》2013年第2期。、李莉、田可文的《抗戰時期吳伯超在重慶》?李莉、田可文:《抗戰時期吳伯超在重慶》,載《黃鐘》2014年第1期。等。

學位論文主要有:簡巧珍的《六〇年代以來臺灣新音樂創作之研究》?簡巧珍:《六〇年代以來臺灣新音樂創作之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尚洪剛《北京作曲家王西麟交響音樂研究》?尚洪剛:《北京作曲家王西麟交響音樂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徐美輝的《20世紀湖南音樂家群體研究》?徐美輝:《20世紀湖南音樂家群體研究》,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高洪波的《移居香港的大陸作曲家研究(20世紀30—80年代)》?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陸作曲家研究(20世紀30—80年代)》,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王寶龍的《20世紀下半葉新疆地區的交響音樂創作》?王寶龍:《20世紀下半葉新疆地區的交響音樂創作》,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唐詠的《鄭律成在延安的音樂活動與創作》?唐詠:《鄭律成在延安的音樂活動與創作》,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董捷的《云南手風琴音樂創作的民族化探究》?董捷:《云南手風琴音樂創作的民族化探究》,昆明:云南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等。

五、藝術音樂與傳統音樂研究

這部分內容主要涉及西方音樂在中國、中國新音樂、中國流行音樂、中國傳統音樂等相關方面的研究。這類研究主要站在中西音樂比較、交流、融合的角度來看待所研究的對象。著作主要有:劉欣欣與劉學清的《哈爾濱西洋音樂史》?劉欣欣、劉學清:《哈爾濱西洋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榎本泰子的《樂人之都上海——西洋音樂在近代中國的發軔》?木夏本泰子:《樂人之都上海——西洋音樂在近代中國的發軔》,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吳贛伯的《二十世紀香港中樂史稿》?吳贛伯:《二十世紀香港中樂史稿》,香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06年。、代梓又的《四川揚琴史稿》?代梓又:《四川揚琴史稿》,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靳學東的《西洋音樂傳播天津的最初途徑》①靳學東:《西洋音樂傳播天津的最初途徑》,載天津市檔案館編:《天津檔案與歷史》(第1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9-77頁。等。

期刊論文主要有:余昭科與魏國盛的《中國民族音樂在香港》②余昭科、魏國盛:《中國民族音樂在香港》,載《人民音樂》1981年第1期。、邢野的《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地區音樂戲劇初探》③邢野:《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地區音樂戲劇初探》,載《內蒙古社會科學》1982年第1期。、孫星群的《福建民間音樂在臺灣》④孫星群:《福建民間音樂在臺灣》,載《中國音樂》1982年第4期。、金祖禮與徐子仁的《上海民間絲竹音樂史》⑤金祖禮、徐子仁:《上海民間絲竹音樂史》,載《中國音樂》1983年第3期。、岸邊成雄的《西域七調及其起源(上)(中)(下)》⑥岸邊成雄:《西域七調及其起源(上)(中)(下)》(周謙譯),載《交響》1986年第2、3、4期。、周凡夫的《香港·臺灣樂壇近況》⑦周凡夫:《香港·臺灣樂壇近況》,載《人民音樂》1986年第5期。、李根萬的《西域吹奏樂器的之冠——篳篥》⑧李根萬:《西域吹奏樂器的之冠——篳篥》,載《交響》1987年第4期。、賀藝的《試論陜北民歌的傳統與發展》⑨賀藝:《試論陜北民歌的傳統與發展》,載《交響》1988年第1期。、莊壯的《榆林窟壁畫伎樂》⑩莊壯:《榆林窟壁畫伎樂》,載《交響》1988年第2期。、劉劼的《陜西宗教音樂考略》?劼劉:《陜西宗教音樂考略》,載《交響》1988年第3期。、張林的《敦煌曲譜的節拍在中國音樂節拍史中的位置》?張林:《敦煌曲譜的節拍在中國音樂節拍史中的位置》,載《黃鐘》1995年第1期。、汪人元的《世紀之交的上海京劇音樂發展》?汪人元:《世紀之交的上海京劇音樂發展》,載《中國戲劇》1997年第6期。、陸鏗榮、左超英的《抗戰音樂史上珍貴的一頁——〈黃河大合唱〉在國統區桂林的傳播》?陸鏗榮、左超英:《抗戰音樂史上珍貴的一頁——〈黃河大合唱〉在國統區桂林的傳播》,載《音樂研究》2001年第2期。、湯開建的《16—18世紀經澳門進入中國內地的西洋音樂家考述》?湯開建:《16-18世紀經澳門進入中國內地的西洋音樂家考述》,載《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湯開建的《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西洋音樂在澳門的傳播與發展》?湯開建:《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西洋音樂在澳門的傳播與發展》,載《學術研究》2002年第6期。、武慧與孟維平的《北京小提琴音樂發展史述略》?武慧、孟維平:《北京小提琴音樂發展史述略》,載《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吳少靜與黃少枚的《近代贊美詩(圣詩)音樂在福建的發展——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區域性研究》?吳少靜、黃少枚:《近代贊美詩(圣詩)音樂在福建的發展——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區域性研究》,載《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王楊與孟維平的《北京揚琴三百年》?王楊、孟維平:《北京揚琴300年》,載《樂器》2007年總第6期。、計曉華的《延安魯藝時期的民間音樂研究》?計曉華:《延安魯藝時期的民間音樂研究》,載《樂府新聲》2008年第1期。、張娟的《臺灣地區新音樂(1945—1960)發展管窺》?張娟:《臺灣地區新音樂(1945—1960)發展管窺》,載《音樂研究》2009年第2期。、張曉武的《從兩首草原圣歌看內蒙古環陰山基督教圣詩音樂本色化進程》?張曉武:《從兩首草原圣歌看內蒙古環陰山基督教圣詩音樂本色化進程》,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謝力榮的《南京城市流行樂隊的發展歷程》?謝力榮:《南京城市流行樂隊的發展歷程》,載《音樂藝術》2009年第4期。、張靜的《內蒙古西部河套地區鋼琴音樂發展軌跡研究(Ⅰ)(Ⅱ)》?張靜:《內蒙古西部河套地區鋼琴音樂發展軌跡研究(Ⅰ)(Ⅱ)》,載《河套大學學報》2010年第1、3期。、胡斌的《歷史記憶與群體認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琴人文化身份探析》?胡斌:《歷史記憶與群體認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琴人文化身份探析》,載《中國音樂》2010年第2期。、包美榮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音樂》?包美榮:《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音樂》,載《內蒙古藝術》2011年第1期。、夏滟洲的《1949—2009:新音樂在西安》?夏滟洲:《1949-2009:新音樂在西安》,載《交響》2011年第2期。、伍春明的《民國上海流行歌曲的文化成因及美學特征》?伍春明:《民國上海流行歌曲的文化成因及美學特征》,載《人民音樂》2011年第3期。、黃敏學的《洋場十里毛毛雨,仙樂百代滿場飛——民國時期上海流行音樂產業及其當下意義》?黃敏學:《洋場十里毛毛雨,仙樂百代滿場飛——民國時期上海流行音樂產業及其當下意義》,載《人民音樂》2011年第3期。、項筱剛的《民國時期流行音樂對1949年后香港、臺灣流行音樂的影響》?項筱剛:《民國時期流行音樂對1949年后香港、臺灣流行音樂的影響》,載《音樂研究》2013年第1期。、文盛伯的《混合樂種與文化融和:中西交融協奏曲在香港的發展》①文盛伯:《混合樂種與文化融和:中西交融協奏曲在香港的發展》,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李俊的《近代傳媒影響下武漢傳統音樂傳播方式之變遷》②李俊:《近代傳媒影響下武漢傳統音樂傳播方式之變遷》,載《黃鐘》2014年第3期。等。

