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林
?
中國歷代人口管理與變遷
李玉林

希望多生多育的《蓮苼貴子圖》(清代·天津楊柳青年畫)
日前,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生政策成為歷史。其實從歷史上看,中國古代人口政策也是依據各個朝代國情和發展的需要而適時作出調整的,隨之呈現出了不同的人口發展趨勢和人口規模。
3000多年前的商朝,商王為了解決內部紛爭和擺脫自然災害帶來的糧食威脅,多次遷都。尤其是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更是進行了大規模的、有組織的人口大遷徙。為了遷徙的順利進行,盤庚制定了嚴厲的政策。在遷徙過程中,對叛逆不遜、詐偽奸邪、犯上作亂者,輕者割掉鼻子,嚴重的將處以死刑,滅絕其全家;而對聽話服從的良民,則將在新都城“永建乃家”。
商朝開始形成長壽、多子的思想。商代的青銅器上,已經出現了“萬年無疆”“子孫永昌”之類的吉祥語。
周朝十分重視人口數字的統計,設有許多掌管人口事項的官員。據《周禮》記載,專門負責人口統計的官員——司民(司命),每年要把國都與郊野的人口,注明性別,登記在戶籍冊上,生者登記,死者注銷。人口數字上報給周天子時,他要慎重其事,要“拜而受之,登于天府”;大宰負責安排人口在農業、苗圃、虞衡(林礦)、藪牧(畜牧)、百工(手工業)等部門的分配;媒氏負責男婚女嫁,男30歲,女子20歲,必須結婚;司徒負責考察各地動植物的生態環境,分析它們與居民的關系,以趨利避害,讓百姓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健康地繁衍生息;此外還有司商、牧人、場人、廩人等管理與人口相關事項的官員。
西周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調查。《國語·周語上》記載,在公元前789年,周宣王在江漢之間被姜戎氏打得全軍覆沒,于是準備在大原(今甘肅固原)進行人口調查,補充兵源。
西周也和商朝一樣,流行多子多福的思想。《詩經》等歌謠中,關于子孫繁昌的祝福很多。
秦朝的人口約為2000萬,但秦末漢初,天下大亂,生靈涂炭。漢初,人口下降為1200萬。漢惠帝、呂后兩朝,實行休養生息,人口逐漸增加。漢惠帝實行鼓勵生育政策,規定民間女子15歲到30歲未出嫁的,要罰款5算(120錢為1算)。
到漢平帝時,全國人口約為6000萬,但人口分布不均勻,陜西關中地區人口最為稠密,其次是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長江以南的人口依然稀少,邊境地區更甚。出于政治安全的考慮,漢朝把罪犯、貧民和豪強勢族,進行大規模移民,遷徙到邊遠地區。
西漢末年,土地兼并,貧富懸殊,加上王莽改制失敗,導致戰亂天災頻繁,人口銳減。到東漢光武帝時,全國人口只有2100萬左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到漢安帝、漢順帝時,人口才又達到5000萬。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土地兼并、貧富懸殊加劇,天下亂。黃巾起義后,軍閥混戰,在戰亂、饑餓與瘟疫的摧殘下,到三國時期,全國人口只剩下1000萬左右。
公元265年,三國歸晉,天下重歸統一。人口增長,太康元年,達1600萬。但晉武帝司馬炎死后,出現八王之亂,黃河流域又成戰場,關中大饑荒,大量百姓逃往四川、南陽、今湖北、湖南、河北。為了爭奪生存資源,流民和當地政府、土著發生大沖突,動輒死成千上萬人。永嘉四年(310年),整個黃河流域遭受蝗災和瘟疫,中原白骨蔽野。
五胡亂華時期,黃河流域處于空前的大混亂、大屠殺和大饑荒,出現人吃人的慘劇。為了躲避戰亂,北方至少有90萬人遷向比較安定的長江流域蘇、皖、鄂、湘、川等地。從此,長江流域開始得到開發,經濟水平開始趕上黃河流域。
隋文帝統一中國后,恢復、發展生產,大力興修農田水利。隋煬帝即位后,匯通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河等水系有交通、灌溉之利,促進農業生產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對人口的增加也產生了積極影響。到609年,據《隋書》記載,全國有4600萬人,比南北朝時期有了明顯的增長,其中,江南地區和陜西、河南地區的人口增長最為迅速。
但隋煬帝屢次進攻突厥、高麗,還大興土木。611年后,天災頻繁,百姓死于戰亂和饑荒的很多。據《通典》記載,唐初武德年間(618-626年),人口銳減,全國只剩下1100萬人。其中損耗最大的是黃淮流域的主要農業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的第一年,即627年,他下詔書要求地方官獎勵民間婚嫁,男子20歲,女子15歲以上,連同寡婦、鰥夫,都要結婚生育;對于無錢娶妻的光棍,親戚和鄉親中的富人必須給予資助,并把“婚姻及時、鰥寡數少”作為地方官政績考核內容之一。
天寶十三、十四年(754-755年),唐代人口達到高峰,這段時期人口的劇增,除了政府獎勵生育,境外人口的歸附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天寶年間,人口估計在6000萬~7000萬。
從地域分布看,黃河中下游仍為重心,人口分布最密;江南地區人口僅次于黃河中下游,已超過淮河流域;秦漢時人煙稠密的關中地區,人口已漸衰落;南方沿海地區,尚未很好開發,人口稀少。

