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寫出了童話《尋快樂》,他的童話作品還有《大槐國》《負國報恩》《樹中餓》《驢大哥》《金龜》《飛行鞋》《怪花園》《風雪云》。就在這時候,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的工作,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處女作《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于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創造》、《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抗戰時期,輾轉于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長篇小說《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和劇本《清明前后》等。他還創作了《白楊禮贊》、《風景談》、《森林中的紳士》等散文,以象征手法表達自己復雜的情感。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辰,他的聲名日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并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
1920年,茅盾接編并全面革新了老牌的《小說月報》,并于1921年1月發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也是“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茅盾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
1928年7月,茅盾赴日,1930年回國后,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任行政書記。積極開展革命文藝運動,在魯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開創性貢獻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了文學獎金(后定為“茅盾文學獎金”),獎勵優秀的長篇小說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