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秋意 卞瑞鶴
?
愛故鄉
本刊記者楊秋意卞瑞鶴

第三屆中國愛故鄉大會合影 攝影/本刊記者卞瑞鶴
因為愛故鄉,我們都是同路人!
2015年12月19日至20日,北京的天空格外晴朗,在中國農業大學這座承載著中國三農使命的百年校園里,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愛故鄉人士,就中國鄉土文化的保護、鄉村文明的傳承以及鄉村未來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
故鄉遠去,鄉愁襲來。伴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復興鄉村已成為當今社會各階層群體的內在共識,并日益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在這里,每一個人的田園夢,是為了一群人的田園夢;每一個人的愛故鄉,是為了一群人的愛故鄉!
來自全國各地的鄉村建設理念和實踐能夠在一起聚集交流,不能不說這是2015年中國鄉村文化發展的一樁盛事。
時光先回溯到2015年4月份,為了尋找我們身邊的“新鄉賢”,“尋找新鄉賢——2015愛故鄉年度人物”征集評選公益活動正式啟動,其目的就是樹立起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人物,以他們的人生經歷為標桿,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建設故鄉的歷史進程中來。
參與此次愛故鄉活動的人們中,每個人的事跡都感人至深,尤其是5位“2015愛故鄉特殊貢獻人物”更是備受關注:王蓬草一生專心剪紙藝術,是中國十大剪紙大師;李宗漢歷時30年,以一己之力編撰《上堡鄉志》;馬新蘭開拓了回族女童教育;襄陽拾穗者民間文化工作群團隊“回到田野、守望故鄉”十余載;93歲高齡的祝總驤,至今仍然堅持在海內外及農村地區推廣312經絡鍛煉法。
他們從地方歷史傳統文化和生活家園的滋養中獲得了地火般的大能量,有的傾其一生、一家人或幾代人的心力,堅守著鄉村的地方文化和傳統智慧,堅守著鄉村乃至整個民族、整個中華文化的生命之根。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說:“在走向生態文明的特殊時代,不是我們要拯救鄉村,而是需要鄉村拯救我們。這些行走在愛故鄉最前沿的人們,就是最早的覺悟者,是守著鄉村祖廟的人。”
窗外,有大樹和山坡,有幾個小伙伴,還有天上飛舞的風箏。這是兒時的記憶,這是我們的故鄉。
“鄉村,作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共存相處的生態場域、生活場域和生產場域,在歷經了百年現代化制度的激進變遷之后,其與生態文明時代所呼吁的多樣性、循環性和共生性等特質,仿佛日漸消逝了。”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何慧麗說,人們對鄉村“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感觸,已經不再只是傳統農業社會那些詩詞所表達的意境,而是作為現代性問題出現的、以都市文明或者工業文明去觀照農業文明而滋生的復雜情感。
其實,知識分子從20世紀初開始凝結的百年“鄉愁”,就理性認知的層面而言,緣于百年來中國現代化制度變遷過程中所出現的“鄉衰”。工業化的強制性天命與中國既有資源稟賦之間的張力所造成的現代化悖論,是中華民族“鄉愁”情緒的社會歷史背景。可以說,只要有激進的現代化變遷,就會有嚴重的“三農”問題,就會有“故鄉的淪陷”,以及從個體、群體到整個民族不同層面上的“鄉愁”。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愛故鄉的包容性比鄉土還要大,雖然我們很多人在城市生活了一代兩代,但是對故鄉的眷戀,不僅僅是跟鄉土的關聯,更是一種文化上的關聯。我們所有的知識、智慧都來自于實踐、行動;我們所有的理念、分享的東西,都聯系著我們的情感。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世界綠色設計組織鄉村發展專委會主任溫鐵軍表示,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是幫助中國度過現代化危機的基礎。真正的知識,應該深深植根于社會大眾,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的農村教育,應該植根于我們廣大農村基層干部群眾的大眾創新之中。
我們說愛在故鄉,愛在故鄉何處?
“愛在大鄉建,即以鄉土文化為根基的共同情感及行動,存在于社會各階層群體之中。”何慧麗說,因為愛在故鄉,所以對鄉村生產方式、建筑樣式、人文風采、生態景象、生活特色等,想念不忘、愛慕不舍;因為愛在故鄉,所以行走鄉土復興大道,不只是落花憐惜之憂怨懷舊,更是真性自覺的“戀愛”或“孝親”般的高級情感。