《周禮》的記載顯示出周朝對人口管理的重視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全國有4700萬人口,后突破1億大關,據歷史學家推算,此時最高墾田數是7.2億畝,這一數額不僅超過前代,即使后來的元、明兩代也未能逾越。在地域分布上,長江流域人口已占絕對優勢,成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這是因為南方農田水利得到發展、糧食產量得到提高。糧食的增加為人口的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宋朝,黃河下游一兩千里的河床多次改道,釀成巨災。北宋政府治水不力,越修越壞,導致北方水利網遭受嚴重破壞,在頻繁的自然災害侵襲下,社會經濟日益破敗,人口自然衰落。
北宋末的1126年,金人南侵,汴京(今河南開封)被攻占,金人所過之處,大肆燒殺搶掠,留下一片廢墟,人口遭受極大摧殘。1127年,宋室南渡,北方士民也隨之大批南遷,遷居長江、珠江流域,這是繼西晉末年之后,我國又一次大規模的人口南移。

山西人“走西口”,西行經殺虎口出關,便進入蒙古草原
到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全國(含金國)當時登記人口達8000萬,南北人口實際總計1.2億。
元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全國人口約為6000萬,最高人數為8500萬。
蒙古軍官多掠人為奴,動輒千萬計,蒙古貴族、僧侶等又任意圈地為牧場,動輒千頃,導致北方百姓大量南遷。元朝南北戶口,為10∶1,長江流域江浙一帶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多達91人,而北方地區的人口密度最多的是行中書省,為10人,其余均在10人以下,少的甚至只有1人。
中國人口南稠、北稀、東南密、西北疏的格局,在宋元時代已經形成,經濟重心南移,至此完成。
據學者考證,明朝人口就已經突破1.5億大關,到萬歷二十八年已達1.97億。當時全世界的人口也不超過4億,所以明朝絕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明朝重視開發大西南,鼓勵移民,云貴地區的人口增長較快,但明朝人口流動最值得注意的是下南洋(今中南半島、馬來群島及大洋洲等處)的海外移民。據估計,明朝下南洋的人口至少有50萬,達到空前的程度。這些下南洋的人大多是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
從1405年到1432年,鄭和七次下西洋,歷30多個國家,其中23國屬于南洋范圍,當鄭和前往時,華僑在這些國家已經很有勢力了。
明朝人口移入菲律賓的最多,華僑為菲律賓的開發作出了很大貢獻,西班牙占領菲律賓后,在明、清時期多次屠殺華僑。
清沿明制,賦役根據人丁征收,對人口編審十分重視,規定每3年(后改為每5年),“逐甲、逐里審察均平”,也會進行人口登記。
到了道光十四年,全國人口首次突破4億。這主要是因為雍正年間,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此外紅薯、玉米、蠶豆、花生等高產農作物的傳播、推廣和雙季稻在江南地區的栽培,補救了糧食的不足。可以說,當今中國龐大的人口,其初基是在清朝乾隆、嘉慶、道光人口大發展時期奠定的。
從清朝開始,關內過剩人口陸續向東北各地遷徙(俗稱闖關東)。有的整座城均為移民所創居,如遼陽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準噶爾部、回部被平定,天山南北歸入中國版圖,定名“新疆”。關內人口大批移入新疆。另外,清初湖南、湖北地區流入四川、云南的人口也有一定的數量,山西人遷移到蒙古地區的也不少(俗稱走西口)。去暹羅(今泰國)的也很多。
總之,中國歷朝歷代都重視人口管理,基本采取鼓勵生育的政策;人口呈螺旋式上升,龐大人口初基在清中葉奠定;南稠、北稀、東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在宋元時期初步形成;從明朝開始,中國開始出現走西口、下南洋、闖關東、充實邊疆的移民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