學位論文主要有:郭乃惇的《基督教音樂在臺灣之沿革》③郭乃惇:《基督教音樂在臺灣之沿革》,臺灣:臺灣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3年。、楊麗仙的《西洋音樂在臺灣之沿革》④楊麗仙:《西洋音樂在臺灣之沿革》,臺灣:臺灣師范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4年。、張純琳的《臺灣城市歌曲之探討與研究(民國二十七年至七十年)》⑤張純琳:《臺灣城市歌曲之探討與研究(民國二十七年至七十年)》,臺灣:臺灣師范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0年。、李菲的《近代上海青樓演劇研究》⑥李菲:《近代上海青樓演劇研究》,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武慧的《北京小提琴發展史》⑦武慧:《北京小提琴藝術發展史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馮錦濤的《從國際禮拜堂看基督教音樂在上海》⑧馮錦濤:《從國際禮拜堂看基督教音樂在上海》,上海: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張敏的《當年的時尚——武漢三、四十年代流行音樂試探》⑨張敏:《當年的時尚——武漢三、四十年代流行音樂試探》,武漢:武漢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佘敏慧的《近代西方音樂在青島的傳播研究》⑩佘敏慧:《近代西方音樂在青島的傳播研究》,青島: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鐵琰琰的《北京手風琴發展初探》?鐵琰琰:《北京手風琴發展初探》,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王楊的《揚琴藝術在北京的發展史研究》?王楊:《揚琴藝術在北京的發展史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侍瑩瑩的《北京20世紀40年代合唱音樂展研究》?侍瑩瑩:《北京20世紀40年代合唱音樂發展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盧燕的《北京二胡發展史》?盧燕:《北京二胡發展史》,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張靜的《內蒙古西部河套地區鋼琴音樂發展軌跡研究》?張靜:《內蒙古西部河套地區鋼琴音樂發展軌跡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徐子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年來北京地區古箏藝術發展回眸》?徐子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年來北京地區古箏藝術發展回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丁麗敏的《明清以來北京地區的傳播及其藝術特征——基于〈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北京卷〉的音樂分析》?丁麗敏:《明清以來北京地區的傳播及其藝術特征——基于〈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北京卷〉的音樂分析》,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陳麗娜的《內蒙古地區建國初期三部電影音樂探析》?陳麗娜:《內蒙古地區建國初期三部電影音樂探析》,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陳琳的《1980年以來,青島市茂腔劇團與茂腔音樂》?陳琳:《1980年以來,青島市茂腔劇團與茂腔音樂》,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蔡加友的《北京戲曲史綜述》?蔡加友:《北京戲曲史綜述》,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王梅的《20世紀下半葉新疆地區歌劇創演及其音樂概論》?王梅:《20世紀下半葉新疆地區歌劇創演及其音樂概論》,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胡佳佳的《“文革”時期的天津聲樂》?胡佳佳:《“文革”時期的天津聲樂》,天津:天津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廖紅宇的《福建鋼琴音樂發展歷史研究》?廖紅宇:《福建鋼琴音樂發展歷史研究》,福州: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薛高偉的《北京音樂家老志誠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藝術歌曲研究》?薛高偉:《北京音樂家老志誠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藝術歌曲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邢碩的《新疆當代流行音樂發展歷程及本土化元素研究》?邢碩:《新疆當代流行音樂發展歷程及本土化元素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代虹的《近代上海滬劇女藝人研究》?代虹:《近代上海滬劇女藝人研究》,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王馥梅的《都市文化視角下的滬劇與近代上海社會》?王馥梅:《都市文化視角下的滬劇與近代上海社會》,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黃珍的《論二十世紀以來曲藝音樂文化在天津的變遷:以北方鼓曲為例》?黃珍:《論二十世紀以來曲藝音樂文化在天津的變遷:以北方鼓曲為例》,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任思的《抗戰時期以重慶為中心的二胡音樂作品研究》?任思:《抗戰時期以重慶為中心的二胡音樂作品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李建蓉的《云南民族音樂的現代變遷》?李建蓉:《云南民族音樂的現代變遷》,昆明: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劉慧的《安徽墜子戲唱腔音樂的發展與演變》?劉慧:《安徽墜子戲唱腔音樂的發展與演變》,開封: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等。