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七里溝風景區的河口村 攝影/本刊記者 卞瑞鶴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教授認為,使鄉村重新煥發活力的關鍵在于人,我們要有人,有年輕人,有能人,有認識到鄉村價值的人。
毫無疑問,會聚于此的這些人,正是我們需要的時代“鄉賢”。
從創辦蔭城鐵器館、留住黑鐵文化根脈的原建國,到創辦中國漢江航運博物館、留住千年漢水文化的劉貴棠;從打造郫縣民俗博物館、再現川西農耕文化的吳國先,到奔走呼吁、致力文化遺產保護十年的涂月超;從甘當文化義工十余載、守望故鄉民間文化的拾穗者團隊,到三十年如一日癡心編撰《上堡鄉志》、守望客家鄉土文化的李宗漢……他們在試圖用行動留住農業文明時代的文化遺存。
從用自然筆記譜寫農民心靈史、為自己代言的秦秀英老人身上,從一生專心剪紙藝術、鏤剪故鄉人文之美的王蓬草老人身上,從治沙狀元到致富能手的殷玉珍身上,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作為與大自然、宇宙存在心智同構特點的人類,當然不只是向大自然和周圍世界索取資源和財富并將之破壞殆盡的,而是會像明亮的鏡子一樣反映他們,像燦爛的陽光一樣照耀他們,像知心朋友一樣與他們交換心靈的。
從科學證實人體經絡存在、推廣312經絡鍛煉法的祝總驤夫婦那兒,從活化傳統、創建魅力西昆的孔慶平身上,我們得到答案:中華文化傳統的歷史遺跡(包括有形的、無形的),絕不是只意味著過去輝煌的殘余。弘揚中華文化,既不是復古擬古,也不是形式主義,而是為了實事求是地應對當前中國現代化各種困境的智慧。
此外,還有潛心開展婦女掃盲、開拓回族女童教育的馬新蘭,推動大平安村新農村建設、探索知青互助養老模式的張承永,推動新疆公益環保、發展生態科技產業的吐地·艾力,進行十年新村實驗、打造生態幸福家園的張浩良,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來自人民群眾之中的推己及人、知行合一的巨大力量,看到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希望。
“鄉愁需要大鄉建,時代呼喚新鄉賢。正是通過他們,我們才能從鄉村、從歷史中去發掘整個社會、民族和國家的道德、倫理之源泉;也正是他們,使我們有信心從基層和歷史的根底上,系統地去激活鄉土社會支撐體系的積極因素,發掘出中華民族的深度智慧和生命力。”何慧麗認為。

重慶巴渝農耕文化博物館館長劉映升進行草把龍交接儀式 攝影/本刊記者 卞瑞鶴
鄉村是城市之母,鄉村文化也是民族文化之根,鄉村是中國的生態涵養之所、綠色衣食之源、文化傳承之基、和諧人居之地,是祖輩傳承給我們的寶貴財產,也是祖國繁榮富強的重要依托。
對于一個尊崇先人先祖、常懷鄉情鄉愁的民族來說,鄉村不僅僅是當下居住者的鄉村,也是所有子孫后代共同的鄉村。
愛故鄉,將有助于把城市里的優質資源,通過合理的途徑,重新導入鄉村,讓人們以和諧的姿態重新合作,推動城鄉共建。愛故鄉是一種情懷,更是一門學問,它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學習,需要我們彼此的溝通和幫助;愛故鄉行動,是全新的社會活動與文化體驗,它將喚醒人與人之間的信賴與誠意,釋放國家、社會與人民的活力,成就多元文化的和合共生,營造地方鄉土社會的自主發展空間。
故鄉再造,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種人、各種知識在各個地方的持續努力,需要協同行動。對歷經工業化、城市化洗禮巨變后故鄉風貌和前途的關心,如今正成為各地愛故鄉人士融入地方,保護地方歷史、文化、自然,從而讓生活更好、環境更美的原動力。
正如湖南安化縣大福愛鄉協進會的李良軒所言:愛鄉公益的路上從來都不孤單,只要你愿意做;愛鄉公益從來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做,只有正確的戰略定位和持續不斷的努力才能達到目的;愛鄉公益沒有終點,只有起點;我們任何一個人都自發自愿享受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