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玉
談高職音樂教育專業樂理視唱課堂教學改革措施
●梁紅玉
樂理視唱課程教學作為高職音樂教育專業教學的基礎教學環節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為了更好地優化高職音樂教育專業課堂教學,通過前期的課堂教學調查,針對高職音樂教育樂理視唱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
高職;音樂教育;樂理;視唱;教學觀念
教師關于視唱練耳教材的選用,以前大多數教師都使用單一的樂譜,要么是簡譜要么是五線譜。而在一些教師看來,五線譜比較難學,簡譜比較容易學,所以大多數教師主張使用簡譜來教學。但是,如果教師采取合理的方法與措施,五線譜也是能很快掌握的,所以教師一定要樹立讓學生學習五線譜的觀念,因為五線譜的學習對學生的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把兩種樂譜教學比較后就會發現:學生學習簡譜表面上似乎相對容易掌握,但是簡譜并不能對學生在器樂的學習上產生更多的幫助。實踐證明:五線譜在幫助學生在學習器樂方面發揮更好的作用。所以,從現實情況來看,鑒于五線譜在目前已經是比較普及通用的樂譜,所以長遠來看,學習五線譜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至關重要。然而,在研究者看來:五線譜固然很重要,但也要考慮到本地區高職學生生源素質的實際情況,為了避免出現學生的“畏學”心理,從而主張采用以五線譜為主,簡譜為輔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接觸到風格不同的視唱曲目,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達到培養學生音樂感覺的目的,并可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
以往,教師在具體的視唱教學中,僅僅使用單一教材進行視唱教學,然而,教材中曲目的音樂風格不同,多少也會影響學生的視唱學習,因為教師始終會在一個班里遇見不同民族的學生,而我們教材中的曲目音樂風格大多數是這些學生所不熟悉的。另一方面“視唱曲目能提高演唱者音高的掌握,節奏的掌握,調式調性的掌握等音樂基本素質。富有旋律性,歌唱性的視唱能對學生的調性感及聽覺的培養以及律動,樂感的培養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①楊白雪:《談視唱練耳與其它學科的合并交叉教學》,載《遼寧高職學報》2011年第2期,第87頁。因此,教師在選擇視唱內容時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教材中既有學生喜歡的音樂風格旋律,也有學生陌生的音樂風格旋律,所以我們提倡補充一定數量的視唱曲目,盡量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母語曲目,流行的風格旋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盡快的提高學生識譜能力。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對唱名法的選擇上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在有關首調唱名法與固定調唱名法的討論中,認為固定唱名法的確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便利,但是它不易培養學生的調式感還會增加和聲伴奏課程學習的難度,首調唱名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利于學生對各種樂器的學習。所以當我們考慮到這樣的現實情況后,針對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們應該提倡以首調唱名法為主兼顧固定唱名法的教學原則。也許,學生可能在開始的學習中會遇到兩種唱名法之間相互“干擾”的情況,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我們會發現兩種唱名法無論對學生的學習和音樂思維的培養都是大有幫助的。
另外在學習樂理與視唱教學的關系方面,有的教師認為:應該先學習樂理后學習視唱,雖然,從理論上我們認為是有一定的道理,事實上,“樂理其實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具有很強的概念性,通過對概念、定義的學習,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為專業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①楊白雪:《談視唱練耳與其它學科的合并交叉教學》,載《遼寧高職學報》2011年第2期,第87頁。。但是過多地強調樂理而不去強化視唱練耳的學習,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習樂理后在進入視唱教學,一方面會造成樂理與視唱課程教學內容的脫節,另一方面,延遲了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周期,因為,對高職學生而言,學習樂理與視唱其主要目的是要盡快地讓學生解決讀譜問題以后,投入到專業技能課程的學習,這些技能課程的學習是離不開讀譜與視唱。因此樂理與視唱練耳必須做有效的整合才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兩者的關系應該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關系。因為“純理論的基本樂理講授不宜直接感受音樂,而通過與視唱練耳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通過視唱練耳的實踐來體會曲中的調式、節奏、節拍等內容,這樣基本樂理的學習效果會有明顯的提高”②高琳:《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關系的探討》,載《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第118頁。。其次,視唱前的預備練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預備練習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化解視唱曲的難度幫助教師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而沒有視唱預備練習的只會增加視唱教學的難度,使學生喪失對課程的興趣。
另外,在以往的視唱教學中,有的教師由于伴奏基礎較好便讓學生在伴奏下學習視唱,而有的教師由于伴奏基礎較弱,則在教學中讓學生清唱。事實上,無論是清唱還是伴奏唱,學生本身還是傾向于伴奏唱,由于伴奏唱能讓教師在教學中控制速度、節奏、音準等方面發揮作用,然而,教師由于過多地使用伴奏,可能會使得學生的聽覺更多的關注伴奏,而容易忽略了對自己的視唱評價,因此來看,伴奏唱也未必是十全十美的辦法。反過來“清唱”恰恰會避免這一問題的出現,因為在“清唱”中學生會時刻注意自己的演唱隨時進行調整。但是“清唱”也有一定的弊端,尤其在視唱基礎較弱的學生中,因為“清唱”中容易讓學生失去音準的參照,從而讓他們變得無所適從,當然“清唱”對學生的內心聽覺訓練還是很有幫助的。作為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只要做到清唱與伴奏唱相結合,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因材施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③李艷:《淺談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的整合教學》,載《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10期,第150頁。最終使得學生的讀譜能力方面有一個質的飛躍。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關注的大多數是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比如在具體的視唱練耳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不太注意對學生進行聽音的有效滲透,這種做法其實是非常有害的,學生在機械地讀譜,視唱的能力卻不見提高。事實上,在研究者看來,視唱教學中早期的結合聽音訓練學習對學生的培養內心聽覺是大有幫助的,因此,這個視唱與聽音訓練同步進行的教學方式應該得到重視。