六、音樂教育與音樂社團研究

音樂教育史、音樂社團史等是區域音樂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研究著作主要有:《西北軍政大學藝術學院校史初稿》①西安音樂學院、西安美術學院校史編寫組:《西北軍政大學藝術學院校史初稿》,油印本,1986年版。、《上海音樂學院簡史(1927—1987)》②上海音樂學院簡史編委會編:《上海音樂學院簡史(1927—1987)》,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1987年版。、《上海音樂學院大事記·名人錄(1927—1990)》③常受宗主編:《上海音樂學院大事記·名人錄(1927—1990)》,上海音樂學院內部資料,1997年版。、《武漢音樂學院簡史》④《武漢音樂學院簡史》,武漢音樂學院內部資料,1987年。、《四川音樂學院校史(1939—1983)》⑤江平、朱萸編:《四川音樂學院校史(1939—1983)》,成都:四川音樂學院學報社,1987年版。、《中央音樂學院院史(1950—1990)》⑥中央音樂學院院史編輯部編:《中央音樂學院院史(1950—1990)》,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內部資料,1989年版。、《四川音樂學院校史資料(1939—1999)》⑦奚宏文編:《四川音樂學院校史資料(1939—1999)》,成都:四川音樂學院,1999年版。、郁正民、胡雪麗編著的《哈爾濱早期學校音樂教育發展史研究》⑧郁正民、胡雪麗編著:《哈爾濱早期學校音樂教育發展史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沈陽音樂學院校史(1938—2007)》⑨胡天虹、吳厚興主編:《沈陽音樂學院校史(1938—2007)》,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四川音樂學院校史(1939—2009)》⑩四川音樂學院校史編委會編:《四川音樂學院校史(1939—2009)》,成都:四川音樂學院內部資料,2009年版。、中央音樂學院校史課題組編的《中央音樂學院簡史稿(1940—2010)》?中央音樂學院校史課題組編:《中央音樂學院簡史稿(1940—2010)》,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版。、楊和平的《浙江近現代音樂教育家群體研究》?楊和平:《浙江近現代音樂教育家群體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榎本泰子著《西方音樂家的上海夢——工部局樂隊傳奇》?榎〔日〕 本泰子:《西方音樂家的上海夢——工部局樂隊傳奇》(趙怡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湯亞汀的《帝國飛散變奏曲——上海工部局樂隊史(1879—1949)》?湯亞汀:《帝國飛散變奏曲——上海工部局樂隊史(1879—1949)》,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年版。等。

