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璽
(四川綿陽平武縣農業局農技推廣站 四川綿陽 621000)
馬鈴薯重大病害防控技術方案及用藥指南
鎖璽
(四川綿陽平武縣農業局農技推廣站 四川綿陽 621000)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水準。在人們日常的食用的蔬菜中,馬鈴薯占據了很大比重,所以推廣馬鈴薯的健康種植可以改善食品安全的現狀。但是在各種害蟲以及病菌的侵害之下,馬鈴薯會出現各種病蟲害現象。再加上其無性繁殖的本質特征,一旦被病毒感染出現病害,病毒就會在其體內積累并傳遞給下一代,進而出現大面積減產的現象,給農民群眾的效益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本文將針對馬鈴薯常見的幾種關鍵病害及其用藥方案做簡要的闡述,為以后馬鈴薯的種植提供有效的借鑒。
馬鈴薯病害;防控;用藥
在最近幾年馬鈴薯的大面積種植中,發生病害的百分比在逐漸增加。舉個例子來說,2015年在西北以及華北等主要產區大概有三千多萬畝的土地出現了晚疫病,可見疾病流行的嚴重性。因此為了減小病害造成的損失,農業科學技術部門針對馬鈴薯的實際種植情況,在相關理論經驗的指導下,做出了科學有效的病害預防控制技術方案。這項方案制定了明確的目標,針對預防控制百分比這一項就有不同的要求。其中病害重發區要求達到100%,病害常發區也要達到80%以上。除了預防控制百分比這一項指標外,關鍵的指標還有防治效果以及危害損失率等等,它們的要求分別是超過80%和低于5%。
確定了總體的病害防控目標之后,就要制定相應的策略。一般情況下,預防控制策略有總體預防控制和分區重點預防控制兩種類型。對于總體的預防控制來說,脫毒以及抗病的種薯需要進行大面積的推廣種植,從源頭上減小馬鈴薯感染病害的幾率。然后在相應藥物的配合下減輕病害的程度,這樣預防與控制相結合,有效遏制了病害流行的趨勢。分區重點預防控制則根據病害發生的頻率大小,將發生病害的地區分為高發區、常發區以及偶發區三種。在馬鈴薯病害的高發區重點布局抗病害的馬鈴薯品種,病害發生前噴灑藥物進行預防保護,病害發生后噴灑藥物進行治療;在馬鈴薯病害的常發區,在產生病害的初期,噴灑藥物同時進行保護和治療;在馬鈴薯病害的偶發區,預防控制的重點在于病情的檢測,病害一旦出現立刻噴灑藥物進行治療控制,防止病害進行蔓延。
對于馬鈴薯這種無性繁殖的農作物來說,在播種直到收獲進行儲存的全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會感染病毒。因此,對于馬鈴薯病害的預防來說,要針對它的不同階段采取對應的預防控制措施,下文將針對其中幾個關鍵時期的病害預防控制進行簡要闡述。
1.1 播種期的預防控制
在馬鈴薯的播種期間,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病害的預防控制。①用可以抗病害的脫毒馬鈴薯作為種薯進行大面積的推廣種植。通過檢測馬鈴薯品種抗病害性能的高低選出優秀的馬鈴薯,進行脫毒處理之后作為種薯實行大面積的推廣種植;②在選擇馬鈴薯的種薯時,除了抗病害之外,盡量選擇塊莖較小的種薯在規定藥劑的配合下種植;③保證馬鈴薯栽培過程的科學性和健康性。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它的種植密度、施肥情況、輪作方式等對馬鈴薯的健康成長都有很大的影響。舉例來說,如果馬鈴薯種植區的雨水豐富、土壤濕潤,采取合適的起壟方式都可以有效降低馬鈴薯被病菌感染的幾率。
1.2 生長期的預防控制
作為病害感染的高發期,馬鈴薯在其生長期內需要更加注意病害的預防和控制。其中有幾點關鍵的措施將在下文一一列舉。
①馬鈴薯病害的監測對于病情的控制來說非常重要。如果病害在初始期就被檢測出來,有關部門就可以及時采取措施,在最佳時期使馬鈴薯的病害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②正確處理中心病株。一般情況下,馬鈴薯病害的蔓延是由中心病株引起的。所以在馬鈴薯的生長期內,一旦發現中心病株,需要將其塊莖連根挖起,帶到種植區外進行銷毀,并定期噴灑配置好的藥劑,有效封鎖病菌從而防止病害的蔓延;③控制馬鈴薯植株的生長程度。一定高度的植株可以為生長提供必要的物質,但是過高的植株也會奪取本該用于生長的養料,降低馬鈴薯的產量。所以如果出現馬鈴薯植株過高的情況,需要噴灑適當的藥物控制馬鈴薯的徒長;④在相應的成長階段噴灑相應的藥劑進行病害的控制。
1.3 儲存期的控制管理
在馬鈴薯入窖之前,需要將其放置在通風良好的陰涼處晾3d左右。挑選出有傷口和病害的馬鈴薯,在對地窖進行消毒處理之后在2/3的容量范圍內進行馬鈴薯的儲存。在馬鈴薯的儲存期間,將地窖內的溫度和濕度保持在標準的范圍內,此外還要保證順暢的通風。
馬鈴薯產生的病害有很多種,比較典型的有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黑痣病以及瘡痂病等,下文將針對這幾種典型的馬鈴薯病害進行一一的介紹,并簡要闡述各自的預防控制措施。
2.1 馬鈴薯早疫病
