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意
?
從一二三產業融合到鄉土文明的復興
楊秋意

李克強總理在部署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時指出,深化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激發“雙創”活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是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重要舉措。
中國從2003年起的“一號文件”都是圍繞著“三農”工作而產生,我們看到了國家層面對“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同時,我們更看到了民間愛心人士自覺地組織起來走向農村,用自身行動去愛護故鄉,重建農村文明,復興鄉土文明。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公共經濟研究會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世界綠色設計組織鄉村發展專委會聯合主辦的主題為“尋根鄉土再造故鄉”的“愛故鄉”活動,在寒冷的北京成功舉辦,如同一團火焰溫暖著每一個愛故鄉的人。
鄉村,是我們每個人的故鄉。然而,近些年那淡淡的鄉愁里更平添了一種哀怨,逃離故鄉成為一種不可言說的相同。鄉村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垃圾填滿了村邊的溝河,空心村的衰敗景象觸目驚心。如何讓青山綠水環繞我們夢中的鄉村?
建設美麗鄉村,一場整治農村環境的戰役在全國各地打響。幾年來,我們看到從試點村的帶動到遍地開花,中國的農村正在變得美麗起來。貴州省遵義市的花茂村依托自身地理位置優勢,以鄉村旅游帶動發展,讓文化留人,讓特色產業留人,使整個村莊如詩如畫,游人不斷;河南省新鄉市的唐莊鎮通過十幾年如一日的治土改田,荒山坡變成了美麗的育林坑,村莊美起來了,不僅富了當地的村子,還引得外鄉人來創業。
環境美只是表象,要想從根本上留住人,還要靠產業帶動,真正富裕農村。通過農業產業化集群的龍頭帶動作用,我們更看到一個個農產品加工業在科技的支撐下精致地打響“農”字招牌,使農產品登上大雅之堂。如河南的雛鷹農牧集團在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周邊農民走向富裕的同時,自己也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縱橫馳騁。
現代農業離了科技走不遠也做不大。近些年,我國農業科技水平明顯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過去由于沒有生態理念,在推進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在破壞原有的生存環境。比如為了增產,農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于是這些年農業污染現象時有發生,河流污染、大氣污染,使我們的生存環境不斷接受著挑戰。同時,接受挑戰的還有鄉土文化的淪失。
對歷經工業化、城市化洗禮巨變后故鄉風貌和前途的關心,如今各地愛故鄉人士自發地保護地方歷史、文化、自然,從而成為讓農村生活更好、環境更美的原動力。面對日益淪陷的故鄉,我們都不能做旁觀者!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國將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提出的綠色、共享發展理念,更進一步詮釋了生態文明的內涵。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與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目標一致,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提高糧食等農產品有效供給。我們的發展要綠色生態,大家要共享發展的紅利,共同奔小康。于是,精準扶貧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我們看到了政府的以人為本和務實。
在新的一年,我國將以破解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組織開展重大農業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加快發展民族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水平。
我們看到,在一二三產業融合上,政府鼓勵各地因地、因業制宜探索多種融合方式:發展大田托管、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市場化服務;促進農業與旅游、健康養老等深度融合;培育農村電商、農產品定制等“互聯網+”新業態。在社會化合作CSA的標準示范帶動下,農產品定制正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所接受,同時我們也看到許多大中專畢業生走到了田間地頭,用新的生物技術做有機農業,真正提升了農業的產出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這才是真正的綠色發展,從產業到社會層面的人文關懷,讓農民活得有尊嚴。農民的脫貧致富是“三農”問題最重要的環節,是發展農業、建設農村的基礎,而文化是產業的魂,是留住人的精神依托與支柱。用溫鐵軍的話說,中國的農業沒有農民不行,只有農民沒有文化也不行。這就需要我們既要關注農民的錢袋子,也要關注農民的精神需求,復興鄉土文明,真正使鄉村文化溫暖每個游子的心,愛故鄉就不是一句空話和套話的存在。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推進城鄉一體化,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建設美麗鄉村,讓鄉土文明復興,讓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讓人記得住鄉愁,真正使農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世外桃源”。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