期刊論文有:譚抒真的《蕭友梅與北大音樂傳習所》?譚抒真:《蕭友梅與北大音樂傳習所》,載《音樂藝術》1981年第2期。、飛鴻的《花城的藝術蓓蕾——廣州音樂學院》?飛鴻:《花城的藝術蓓蕾——廣州音樂學院》,載《中國音樂》1981年第3期。、夏彬的《從魯藝到沈陽音樂學院》?夏彬:《從魯藝到沈陽音樂學院》,載《中國音樂》1982年第1期。、申啟武的《古都樂苑——西安音樂學院》?申啟武:《古都樂苑——西安音樂學院》,載《中國音樂》1982年第2期。、常受宗、朱建的《中國近代音樂家的搖籃——上海音樂學院簡況》?常受宗、朱建:《中國近代音樂家的搖籃——上海音樂學院簡況》,載《中國音樂》1982年第2期。、陳洪的《憶肖友梅先生與抗戰初期的上海國立音專》?陳洪:《憶肖友梅先生與抗戰初期的上海國立音專》,載《音樂研究》1982年第3期。、石振鐸的《沈陽音樂學院建院四十五周年的歷史回顧》?石振鐸:《沈陽音樂學院建院四十五周年的歷史回顧》,載《樂府新聲》1983年第2期。、肖帆的《從上海國立音專內遷問題說起》?肖帆:《從上海國立音專內遷問題說起》,載《音樂研究》1984年第3期。、張榮明的《西北音樂院始末》?張榮明:《西北音樂院始末》,載《交響》1985年第2期。、江平與茱萸的《四川音樂學院校史(選載)》?江平、朱萸:《四川音樂學院校史(選載)》,載《音樂探索》1987年第1期。、賴斌的《香港音樂教育與音樂活動之現狀》?賴斌:《香港音樂教育與音樂活動之現狀》,載《中國音樂學》1987年第4期。、趙硯臣等的《天津音樂學院發展與現狀簡述》?趙硯臣、張俊、王士達:《天津音樂學院發展與現狀簡述》,載《音樂學習與研究》1988年第3期。、李雁賓與王照乾的《中國音樂學院簡史》?李雁賓、王照乾:《中國音樂學院簡史》,載《中國音樂》1989年第3期。、黃旭東的《安身立命的事業,永載史冊的功績——趙沨與中央音樂學院》?黃旭東:《安身立命的事業,永載史冊的功績——沨趙與中央音樂學院》,載《人民音樂》1996年第6期。、王求真的《近現代上海音樂教育的發展》?王求真:《近現代上海音樂教育的發展》,載《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朱漢城的《1949年以前的清華大學的音樂教育》?朱漢城:《1949年以前的清華大學的音樂教育》,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戴鵬海的《實事求是,尊重歷史——“上交”團齡計算和前身評估的歷史依據(上)(下)》?戴鵬海:《實事求是,尊重歷史——“上交”團齡計算和前身評估的歷史依據(上)(下)》,載《人民音樂》2000年第7、8期。、李靜的《我國最早的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①李靜:《我國最早的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梁茂春的《香港音樂教育的歷史與現狀》②梁茂春:《香港音樂教育的歷史與現狀》,載《藝術教育》2002年第6期。、梁茂春的《香港音樂的里程碑——為香港中樂團成立25周年作》③梁茂春:《香港音樂的里程碑——為香港中樂團成立25周年作》,載《人民音樂》2002年第12期。、楊和平的《王露與北京大學音樂教育》④楊和平:《王露與北京大學音樂教育》,載《中國音樂學》2004年第2期。、吳少靜與黃少枚的《近代福建基督教學校音樂教育簡況及啟示》⑤吳少靜、黃少枚:《近代福建基督教學校音樂教育簡況及啟示》,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李靜的《蕭友梅與北大音樂傳習所》⑥李靜:《蕭友梅與北大音樂傳習所》,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周映辰《從音樂研究會到音樂傳習所——北大早期音樂教育考察》⑦周映辰:《從音樂研究會到音樂傳習所——北大早期音樂教育考察》,載《中國音樂》2006年第2期。、宋歌的《音樂家的搖籃——關于國立音樂院幼年班的研究》⑧宋歌:《音樂家的搖籃——關于國立音樂院幼年班的研究》,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戴俊超的《國立音樂院“山歌社”及其活動歷史回顧(上)(下)》⑨戴俊超:《國立音樂院“山歌社”及其活動歷史回顧(上)(下)》,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1、2期。、戴俊超的《國立音樂院“山歌社”的活動歷史回顧》⑩戴俊超:《國立音樂院“山歌社”的活動歷史回顧》,載《音樂藝術》2007年第3期。、錢仁康的《國立音樂院和國立音專沒有拋棄民族傳統》?錢仁康:《國立音樂院和國立音專沒有拋棄民族傳統》,載《音樂藝術》2007年第3期。、陳聆群的《從國立音樂院到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創業十年》?陳聆群:《從國立音樂院到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創業十年》,載《音樂藝術》2007年第3期。、孫偉的《陪都(重慶)兒童音樂教育狀況——青木關國立音樂院附屬幼年班引發的啟示》?孫偉:《陪都(重慶)兒童音樂教育狀況——青木關國立音樂院附屬幼年班引發的啟示》,載《中國音樂學》2007年第4期。、汪義曉的《“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武漢音樂學院歷史沿革及地緣、行政隸屬、人文資源考》?汪義曉:《“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武漢音樂學院歷史沿革及地緣、行政隸屬、人文資源考》,載《黃鐘》2008年第1期。、汪義曉的《那些漸行漸遠的背影喲——武漢音樂學院部分重要學科奠基人考并兼述歷史時期劃分暨學科建制沿革》?