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仿星器聚變反應堆首次產生等離子體
【世界核新聞網站2015年12月16日報道】 經過一年多的技術準備和測試,文德爾施泰因7-X仿星器近期首次成功產生氦等離子體。
文德爾施泰因7-X位于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Greifswald)的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IPP),是世界上最大的仿星器聚變反應堆,2005年4月開始組裝,2014年4月完成建設。之后,啟動了運行準備工作,并依次完成了每個技術系統——真空容器、冷卻系統、超導線圈及其產生的磁場、控制系統以及加熱裝置和測量系統——的測試。
2015年12月10日,操作團隊在控制室開啟了磁場,并首次啟動了電腦操控的試驗控制系統。它將約1毫克氦氣送入真空等離子體容器并接通1.3 MWt的短脈沖微波加熱。安裝的攝像頭和測量裝置可以觀察到第一批等離子體。
首次等離子體放電持續了十分之一秒,溫度達到約一百萬攝氏度。下一個任務是延長等離子體放電的持續時間,并研究使用微波產生和加熱氦等離子體的最佳方法。
項目負責人托馬斯·克林格表示:“我們的研究從惰性氣體氦氣產生的等離子體開始。我們不會轉向真正的研究對象即氫等離子體,直至明年(2016年)。”他補充說:“這是因為氦氣更容易實現等離子體狀態。而且,還能用氦等離子體清洗等離子容器表面。”
文德爾施泰因7-X使研究人員能夠在穩定條件下研究高能等離子體。
文德爾施泰因7-X是一座仿星器聚變反應堆,它與英國歐洲聯合環(JET)或法國在建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等托卡馬克聚變反應堆不同。雖然兩者均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但托卡馬克是一種環形容器,而仿星器是扭曲的8字形。采用這種形狀是為了解決托卡馬克面臨的問題:其內環磁場比外環磁場更強,導致粒子脫離軌跡,撞上磁場壁。
文德爾施泰因7-X將在不采取主動冷卻的前提下運行兩年。在此期間,它能夠以1 MWt運行約50秒,或者以8~10 MWt運行5~10秒。之后,設備將關停18個月,屆時將配備熱通量高達10 MWt/m2的主動冷卻偏濾器。這將使文德爾施泰因7-X充分發揮完全穩定狀態的能力。
文德爾施泰因7-X項目投資約為3.7億歐元(4.08億美元),投資方包括聯邦政府、州政府以及歐盟。
(趙 宏譯 伍浩松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