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叔明,趙群
(黃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設計院,安徽 黃山 245000)
古徽州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利用探索——以黟縣守拙園為例
吳叔明,趙群
(黃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設計院,安徽 黃山 245000)
古徽州區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建筑眾多,如何進行保護和利用給當地政府帶來了不小難題。2010年黃山市特別開展了“百村千幢”保護利用工程,2012年住建部等三部委聯合開展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給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利用更好的指明了方向。如何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保護后如何進行合理利用,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值得去探索。
古徽州;歷史建筑;保護;利用
古徽州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眾多,絕大部分的歷史建筑均集中分布于村莊內。改革開放前,由于經濟發展落后,絕大部分歷史建筑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富裕,越來越多的村民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改造居住環境,拆舊建新似乎變得越來越“潮流”,歷史建筑的破壞也就逐漸凸顯了。黟縣守拙園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探索保護與利用零星偏僻、瀕臨倒塌的古建筑。
守拙園項目所在地赤嶺村(又名陶村)為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遷居地。村內現有居住人口800多人,大多為陶氏后遺。守拙是基礎,要以拙立身,以拙創業,以拙求進。守拙園也是取自“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之意。
項目依托赤嶺村(又名陶村)陶氏歷史故居和文化遺存。以全國保存較完整的《陶氏宗譜》、陶氏祖塋、陶家池塘、陶嶺古驛道、四方尖和陶家庇、陶氏宗祠、文昌閣、陶家亭遺址等為載體;以陶淵明《歸園田居》為立意,再現陶淵明時代生產生活場景。
守拙園自2013年4月啟動以來,已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影響力,電視連續劇《搭錯車》、電影《進皇城》均拍攝于此。
3.1 空間尺度分析
街巷空間主要是指空間建筑圍合成的水平界面、兩側的垂直建筑界面、街道節點以及部分設施小品等,它決定了街道空間的比例、尺度和形態,是街巷空間的基本構成要素。街巷空間是人與建筑空間作用的意向表現,是人進入室內空間的過渡場所,往往有引人注目、逗留、緩和、憩息的引導效果,人在建筑空間環境中的感受體驗,不僅需要滿足簡單生理的舒適感和視覺美感,而應使整個身心體驗舒適,故有環境心理學和心理空間的概念,這說明建筑存在著心理空間尺度概念。
沈福煦在《美學》一書中,認為尺度是“在建筑設計中以人高為衡量建筑物或構筑物大小規模的標準,亦指建筑物或構筑物本身各構件間大小相比的合理性。”這個概念比較模糊,不易理解。清華大學田學哲主編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與人體之間的大小關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間的大小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大小感。”是對尺度概念的定義,通俗易懂。
經過大量的實踐探索得知,合理的街巷空間建筑高度與街道寬度比在 1∶1~1∶1.5左右。在規劃設計中如何合理確定建筑高度(層數)與街巷的比例關系,是設計中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3.2 徽州民居特點
徽州民居平面布局規整,大都依山傍水,或枕山面水,依山跨水。山、水、建筑這些空間要素互相融滲,宛如天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空間結構形式在水平投影上呈矩形,平面有口、凹、H、日等幾種類型,布局靈活,建筑利用加、減平面組合,使其功能合理,每個建筑單體通過自由組合,建筑空間環境自由變化,交替重復,長短變化,空間或大或小,或抑或豁,或簡或繁,既對比又和諧,同時建筑外立面點綴裝飾構件,如門檐裝飾,窗戶裝飾(磚雕、石雕),建筑室內隔板裝飾(木雕),更加豐富了建筑空間形態賦予了親切的場所感,每棟建筑似乎都經過幾百年滄桑的洗禮、積淀。建筑立面多內向封閉,古民居多為三間、四合等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徽州民居特有的天井,可通風透光,四水歸堂,又適應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樸素心理。
3.3 規劃布局
守拙園項目為積極響應國家、省、市關于對歷史建筑的保護號召,項目不僅對瀕臨倒塌、村民廢棄的非國有歷史建筑進行異地搬遷保護,探索破解零星偏僻、瀕臨倒塌歷史建筑利用的難題,同時在“修舊如舊”施工技術上又不拘泥于“舊”,建設中充分考慮結合現代生活特點,融入產業發展要求,滿足旅游景區需要,更好的做到產業融合。更好通過增加休閑旅游、養生度假、體驗式互動等項目,
項目為古徽州歷史建筑“異地搬遷”保護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規劃依托對陶淵明文化,通過對陶氏文化研究、展示及衍生產業打造,整體布局新巧,引人入勝。停車場正對入口處設置一座“守拙園”石牌坊,樸拙、剛正。石牌坊后設置一座徽州古門樓,并在門樓正對面照壁上雕刻《桃花源記》全文。沿著小溪流而上的窄小靜謐的石板路上,橫跨石板橋、石拱橋,各類徽州園林豐富了沿路景觀。接著步入如鏡面一般的天池勝境,天池美景鋪面而來,一排徽州古民居順應天池布局,前店后坊,進退有序,建筑與建筑之間通過徽州圓門洞、景墻等進行組合,豐富了建筑空間形式,形成了村落的街巷空間。石板路、人行道、消防車行道共同組成園內交通網絡,同時在各個功能區內設置各類服務用房,滿足功能區內需求。規劃符合“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意境。體現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鞠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歸隱場景。
規劃打造四大功能區:即陶淵明文化展示區、生活展示區、桃源文化研究中心和綜合服務區。在滿足都市人休閑、度假、體驗、尋幽訪古及鄉村養生需求的同時,帶動鄉村農家樂、度假市場開發,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打造集陶文化研究、展示、生活場景再現展示、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新業態。
3.4 建筑設計
守拙園內建筑主要為異地遷建的歷史建筑,由于歷史建筑均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墻;故在建筑施工中首先將歷史建筑木構件進行標記,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空間場所進行組合,形成鄉村特有的建筑空間肌理,符合環境構成要素,就像“生長”在這里的建筑。部分附屬用房建設采用仿古做法,抽取建筑元素、符號和理念并在新建建筑中加以積極利用,做到修“舊”如“舊”的效果,使新舊建筑渾然一體。
3.5 水系營造
規劃以天池為核心,打造“一線兩面多點”的水系脈絡,充分體現了水的獨特韻味。水系的營造充分吸取了古村落、古街巷水系景觀的成功經驗,使水系與街巷、建筑、景觀小品之間統籌考慮,使其成為一個結構清晰、渾然一體的整體。面狀水系采用了倒“鍋”的設計理念,線狀、點狀水系采用了淺水渠的理念,保證水系景觀對游人的安全,同時與建筑、鋪裝、植栽、小橋等結合,其中點綴盆栽、射燈以及小涌泉等小品,營造出豐富多彩的水系景觀節點。
隨著政府部門對古村落、歷史建筑、傳統文化的逐步重視,多年來取得的保護行動歷程中的探索經驗,如何在當下經濟轉型期、經濟新常態下,保護歷史建筑資源,并將其轉化為社會、經濟價值,使傳統歷史建筑及其承載的文化活化成現代產業,形成建筑、文化、產業三位一體,達到保護利用的目的,成為新的文化產業經濟增長點,是當下社會各界人士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1]田學哲.建筑初步(第2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周孜孜.傳統街道空間更新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08.
[3]王光明.淺談徽州民居[J].建筑學報,1996(1).
[4]汪之力,張祖剛.中國傳統民居建筑[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TU-87
A
1007-7359(2016)02-0029-02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2.010
吳叔明(1984-),男,江西興國人,畢業于黑龍江科技學院,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