汪義曉:《那些漸行漸遠的背影喲——武漢音樂學院部分重要學科奠基人考并兼述歷史時期劃分暨學科建制沿革》,載《黃鐘》2008年第3期。、繆天瑞的《我在天津音樂學院的二十三年》?繆天瑞:《我在天津音樂學院的二十三年》,載《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魏艷的《延安魯藝音樂系教育體制初探》?魏艷:《延安魯藝音樂系教育體制初探》,載《音樂研究》2008年第4期。、祁斌斌的《由〈女高師周刊〉再識女高師音樂系》?祁斌斌:《由〈女高師周刊〉再識女高師音樂系》,載《音樂研究》2009年第1期。、張璇、刁艷的《星海音樂學院2008大事記》?張璇、刁艷:《星海音樂學院2008大事記》,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林媛的《解讀“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組織機構(上)(下)》?林媛:《解讀“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組織機構(上)(下)》,載《樂器》2009年第8、9期。、宋學軍的《短暫而輝煌的一部團史——記中央音樂學院音工團》?宋學軍:《短暫而輝煌的一部團史——記中央音樂學院音工團》,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陳晶的《中國近代女性音樂教育的先鋒——上海中西女塾音樂教育研究(1917—1930)》?陳晶:《中國近代女性音樂教育的先鋒——上海中西女塾音樂教育研究(1917—1930)》,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王震亞的《蘇聯專家在中央音樂學院》?王震亞:《蘇聯專家在中央音樂學院》,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張璇的《星海音樂學院2009年大事記》?張璇:《星海音樂學院2009年大事記》,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孟維平的《北京歷史上的教會學校音樂教育》?孟維平:《北京歷史上的教會學校音樂教育》,載《人民音樂》2010年第11期。、王艷莉的《從捕房樂隊到職業管弦樂隊——略論上海工部局樂隊的歷史沿革》?王艷莉:《從捕房樂隊到職業管弦樂隊——略論上海工部局樂隊的歷史沿革》,載《藝術研究》2010年第1期。、王艷莉的《俄僑音樂家與工部局樂隊交往歷史新探》?王艷莉:《俄僑音樂家與工部局樂隊交往歷史新探》,載《人民音樂》(評論版)2010年第5期。、王艷莉的《上海工部局樂隊的裁撤風波——兼及梅百器樂隊經營策略》?王艷莉:《上海工部局樂隊的裁撤風波——兼及梅百器樂隊經營策略》,載《音樂研究》2010年第5期。、馮雷的《重慶大同樂會考(上)(下)》?馮雷:《重慶大同樂會考(上)(下)》,載《音樂藝術》2010年第4期、2011年第3期。、溫鵬翔與趙延娜的《中央音樂學院在天津時期的音樂活動》①溫鵬翔、趙延娜:《中央音樂學院在天津時期的音樂活動》,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王艷莉的《上海工部局樂隊管理機構初探》②王艷莉:《上海工部局樂隊管理機構初探》,載《中國音樂學》2011年第1期。、田可文與孫賽賽的《20世紀初的武漢地區學校音樂教育》③田可文、孫賽賽:《20世紀初的武漢地區學校音樂教育》,載《音樂探索》2012年第3期。、王艷莉等的《20世紀上半葉西式管弦樂團與中國音樂家關系之探究——以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為例》④王艷莉、林媛、隋欣:《20世紀上半葉西式管弦樂團與中國音樂家關系之探究——以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為例》,載《藝術研究》2012年第3期。、陳晶的《圣瑪利亞女校與“女基督徒”音樂教育——上海圣瑪利亞女校音樂教育研究》⑤陳晶:《圣瑪利亞女校與“女基督徒”音樂教育——上海圣瑪利亞女校音樂教育研究》,載《音樂藝術》2012年第4期。、湯亞汀的《帝國流散,世界主義的城市空間與上海西方音樂史:日本音樂家與上海音樂協會交響樂團(1942—1945)個案研究》⑥湯亞汀:《帝國流散,世界主義的城市空間與上海西方音樂史:日本音樂家與上海音樂協會交響樂團(1942—1945)個案研究》,載《音樂藝術》2013年第1期。、洛秦的《音樂1927年敘事——國立音樂院(今上海音樂學院前身)誕生中的中國歷史、社會及其人》⑦洛秦:《音樂1927年敘事——國立音樂院(今上海音樂學院前身)誕生中的中國歷史、社會及其人》,載《音樂藝術》2013年第1期。、吳艷的《“門圖”:1920年前上海民俗藝人班社的組織方式》⑧吳艷:《“門圖”:1920年前上海民俗藝人班社的組織方式》,載《中國音樂學》2013年第2期。、郭海霞的《不平則鳴——評專著〈情深至吻:上海中華口琴會及其推廣的音樂〉》⑨郭海霞:《不平則鳴——評專著〈情深至吻:上海中華口琴會及其推廣的音樂〉》,載《音樂藝術》2013年第4期。、林媛的《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管弦樂隊研究(1934—1937)》⑩林媛:《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管弦樂隊研究(1934—1937)》,載《人民音樂》2013年第2期。、林媛的《“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戰時音樂活動研究(1937— 1944)》?林媛:《“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戰時音樂活動研究(1937—1944)》,載《人民音樂》2014年第3期。等。

