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子
?
讓“高大上”對接“老大難”
浩子
農產品“賣難”,根子在市場信息不對稱。彌合信息鴻溝,不妨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做好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助力農民增收
谷賤傷農。打開微博,隔三岔五就能看到微博大V轉發的農產品滯銷求助帖。農民辛苦種的瓜果蔬菜不是爛在樹上,就是倒在地里,再配上照片里一副副焦急的面孔,讓人心里著實難受。慶幸微博等新媒體能幫到農民,可看到一些微博下面幾百甚至只有幾十的轉發量和評論量,不禁犯嘀咕:有多少人會買?
就算有的微博轉發量很大,打開留言,也有不同的聲音:“滯銷是正常的經濟現象。”“去年十幾塊錢一斤的時候,怎么沒有人幫我們?”“一邊爛在地里,一邊超市里貴得買不起,中間哪些環節出了問題?”網友們的話也很在理。
可見,這種“求轉發”“獻愛心”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整合了社會關系,具有一定的傳播力,但這些如同漂浮在信息汪洋大海上的求助信息,能漂進多少人的視線范圍呢?就算有人注意到,又有多少人能真的拿起手中的電話咨詢購買?
“賣難”的病根在于市場信息不對稱:產地和銷地隔離,由于信息不準確,農民難以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調整種植結構。打破信息傳播的時空限制,彌合信息鴻溝,正是互聯網的優勢所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層出不窮,僅僅把微博轉發當成化解滯銷的辦法,顯然是不夠的。將“高大上”的互聯網技術和農民市場信息不對稱的“老大難”對接,才是破解農產品“賣難”之道。
互聯網解決農產品“賣難”,要注重農業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互聯網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大數據,根據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發布的《2015年中國大數據交易白皮書》,包括農業自然資源、農業生產、農業市場、農業管理在內的數據量驚人,并以每年50%~80%的速度增長,成為一個急需開發的“藍海”。很多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涉足農業大數據領域,把生產、批發、運輸、消費等各環節以及價格行情、政策變化等信息數據整合到同一平臺,實現了農產品市場信息的及時更新,打破了傳統產銷地理區隔所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困局。

互聯網解決農產品“賣難”,不能忽視農民的作用。有人認為互聯網是高精尖,農民玩不轉。農民是農業生產的直接參與者,也應該成為“互聯網+農業”的參與者和創新者。解農民所難,想農民所想,才是農業互聯網企業創新的靈感來源。當下,農村信息基礎設施不完善,不要說物聯網、云計算等高端技術,就連基本的寬帶在農村地區使用程度都很低。互聯網運用也存在技術門檻,數據分析報告對很多農民來說如同“天書”。各級政府應該多想想法子,讓農民享受互聯網技術的甜頭。
“互聯網+”,為農業的發展開拓了多種可能。“互聯網+”不是萬能,但為農產品“賣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只有充分挖掘互聯網技術特點,找準農業“老大難”的病根,才能真正發揮互聯網對“三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