作為馬鈴薯最常見的病害之一,早疫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危害性極大。一般情況下感染早疫病的種植區都會出現10%以上的減產,嚴重時會超過30%甚至是全部死亡,主要發生在空氣干燥、溫度偏高的北方或者西北地區等等。
根據目前馬鈴薯早疫病的防治情況,在多種化學藥劑中,嘧菌酯的預防和治療效果最明顯。在馬鈴薯的出現病斑的概率超過5%時,可以進行藥劑的初次使用,然后定期噴灑直到最后收獲。為了保證藥劑的作用效果,在用噴頭噴灑藥物時需要不斷改變方向,從而保證馬鈴薯葉片的正面以及反面都有藥液。
2.2 馬鈴薯晚疫病
相比于早疫病來說,晚疫病的對馬鈴薯植株的感染性更強、波及面更廣、殺傷力更大,出現二次感染的頻率更高,在馬鈴薯多種病害之中危害最大。晚疫病感染的重要因素是種植區的氣候條件,主要發生在我國南方低溫多雨的地區。感染晚疫病之后,會造成馬鈴薯植株的大面積枯死,減產率高達40%,有的土地甚至會絕收。
鑒于晚疫病對馬鈴薯的危害性,預防控制措施的實施也要更加的謹慎。在因地制宜原則的指導下,在病害感染的高發區、常發區以及偶發區,根據馬鈴薯實際的病害感染情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噴灑適當的藥劑,最大程度的預防和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流行,減小馬鈴薯的產量損失。
2.3 馬鈴薯病毒病
跟馬鈴薯的早疫病與晚疫病不同,馬鈴薯病毒病的癥狀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除了常見的卷葉型、花葉型以外,枝葉萎縮枯死的壞死型與枝莖分叉的束頂型或者叢枝型也比較常見。除了通過病毒傳播,還可以通過蚜蟲進行傳播,并且溫度越高傳播形勢越嚴重。因此,溫度較高的溫濕地區,病毒病爆發的可能性比較大。
對于馬鈴薯病毒病的防治來說,馬鈴薯的品種和栽培方法對發病率都有很大的影響。它的防治關鍵就是抗病和育種。比如說,在溫度較低的地區開辦專門的品種無病處理的種植區,繁殖不帶病毒的種薯;也可以優化馬鈴薯的栽培方法,去除病株、注重施肥、預防澇災、因地制宜等等。
2.4 馬鈴薯黑痣病
馬鈴薯感染黑痣病之后,表面會出現不規則的黑痣,影響馬鈴薯的賣相進而降低它的商品價值。從源頭來看,黑痣病是由于感染病毒而引起的,這種病毒主要通過土壤和種薯進行傳播,該病毒的存活時間高達兩年甚至是三年,導致它的危害性更加嚴重。在馬鈴薯種植區,通常植株感染黑痣病的概率在7%左右,情形嚴重時可能會高達80%。
由于黑痣病的傳播特性,預防控制黑痣病時要從兩個方面著手,包括防止土壤感染病毒以及防止種薯攜帶病菌等。為了降低種薯攜帶病菌的可能性,在種薯塊莖播種之前,需要配置一定的藥劑處理種薯起到預防的效果。在種薯播種之后,要在種薯塊莖和土壤上噴灑一定劑量的藥液,起到殺菌的作用。
2.5 馬鈴薯瘡痂病
和黑痣病相比,馬鈴薯的瘡痂病也會影響外表,降低馬鈴薯的經濟價值。但是感染瘡痂病的馬鈴薯外表皮不會出現黑色斑點,而是出現大小、深淺不均的瘡疤,而且這層瘡疤只發生在表皮層。感染瘡痂病的種植區的減產范圍相對來說比較小,一般是20%左右,嚴重時可能會超過40%。
一旦馬鈴薯感染瘡痂病,需要從三個階段進行預防控制。①在播種前,要用相應的藥劑浸泡種薯的塊莖,一段時間后取出,晾干水分之后播種;②在播種后,噴灑一定劑量的某種藥劑,對土壤進行消毒;③在發病初期,也要定期噴灑規定的藥劑,兩到三次效果最好。
在預防控制馬鈴薯病害的過程中,雖然噴灑藥劑的防治效果非常明顯,但是為了保護環境、保證食品安全,也要適量、適時地使用。在藥劑具體的使用過程中,從種薯的處理、害蟲的預防、病害的防治再到儲存室的消毒,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對應的藥劑,做到防控工作的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在處理種薯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下采用霜脲·錳鋅或者噁霜·錳鋅等多種藥劑與種薯一起進行攪拌;在預防控制種植區的地下害蟲時,多采用晶體敵百蟲、氰戊菊酯等藥劑;在預防控制各種病害時,甲霜靈、精甲霜·錳鋅、百菌清等幾種類型的藥劑使用頻率比較多;在儲藏馬鈴薯之前,一般會添加腐霉·百菌清以及硫磺等藥劑進行消毒處理,減小馬鈴薯在地窖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在馬鈴薯日常的病害防控過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采取適當的解決措施。在保證防控效果的同時,盡量減小污染,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汪建沃.馬鈴薯重大病害防控技術方案及用藥指南[J].農藥市場信息,2015(19).
[2]王麗.馬鈴薯晚疫病菌對甲霜靈抗性治理對策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0.
S435.32
A
1004-7344(2016)23-0207-02
2016-7-22
鎖璽(1963-),男,大專,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