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卞瑞鶴 通訊員 張光峰
?
新鄉:扶貧托起“一山一灘”小康夢
本刊記者卞瑞鶴通訊員張光峰

新鄉市委農辦(扶貧辦)主任賀海晨(左二)在延津縣調研產業扶貧
河南新鄉北依太行,南鄰黃河。依山傍水的地理特點,使新鄉扶貧區域地跨黃河灘區和太行山區,在河南確定的“三山一灘”扶貧重點中,新鄉包含“一山一灘”。
不僅如此,新鄉大部分地區地處平原,堅持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發展勢態,也決定了這里和許多農業地區一樣,有著“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特點。
而正由于此,在新鄉,脫貧攻堅成了最大的政治責任和民生工程,特別是在扶貧開發進入攻城拔寨的沖刺階段,這份民生責任尤為凸顯。
“原來粗放式、漫灌式扶貧已經無法滿足現有工作需要,我們按照因人施策、精準扶貧工作要求,實行‘一村一方、一戶一策、一人一法’。”新鄉市委農辦(扶貧辦)主任賀海晨介紹說。
2015年12月24日,明媚的陽光照耀著封丘縣廣闊的田野,一條蜿蜒平坦的水泥道路,直抵王村鄉前趙寨村。這是一個普通的小村莊,1000多口人,雖談不上多么富裕,但已不能稱其為貧窮。這里街道筆直,屋舍儼然,各家院落粉刷一新,顯得整潔有序。
村委大院門前,幾個悠閑的老人依偎在墻角沐浴暖陽。除了村支書趙利民,新鄉市工商局駐村工作隊的人員也在。村委大院正面的房屋就是他們工作和休息的地方,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床鋪和桌椅上。
從2001年開始,毗鄰黃河的封丘就被列為全國貧困縣,而作為最早被列為扶貧村的前趙寨村,扶貧開發所帶來的改變,在這里自然呈現得尤為明顯。
“以前,我們村沒啥工業也沒有產業,主要作物就是玉米和小麥,收入微薄,村委會除了幾間簡陋的房子,還有一二十萬元的債務。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村莊,想靠自身的力量發展,簡直是舉步維艱。”趙培增介紹,“雖然最早被列入扶貧村,但真正有效果的還是這幾年,之前無論是扶貧資金還是工作力度都不夠,蜻蜓點水,撒胡椒面,起不了啥作用。

佳怡社區一角
趙培增所指這幾年,是從2011年起的幾年,2011年,也是工商局扶貧工作隊入駐前趙寨村的時間。之前,因為資金、技術、時間等多種原因,村里種過芹菜,也種過藥材,都沒能成功。
“你看,現在村里街道鋪上了柏油路,兩旁種上了綠化樹,還打了深水井,建設了文化廣場、幼兒園和小學。”趙培增激動地說。而最讓他最高興的,還是這兩年通過產業扶貧,村里成立了養羊專業合作社和生態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
對于前趙寨村3年前的狀況,王立安至今記憶猶新:那時,街道泥濘、村委大院破舊、沒有學校,就連飲水都存在安全隱患。王立安是新鄉市工商局駐村扶貧干部,與他一同前來的還有兩名同事。3年的時間,他們工作在攻堅扶貧的最前線,吃住在村,了解村情,聽取民意,落實扶貧政策與項目,見證著前趙寨村扶貧開發的發展變遷。
“現在,大到修建道路、解決飲水,小到慰問老人、資助學生,我們年初定下的10件事都一件件完成了。”王立安興奮地說,現在前趙寨村早已今非昔比,正由貧困村向富裕村邁進。和趙培增一樣,在所做的工作中,最讓王立安得意的就是成立的兩個合作社,“我們掛的都是河南省的牌子”。
距離村西頭不遠處,一個10畝地大小的院子,就是2014年5月份成立的瑞豐專業合作社。這里的羊由當年確定的35戶貧困戶統一圈養,扶貧項目每戶補助4000元。即便是在蕭瑟的冬季,這里也是貧困戶們常來的地方。
“我養了3只羊,兩年三窩,一年大約能掙4000元,慢慢發展唄。”對于患有腰間盤突出而不能外出務工的趙金勇來說,這不多的收入,卻是他很重要的一個依靠。除了養羊,他還是生態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相較養羊,種植蘋果的收入要可觀得多,根據近年行情,每畝地能掙6000元左右,他3年前種植的4畝蘋果樹今年就可以掛果了。和趙金勇一樣,其他貧困戶,也大都是因為身體、年齡等原因不能外出務工的村民。
“現在農業政策很好,在家里種植蘋果樹比在外務工還強,他們村里的蘋果我吃過,個大、脆甜、水多。”同行的封丘縣扶貧辦殷梅香也是前趙寨村的常客,說起村里種植的蘋果,她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廣告”。
說起山區鄉村,人們總會與貧窮和偏遠聯系在一起。然而今天,許多曾困守在大山里的人,已經徹底擺脫了自然條件的羈絆,其生活與以往相比可以說日新月異了。
這段時間,搬進輝縣市胡橋辦事處佳怡社區的王中偉高興得合不攏嘴。幾個月前,他還生活在輝縣市西平羅鄉西平羅村,那是一個偏遠、貧窮的地方。
“這一年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沒想到好事來得這么快、這么猛,上半年還在窮山溝里窩著,下半年就住進了這漂亮的新社區,像是在做夢。”王中偉的高興是發自內心的,從山區到社區,雖然一字之差,但生活境況卻是大不相同。
與王中偉有著同樣好心情的,還有輝縣市南寨鎮壩前村的李全付。他居住的村子,也是個位于山區的貧困村,由于對村里進行了扶貧開發,李全付的種植項目在資金、技術、信息和銷售等方面獲得了許多支持,不僅如此,他的兒子也得到了培訓,實現了再就業。