另外,在具體的教學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不主張背譜,通常情況下教師一般會認為這是一種教學常規的活動,單純的視唱教學仍然會提高學生的識譜讀譜能力,他們更進一步還認為:只要讓學生的視唱樂譜的曲目達到了一定的數量,就能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然而,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這種做法針對那些音樂基礎較好的學生是行之有效,但是對那些音樂基礎較弱的學生呢,就未必適用了,因為,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會發現,有一部分學生,會唱一定的樂譜之后,往往不太去關注自己的音準了,在他看來,只要把唱名唱對就可以了,事實上,這樣的結果就都會導致學生的“假性”識譜,無法真正達到識譜的目的,因此,兩種結果的利弊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背譜要求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它花費的時間較多,短期來看似乎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然而長期來看它在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以及學生的音樂感覺方面意義重大。當然,背譜對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也是十分有益的,有研究者指出:“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聲樂的作用,聲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不僅提供發聲技巧,還應成為視唱練耳學習中技能掌握和表達音樂的啟示者和好幫手。”①張小燕:《樂理視唱練耳課程綜合化教學探析》,載《四川戲劇》2012年第10期,第153、154頁。因此,在筆者看來,只注重學生的讀譜而忽略學生的背譜,這種學習方式也是十分欠妥的。比如“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需要解決好音準、節奏等技術性的問題,還要有表情地根據樂句的劃分和旋律的強弱起伏進行視唱,訓練學生的音樂聽覺,培養樂感,最終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②張海彬:《鋼琴課程綜合化教學初探》,載《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第251頁。結果顯示:不注重學生背譜的現狀應該得到徹底改變。
通過課題的調查,在有關課堂中教師是否對學生手擊打拍子、動口唱、動腦想的要求調查中,只有16%的學生認為教師有這樣的要求,但是,37%的學生認為教師只要求動口唱,手擊拍,兩者比例相差不大,說明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有關學習習慣上還沒有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說明,三者的結合訓練是在幫助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視唱練耳學習習慣,在這方面教師做得還遠遠不夠。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要求學生肢體動作的參與學習以及課后的強化練習等方面做出實質性的改變,教師要對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進行有效的指導,教師要懂得“在視唱練耳的學習過程中,掌握音準、節奏技巧不是最終目的,視唱練耳的學習包含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準確地掌握音準、節奏,第二個層次是在句劃分、力度變化、速度變化、音樂情緒表達和風格把握上做到藝術性的表現音樂”③。因此這些音樂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必然產生積極影響。另外,教師在課后督促學生練習等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只有少部分學生認為教師課后督學方面有方法有措施,但有92%的學生認為教師課后督學方面沒有具體要求和方法。事實上,沒有課后大量的練習學生是無法完成課后練習作業的,鑒于高職院校學生音樂素質薄弱這一現狀,教師只有加大課后練習的力度,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首先,師生應該把視唱課程當做是一門技能課來看待,既然是技能課那么它需要無數次的反復練習。其次,課后大量的練習是需要學生付出艱辛的努力,它能夠鍛煉學生的學習意志,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把視唱轉化為一種能力并為學生其他專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在學習的自主性方面,以往教師對學生的具體要求中,大多數教師只注重個體練習而不重視集體的練習。通過調查我們也注意到這一現象的普遍存在,雖然課后的個體練習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個體練習也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方式,然而個體的練習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是可以達到練習目的的,但是對于那些基礎差沒有音準概念的學生來講卻是不利的,因為沒有集體練習,那些音準較差的學生就失去了音準的參照,從而使他們對視唱的學習迷失方向。因此在研究者看來,集體的視唱練習中對合唱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樣做也為視唱與合唱兩門課程實現了成功的對接,因此,兩門課之間的相互滲透也是非常必要的。當然“合唱富有旋律性的演唱形式,改善了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手段和模式的單一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趣味”。④陳曼倚:《高校音樂專業合唱訓練與視唱練耳教學的關聯互動》,載《藝海》2011年第3期,第146頁。集體性的視唱練習在糾正音準,培養學生的速度感、節拍感等方面是絕對有效的。因此我們認為:鼓勵以集體練習與個體練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視唱學習將是保障大部分學生提高視唱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凝聚同學友誼之間的橋梁,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都將是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利用的積極因素。
綜上所述,教師對簡譜與五線譜的合理選擇,以及對教學唱名法的選擇,視唱教學內容的補充練習都將是有效的教學手段。另外,“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是音樂理論課中的主干課程,在音樂教育或音樂表演專業課程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基本樂理的運用指導著視唱練耳的學習,視唱練耳鞏固提升著基本樂理理論內容”⑤高琳:《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關系的探討》載《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第120頁。。因此,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樂理視唱的同步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其次,教師要在尊重教材活用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達到駕馭教材之能力。再次,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對音樂教學中的兩個要素(節奏、音高)的學習,要有系統的講解與訓練。對學生的課后練習一定要做時間上的保障,否則學生所掌握的技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消退”。個體與集體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應當得到師生的重視。教師的聽音訓練、背譜、動口、動手、動腦的協調訓練,為學生今后的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針對班級學生參差不齊的現狀,教師要有相應的措施,來保障大多數學生對課程進行有效學習,視唱前的預備練習是必要的,清唱與伴奏下的視唱結合方式能隨時注意到學生的實際狀況,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因此高職音樂教育專業樂理視唱課堂教學的改革,在鞏固樂理視唱課程在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有現實意義,教學方法的有效改進,為今后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更好地引導學生對該課程的有效學習是強有力的保障。
梁紅玉,女,烏魯木齊職業大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