學位論文有:李莉的《“三廳”與武漢抗戰音樂》?李莉:《“三廳”與武漢抗戰音樂》,武漢:武漢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劉新一的《木鐸金鐘——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發展史研究》?劉新一:《木鐸金鐘——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發展史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儲艷梅的《天津音樂教育史研究》?儲艷梅:《天津音樂教育史研究》,天津: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王珺的《姚思源音樂教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珺王:《姚思源音樂教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畢曉琛的《20世紀上半葉青島學校音樂教育研究》?畢曉琛:《20世紀上半葉青島學校音樂教育研究》,青島: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張媛的《北京教會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張媛:《北京教會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魏婷婷的《北京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發展史研究》?魏婷婷:《北京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發展史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江心的《1900—1949年湖南初等學校音樂教育研究》?江心:《1900-1949年湖南初等學校音樂教育研究》,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袁昱的《燕京大學音樂系歷史與研究》?袁昱:《燕京大學音樂系歷史與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馮雷的《陪都重慶三個音樂教育機構之研究》?馮雷:《陪都重慶三個音樂教育機構之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趙曉紅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樂隊研究》?趙曉紅:《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樂隊研究》,上海:上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胡楠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樂隊研究》?胡楠:《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樂隊研究》,上海:上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趙曉亮的《北京近代高等學校音樂教育》?趙曉亮:《北京近代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程美的《近代北京外籍音樂教師研究》?程美:《近代北京外籍音樂教師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楊靜的《近代北京高校民族器樂發展探究》?楊靜:《近代北京高校民族器樂發展探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孫賽賽的《20世紀30—40年代:歷史轉型期的武漢學校音樂教育與音樂生活》?孫賽賽:《20世紀30-40年代:歷史轉型期的武漢學校音樂教育與音樂生活》,武漢:武漢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王艷艷的《南京匯文女子中學音樂教育研究》?王艷艷:《南京匯文女子中學音樂教育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孫焱的《廣州音專“嶺南音樂專家群”的形成——陸仲任教育思想及其成果的考察研究》①孫焱:《廣州音專“嶺南音樂專家群”的形成——陸仲任教育思想及其成果的考察研究》,廣州:星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尤睿《北京古琴研究會研究》②尤睿:《北京古琴研究會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宋璐的《近代上海口琴社團歷史考察》③宋璐:《近代上海口琴社團歷史考察》,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等。