“我粗略算了一下,我們全家一年能增加4.6萬元的收入。咱們新鄉的扶貧開發實實在在,真是幫人幫到了實處。”李全付滿臉歡喜地說。
“扶貧搬遷是國家在新時期探索實施的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的深石山區的扶貧對象實施搬遷安置的一項扶貧開發措施。新鄉市從2011年開始,計劃用10年完成1.5萬貧困農民的易地搬遷扶貧,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太行山區2907戶1.34萬名貧困人口扶貧搬遷。”賀海晨告訴記者。
將扶貧搬遷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是新鄉扶貧開發工作的一大特色。5年的時間里,結合扶貧搬遷,新鄉因地制宜并依據群眾意愿,成功建設的社區不勝枚舉,這些社區如同一顆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太行山腳下,成為全國貧困山區扶貧搬遷的生動實踐。
“扶貧搬遷徹底解決了我市深石山區一批貧困群眾的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青年人找對象難等問題,極大地節約了扶貧開發成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賀海晨介紹。
佳怡社區就是生活在貧困山區的人們心向往之的地方。該社區位于輝縣市城鄉接合部,規劃面積724畝,安置貧困群眾1.8萬人。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社會公共設施和城市一樣齊全,周邊即是輝縣市產業集聚區和胡橋辦事處產業集聚區,企業繁榮,就近就業十分便利。按照每戶一人就業計算,年收入可達3萬元,搬進社區,當年即可實現脫貧。
浩蕩的黃河水繞著新鄉滾滾流淌,巍峨的太行山沿著新鄉北側起伏綿延。對于生活在灘區和山區的村民來說,偏遠與閉塞是造成貧窮的根源所在。
現在,新鄉市扶貧開發工作涉及封丘縣、原陽縣、輝縣市、衛輝市、延津縣等9個縣(市、區),其中,封丘縣是國定扶貧開發重點縣,原陽縣是省定扶貧開發重點縣。新鄉共有貧困人口22.16萬,其中56.5%在太行深山區和黃河灘區。
“我市的貧困村、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自然條件差、缺水少土、基礎設施薄弱、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多發、社會事業發展程度低的地區,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弱,扶貧開發任務重、難度大,脫貧穩定性差、返貧率高。”雖然近年來新鄉扶貧開發工作成效顯著,但對于扶貧工作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賀海晨直言不諱地說。
那么,面對眼下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的扶貧工作,新鄉都采取哪些主要舉措呢?
扶貧路子貴在精準,開展精準扶貧,首先要做到精準識別,把好群眾申請關、入戶調查關、民主評議關、公示監督關、審核確認關,弄明白各戶貧窮的根源,把真正貧困的納入系統進行精準扶持;其次要精準施策定路子,在摸清貧困戶致貧根源的前提下,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通過轉移就業、就近務工、異地搬遷等方式進行幫扶,確保對癥下藥;第三要精準驗收對單子,要實行嚴格評估,逐戶銷號,做到脫貧到人,經得起考驗,堅持“轉、扶、搬、保、救”五措并舉,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做好產業發展規劃,盡快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此外還有實施“雨露計劃”培訓,提高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提升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貧困戶轉移就業,提高工資性收入。并通過科技扶貧、到戶增收、信貸扶貧、金融扶貧等方式,實施產業扶貧工程,推動貧困地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特色優勢扶貧產業發展。
據悉,2011年以來,新鄉實現了21.45萬農村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加,許多地方已經達到萬元以上,有的地方增長幅度高達186.47%。
“我們把黃河灘區和太行深石山區作為全市扶貧開發的主戰場,加大力度,重點幫扶;對太行深石山區貧困群眾實施易地搬遷扶貧,試點推進黃河灘區扶貧搬遷。”賀海晨特別強調,現在,新鄉扶貧開發工作的決勝號角已經吹響,我們將身入群眾,心入群眾,確保“十三五”期間如期完成扶貧脫貧任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