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險峰
?
盤錦大米:“高品位”背后的秘密
于險峰

憑著過硬的質量,盤錦大米贏得眾多消費者的青睞,成為很多中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
近日,在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舉辦的2015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會上,盤錦大米以227.32億元的區域品牌價值,位居農產品類地理標志產品榜單前列。憑著過硬的質量,盤錦大米贏得眾多消費者的青睞,成為很多中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
“濕地之都”——遼寧盤錦地處遼河下游,渤海之濱,遼河三角洲核心地帶,地面覆蓋著深厚的淤積物,是在河流沖積和海洋沉積交替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地表,構成了濱海濕地復合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面積3150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80%。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優質生態的稻米,鑄就出“盤錦大米”。
圍繞提升盤錦大米、河蟹等主要農產品國際化品牌進程,盤錦市在建和投產的超10億元的重大農業產業化項目有12個,超億元農業產業化及農產品加工項目35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23個,帶動農戶20萬戶。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95個。“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已初步形成。
盤錦緊緊依托“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國家有機食品生產示范基地”的優勢,建有機大米、綠色大米、無公害大米三大生產基地,同時創造性地實施“稻田養蟹”模式,實現了“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兩用、一季雙收”最佳的生態農業種養模式。如今,“大壟雙行、早放精養、種養結合、稻蟹雙贏”的稻田養蟹新技術已在全市農村全面鋪開。
據統計,目前盤錦全市河蟹養殖規模達152萬畝,其中稻田養蟹75萬畝。河蟹是生態的標識,因為它對化學品非常敏感,化肥、農藥的使用會影響河蟹脫殼,因此養殖河蟹的稻田不能打農藥和除草劑。河蟹在對稻田環境起到監控作用的同時,也抑制了病害發生,稻田養蟹采用寬窄行增加了通風效果,減少了發生稻瘟病,同時河蟹可起到除草作用。河蟹的糞便還能成為水稻的有機肥料。稻蟹共生形成一條完整的生物鏈,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為生產優質稻米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配合稻田養蟹工程,盤錦在水稻、河蟹主產區,全面推廣高留茬、稻草還田的生態種養方法,大范圍推廣生物、礦物源農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嚴格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盤錦無公害大米、綠色大米、有機大米的生產面積比重逐年增加,盤錦大米越來越生態優質。
為了保證消費者能夠吃到真正的盤錦大米,保證盤錦大米“高品位”地位,2013年4月,盤錦市政府全面啟動稻米質量安全追溯工程,成為國內首家直接對稻米進行質量追溯的地方政府,嚴格規范“盤錦大米”證明商標的使用和管理。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掃描標簽上的二維碼或者通過盤錦大米質量保障公共服務網站等多種方式對所購大米的生產加工信息進行查詢,并可通過刮開防偽碼查詢盤錦大米的真偽,實現了盤錦大米質量“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