七、其他研究

這類研究主要包括音樂史料研究、音樂史學理論研究、音樂評論、音樂研究之研究、音樂美學、音樂思潮等方面文著。著作主要有:《云南近代現代音樂史料第一輯》④云南省群眾藝術館編:《云南近代現代音樂史料第一輯》,云南省群眾藝術館印,1984年。、《哈爾濱音樂志》⑤于斐中等編:《哈爾濱音樂志》,哈爾濱:哈爾濱市文學藝術聯合會,1999年。、《上海舞蹈舞劇志·上海歌劇志》⑥《上海舞蹈舞劇志》、《上海歌劇志》編輯部編:《上海舞蹈舞劇志·上海歌劇志》,上海: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出版,2000年。、《上海音樂志》⑦《上海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上海音樂志》編輯部編:《上海音樂志》,上海: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出版,2001年。、《北京志·音樂志》⑧姚思源主編:《北京志·音樂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東北地區音樂家及音樂史料研究》⑨陶亞兵等主編:《東北地區音樂家及音樂史料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

期刊、報紙論文有:薛宗明的《臺灣音樂史整理的方法與方向》⑩薛宗明:《臺灣音樂史整理的方法與方向》,載《音樂研究》1989年第1期。、麗瑚的《近期敦煌音樂研究論文索引》?麗瑚:《近期敦煌音樂研究論文索引》,載《中國音樂》1992年第1期。、鄭錦揚的《延安音樂的歷史貢獻》?鄭錦揚:《延安音樂的歷史貢獻》,載《音樂研究》1992年第2期。、何昌林的《許常惠的〈臺灣音樂史初稿〉》?何昌林:《許常惠的〈臺灣音樂史初稿〉》,載《音樂研究》1994年第2期。、李玫節與格里塔·奧爾森的《香港音樂研究的現狀與展望》?李玫節、格里塔·奧爾森:《香港音樂研究的現狀與展望》,載《交響》1997年第2期。、趙廣暉的《臺灣音樂的傳承、分期與流變》?趙廣暉:《臺灣音樂的傳承、分期與流變》,載《音樂藝術》1998年第4期。、陳正生的《〈申報〉音樂資料選輯之——上海音樂學院部分(上)(下)》?陳正生:《〈申報〉音樂資料選輯之——上海音樂學院部分(上)(下)》,載《音樂藝術》2001年第2、3期。、德塤等的《貴州近現代音樂理論研究概述》?德塤、方剛、中笑、伯龍的《貴州近現代音樂理論研究概述》,載《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1年第3期。、南鴻雁的《內蒙古中、西部天主教音樂的歷史和現狀》?南鴻雁:《內蒙古中、西部天主教音樂的歷史和現狀》,載《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王小昆的《桂林版〈掃蕩報〉與抗戰音樂文化》?王小昆:《桂林版〈掃蕩報〉與抗戰音樂文化》,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芮文元的《吳伯超創辦的我國第一所兒童專業音樂學校——“國立音樂院幼年班”史料鉤沉》?芮文元:《吳伯超創辦的我國第一所兒童專業音樂學校——“國立音樂院幼年班”史料鉤沉》,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芮文元的《江蘇籍音樂家吳伯超的歷史功績——“國立音樂院幼年班”史料鉤沉暨親身感受》?芮文元:《江蘇籍音樂家吳伯超的歷史功績——“國立音樂院幼年班”史料鉤沉暨親身感受》,載《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年第1期。、胡天虹的《評上海國立音專之音樂刊物——〈樂藝〉與〈音樂雜志〉》?胡天虹:《評上海國立音專之音樂刊物——〈樂藝〉與〈音樂雜志〉》,載《音樂藝術》2005年第1期。、劉忠與薛松梅的《西北地方音樂文獻研究的理論探討及思考》?劉忠、薛松梅:《西北地方音樂文獻研究的理論探討及思考》,載《人民音樂》2007年第4期。、汪毓和的《一本難得的地區、斷代、專題音樂史著——讀吳贛伯〈二十世紀香港中樂史稿〉》?汪毓和:《一本難得的地區、斷代、專題音樂史著——讀吳贛伯〈二十世紀香港中樂史稿〉》,載《人民音樂》2007年第6期。、梁茂春的《讓音樂史研究更全面——關于臺灣、香港音樂研究》?梁茂春:《讓音樂史研究更全面——關于臺灣、香港音樂研究》,載《音樂藝術》2007年第2期。、丁成梅的《多元音樂文化的和諧共存——〈上海猶太社區的音樂生活〉讀后》?丁成梅:《多元音樂文化的和諧共存——〈上海猶太社區的音樂生活〉讀后》,載《人民音樂》2009年第1期。、雷嘉彥的《二十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雷嘉彥:《二十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載《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王安潮的《安徽音樂史導論》?王安潮:《安徽音樂史導論》,載《皖西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王安潮的《安徽樂史:新樂史研究的開拓》①王安潮:《安徽樂史:新樂史研究的開拓》,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10月27日第7版。、石一冰的《延安音樂史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兼談〈延安文藝史〉對延安音樂史研究的借鑒意義》②石一冰:《延安音樂史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兼談〈延安文藝史〉對延安音樂史研究的借鑒意義》,載《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年第2期。、汪紅珺、汪紅的《陸仲任先生口述星海音樂學院辦學歷史》③汪紅珺、汪紅:《陸仲任先生口述星海音樂學院辦學歷史》,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李清的《沿著先輩音樂教育家的足跡尋覓——〈浙江近現代音樂教育家群體研究〉書評》④李清:《沿著先輩音樂教育家的足跡尋覓——〈浙江近現代音樂教育家群體研究〉書評》,載《音樂探索》2013年第4期。、趙建軍的《發掘音樂文化發展的主體譜系——評楊和平〈浙江近現代音樂教育家群體研究〉》⑤趙建軍:《發掘音樂文化發展的主體譜系——評楊和平〈浙江近現代音樂教育家群體研究〉》,載《人民音樂》2013年第9期。、呂品的《延安音樂的歷史淵源、文化構成及經驗價值——〈延安音樂史〉導論》⑥呂品:《延安音樂的歷史淵源、文化構成及經驗價值——〈延安音樂史〉導論》,載《交響》2013年第3期。、歐陽繼梅的《文獻視域下的云南音樂創作現狀評述》⑦歐陽繼梅:《文獻視域下的云南音樂創作現狀評述》,載《民族音樂》2013年第3期。、孫曉輝的《圖書館館藏印章佐證武漢音樂學院多源匯流的校史》⑧孫曉輝:《圖書館館藏印章佐證武漢音樂學院多源匯流的校史》,載《黃鐘》2013年第4期。、錢仁平與張雄的《齊爾品與國立音專——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館藏相關文獻的整理與研究》⑨錢仁平、張雄:《齊爾品與國立音專——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館藏相關文獻的整理與研究》,載《音樂藝術》2013年第2期。、井口淳子等的《20世紀40年代上海租界蘭心大戲院的藝術活動——以Le Journal de Shanghai(〈法文上海日報〉)為主要史料》⑩井口淳子、榎 本泰子、大橋毅彥、關根真保、趙怡、藤田拓之:《20世紀40年代上海租界蘭心大戲院的藝術活動——以Le Journal de Shangha(i〈法文上海日報〉)為主要史料》,載《音樂藝術》21期。、馬春曉的《戲曲音樂研究的多重視角——〔英〕施祥生(J.Stock)著〈滬劇:現代上海的傳統戲曲〉讀后感》?馬春曉:《戲曲音樂研究的多重視角——〔英〕施祥生(J.Stock)著〈滬劇:現代上海的傳統戲曲〉讀后感》,載《人民音樂》2013年第6期。、孫曉輝的《史新民教授講述武漢音樂學院建院往事》?孫曉輝:《史新民教授講述武漢音樂學院建院往事》,載《黃鐘》2013年第4期。、歐陽書婷的《清代湖南地方志中的音樂史料》?歐陽書婷:《清代湖南地方志中的音樂史料》,載《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年第9期。、李莉的《區域音樂史研究與地區高校“音樂史”專業教學的探索與思考——以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史專業為例》?李莉:《區域音樂史研究與地區高校“音樂史”專業教學的探索與思考——以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史專業為例》,載《音樂創作》2014年第3期。等。

學位論文有:姜昕的《延安解放區音樂大眾化思潮研究》?姜昕:《延安解放區音樂大眾化思潮研究》,成都: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司一鳴的《從〈益世報〉看抗日戰爭前、后天津的城市音樂生活》?司一鳴:《從〈益世報〉看抗日戰爭前、后天津的城市音樂生活》,天津:天津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張郎慧子的《〈庸報〉視野中的天津淪陷時期音樂狀況研究》?張郎慧子:《〈庸報〉視野中的天津淪陷時期音樂狀況研究》,天津:天津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丁曉燕的《烽火中的怒吼——圍繞〈新華日報〉窺見重慶抗戰音樂》?丁曉燕:《烽火中的怒吼——圍繞〈新華日報〉窺見重慶抗戰音樂》,北京:中國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馮雪的《從〈大公報〉看淪陷時期前、后的天津社會音樂生活》?馮雪:《從〈大公報〉看淪陷時期前、后的天津社會音樂生活》,天津:天津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等。

八、對區域音樂史研究的反思

從以上對區域音樂史研究的回顧來看,在諸多方面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也有些問題是值得反思的。

