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京
“土家族音樂舞蹈研究”專欄主持人語
●陳宇京
自20世紀50年代國家開展“土家族”族體身份確認工作以來,以潘光旦先生的《湘西北的土家族與古代巴人》、汪明瑀先生的《湘西土家族概況》等重要學術成果為發軔,土家族傳統文化研究高潮迭起。其中,有關于土家族音樂舞蹈的研究,在袁炳昌、田聯韜等先生的引領下,迄今已出現了田世高、余詠宇、齊柏平、陳宇京、劉嶸等一批中青年學者,以及他們以土家族音樂舞蹈研究為基點,輻射整體土家族文化的諸多專門著述。此外,劉守華、李紹明、段超、向柏松、雷翔、黃柏權、周耘等專家學者,在各自學科領域中,也多有關于土家族音樂舞蹈的論述。
整體來看,土家族作為我國重要的內陸民族,其涵括音樂舞蹈在內的傳統文化,一直有“本族為體,外來為用”的特征。現僅以其音樂舞蹈的分類研究為例予以簡說。
土家族音樂舞蹈的分類研究結果,主要包括以漢族音樂舞蹈分類法為依據與以“名從文化”“名從主人-風俗”為原則的兩類。略去以漢族音樂舞蹈分類法為依據的分類結果不說,具體到“名從文化”原則指導下的土家族傳統音樂舞蹈分類成果,相對意義而言,“宗教祭祀類”“勞動生產類”“民間風俗類(包括‘日常生活風俗類’‘人生儀禮風俗類’)”等分類結果,具有更適宜于土家族音樂舞蹈文化客觀的可行性。當然,“名從文化”與“名從主人—風俗”分類原則指導下的結果并非涇渭分明,彼此之間反而有交集疊合的顯性趨勢,特別是針對“本族為體,外來為用”的整體文化特征而言,可以土家族宗教祭祀類音樂舞蹈的分類研究為例——在“名從文化”的總體原則指導下,既有“名從主人—風俗”原則指導下的、以“原始圖騰—儺巫崇拜”等為文化核心的土家族族體祭祀類“大—小擺手舞”、土家族婚俗類“罵媒—哭嫁歌”、土家族產誕類“送祝米花鼓”、土家族喪儀類“跳喪—打撒葉兒嗬”等自然宗教類音樂舞蹈文化客觀,又有在與漢族等兄弟民族的文化沖撞、交流、融合過程中形成并流播至今的“道-佛”類人為宗教類音樂舞蹈文化事象。
綜上所述,土家族世代居住的青山河谷之間,既有以聲作線、男聲女腔、穿云破霧的高腔山歌,也有熱情似火、翩躚舞蹈、喜慶歡快的生誕花鼓,還有愛恨交織、五味雜陳、瑰麗婉轉的罵媒哭嫁,更有鼙鼓道哀、踏踢叫囂、地動山搖的撒葉兒嗬……凡此種種樸拙動律與特性音韻,在成就了土家族歌舞如織、樂觀豁達的民俗風情同時,更凸顯了其生死一如、格調高古的文化特質。正因如此,符合文化內在規律的傳承保護研究,于當下土家族音樂舞蹈文化現狀而言,既呈必須之勢,更是其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沉淀和發展動力。
《歌海》本期專欄收錄了4位青年學者的3篇論述——
袁立鈞、余銳的《論人類學田野調查法視閾下的民俗攝影》,以影像藝術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法為出發點,以鄂西土家族撒葉兒嗬喪儀為具體觀照對象,對民俗攝影作品在影像記錄和審美創作上的統一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細致的專門研究,從一定意義上分析和闡釋了人類族群、聚落、村社等社會共同體的組織方式、行為模式和文化結構。
陳倫旺的《建始絲弦鑼鼓的傳承變異研究》,以流傳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各鄉鎮的建始絲弦鑼鼓為主要對象,對其民族審美、民族認同、民族習性等進行了綜合觀照,認為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變異研究,對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推動相關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而言,具有很重要的學理支撐作用。
潘珩的《論土家族擺手舞的形態流傳與發展》,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土家族擺手舞”為具體對象,對其做了以形態構成為基點、以傳承發展為主體的專門研究,對土家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現代意義等后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學理儲備。
眾所周知,土家族音樂舞蹈是我國民族藝苑中的一朵奇葩,相關研究已呈興盛繁榮之勢,相信會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從更多的角度,對其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并產生更多高質量的學術成果。
祝《歌海》百尺竿頭、更上層樓!
陳宇京,土家族,音樂學碩士、文藝學博士、音樂舞蹈學博士后,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巴楚藝術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三峽大學藝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