(一)區域音樂史的整體研究及理論架構研究有待進一步完善

到目前為止,關于區域音樂史的研究,一方面整體研究的著作為數不多,另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對“史”的研究,而“史學史”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對于區域音樂史研究中的一些理論性問題的研究更加缺乏。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對于區域音樂史研究的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以往的研究中有些學者已經涉及這部分內容,有些盡管沒有專門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但在其區域音樂史的專著中進行了各自的探索與實踐,體現出了他們在這方面的思考。如許常惠的《臺灣音樂史初稿》是臺灣區域音樂史研究的早期代表著作,對于臺灣這一區域音樂史研究的架構有其獨特的思考,該著從民族的視角切入,按照民族的不同分成三大部分:原住民族音樂的風貌、漢族民間音樂的源流、西式新音樂的發展,并將臺灣前輩音樂列為附錄來處理。著作一方面將傳統音樂與西式新音樂并列起來論述,另一方面在具體章節中如第三章以時間為經線,以專題為緯線將問題組織起來論述,為架構區域音樂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思路。凌瑞蘭的《東北現代音樂史》是大陸的區域音樂史研究的早期代表性著作,該著構架東北現代音樂史研究的思路是以20世紀作為一個大的時間段,而后再在這一大的時間段中進行分期,主要分成20年代前后的音樂、三四十年代前后的音樂、五六十年代前后的音樂、70年代前后的音樂、八九十年代前后的音樂等幾個時期分專題進行論述,這種架構的思路使得整個體例較為統一,而且將分期置于整個音樂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量。此外還有孫星群的《福建音樂史》,這可以說是一部非常有代表性的區域音樂的通史著作,在時間跨度上,從古代一直到現代,該著按專題的形式分成傳統音樂篇、音樂創作篇、音樂表演篇、音樂研究篇、音樂教育篇、音樂交流篇等幾個大的部分,每一部分又按照新中國前與新中國時期兩大時間段來論述,這一架構方式與前面兩部著作又有不同之處。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就區域音樂史研究的理論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王安潮的《安徽音樂史導論》和《安徽樂史:新樂史研究的開拓》,田可文的《中國音樂史研究與地域性問題》和《“重寫音樂史”話題中的地域性研究問題》,呂品的《延安音樂的歷史淵源、文化構成及經驗價值——〈延安音樂史〉導論》等文章。

總的來看,整體性的區域音樂史的專著與音樂史的理論研究還需進一步加強,可以通過在治史的思維上,在研究的對象上,在研究的體例上,在研究的方法上,在史料的挖掘和運用上,以更加開闊的視野來審視和推動這兩方面的發展。

(二)區域音樂史研究的對象有待進一步拓展

盡管已有的研究對象已經涉及了諸多方面,但有些方面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如農村區域音樂史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這一部分研究相當缺乏,尤其是涉及近現代這一時間區間,大部分的研究目光都投向了城市,而對農村卻少有關注。少數民族區域音樂史的研究,大部分研究仍以漢族為中心,少數民族集聚區卻較少關注。區域音樂史史料的研究,這是區域音樂史研究的基礎,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相對較少。區域音樂家及音樂參與者的研究,音樂活動離不開人,對參與音樂的人的研究至關重要,已有的研究關注音樂家較多,而對非音樂家的音樂參與者關注不夠。區域之間的比較研究,區域之間的比較能使我們對研究對象有更深刻地認識。區域音樂史與整個音樂史的關系問題研究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區域音樂史研究的史料建設亟待加強

區域音樂史研究的重要基礎是對相關史料的搜集與整理,以及對史料的研究,從已有的區域音樂史的研究來看,有《東北地區音樂家及音樂史料研究》、《云南近代現代音樂史料第一輯》、《從〈益世報〉看抗日戰爭前、后天津的城市音樂生活》、《烽火中的怒吼——圍繞〈新華日報〉窺見重慶抗戰音樂》等關于史料的研究,但總體來看,史料的建設相當薄弱。區域音樂史的史料浩如煙海,尤其是近現代音樂史的史料,不僅有大量與音樂直接相關的史料,更多的是大量隱藏在檔案、書籍、報紙、期刊等各種形式的文獻之中,以及對相關當事人進行采訪工作而形成的各種口述資料等,對這些資料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系統地搜集、整理、研究是一項龐大而重要的工程,這需要區域音樂史研究者們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完成。

九、結語

綜觀區域音樂史的研究,迄今為止已經出現了一大批成果,這些成果涉及區域音樂史研究的方方面面。21世紀以來,區域音樂史的研究所涉及的區域更為廣泛,研究的程度更為深入,研究的對象更為多元,且成為了中國音樂史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方向。不僅有大批的音樂史學研究者很重視這一研究領域,甚至開始出現了區域音樂史的研究作為博士生研究的一個專門方向,如田可文教授作為博導的武漢理工大學與武漢音樂學院聯合招生的博士研究生中就有“湖北音樂史”的方向。像這樣博士生培養層次的區域音樂史研究的方向目前雖不多見,但隨著區域音樂史的逐步發展,今后也許會越來越多。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區域音樂史的研究在學科構建、研究的地域范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史料建設、研究隊伍、研究的數量與質量等多方面應該會更上一層樓。

李俊,文學博士,臺州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音樂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奇妙的“自然音樂”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音樂從哪里來?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音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青青草一区|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爆操波多野结衣|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人人干|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无码电影|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91视频首页|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九九视频| 日本免费精品| 亚洲第一色视频|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91娇喘视频|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成一级|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青青草原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欧美色视频日本| 国产性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激情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色伊人|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在线国产你懂的| 日韩欧美国产区| 在线视频97|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国产毛片基地| 精品视频福利|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资源站|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二区视频| 青青青草国产|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色悠久久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美女啪啪无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