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珂
(成都鐵中 610081)
海洋陸源污染的原因與對策淺談
王雨珂
(成都鐵中 610081)
在各類因素的影響下,由于陸源性污染造成的海洋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如果不及時治理,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本文主要針對海洋陸源污染的原因與對策進行分析。
海洋陸源污染;原因;對策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的經濟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也在開展著一系列的活動,這些活動一方面對社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也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其中對于海洋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這也給海洋的生物帶來重大影響。這不僅對人類可持續發展有很大影響,也對我們的食品安全帶來了很大隱患。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努力解決近海污染的問題,控制好海洋污染,盡可能減少陸地活動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
陸源污染非常的廣泛,而且種類非常的繁多。有的企業為了追尋自身更大利益,盡可能地縮小污染的成本,甚至不顧法律了,鋌而走險。而且,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大量的外來人口涌進城市,使本來就很擁擠的城市變得更加擁擠,人類活動產生的生活用水和垃圾越來越多,加上對處理污染的設備不完善,最終這些垃圾都涌向了大海。還有,在農作物的種植中,大浪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元素,通過雨水的沖刷,或者水土流失最終也流向了大海。另外在沿海地區,一些污染重的工業產業涌向了沿海城市,給海洋造成很大的污染。
從最根本上來看,污染的根源是不斷循環往復的,在陸地上企業不斷的生產,不斷生產垃圾、污水,這些企業又不注重對垃圾進行處理,只顧自己的經濟效益,對垃圾的處理缺乏積極性。關于海洋污染問題,也缺乏完善的海洋質量監測體系,導致海洋污染得不到及時解決。從公眾的角度來看,人們對海洋污染問題的防治還不到位,也沒有主動參與進來,認為海洋污染不關自己的事情,也不支持海洋污染的防治工作,使得海洋污染防治工作特別被動。
2.1 政策導向性不明顯
我國陸源污染防治還是被動的,主要用政策來調控,主觀能動性不強,實際上,僅僅靠政府的政策來調控,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政策始終是不穩固的,這種調控依然處于被動。雖然政策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但是它的強制力還是不夠的,而且會隨時發生變動,缺乏長期性和穩定性。
2.2 治標不治本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完整的防控體系,主要是針對某個方面來進行控制,沒有從全局進行防控。比如,當海水受到污染的時候,只是對海水進行治理,而不是找出根源,從根源上去解決,這樣,雖然暫時解決了海水污染問題,但是仍然斬斷不了根源,使污染會卷土重來。
2.3 治理污染成本不均衡
現在對海洋污染治理一般還是政府來負擔,企業的積極性并不高,把責任都推給了政府,對于自己所造成的污染不主動去治理,讓政府來買單。而且,在治理污染的成本上很不均衡,對于某個海域可能花很大的成本去治理,但是有的海域投入的成本卻非常的少。
3.1 實施陸海一體綜合防治
要實現陸海一體綜合防治,需要對海洋、陸地、山川污染進行系統的防治,并且將這種意識根植到每個人心中。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有制度作為保障。要對每個區域所產生的污染進行綜合部署與治理。此外,還可以積極借鑒其他發達國家的模式,明確政府在這一方面承擔的責任,固定好點源,減少污染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陸源污染問題的負外部性。
3.2 打破行政壁壘
由于每個單位有自身的利益,部分行業為了實現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其他單位的利益。這樣就使得每個行政單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去管海洋污染問題,認為不是自己的事情,何必又去浪費自己的精力和金錢呢?每個行政單位之間存在一定的隔膜,這種隔膜就會使得影響海洋污染問題的治理效果。所以,一定要打破這種壁壘,提升各個行政單位治理海洋污染的積極性。
3.3 建立完善的監測體系
海洋污染不應該出現的時候再治理,而是要及時對海洋進行監測,發現污染,及時治理。因此,要不斷完善監測體系,并把這種監測體系作為一種常態工作來抓,這樣,才能及時監測到污染問題。目前,國際上將陸源性污染分為放射性物質、持久性污染、重金屬污染、油污污染等,其中涵蓋了大量的污染物類型,從我國污染情況來看,主要以活性磷酸鹽和無機氮為主,因此,需要針對這幾種不同的污染物來制定監管體系。
3.4 要做到預防為主
海洋的污染要做到預防為主,從每一點每一滴來進行預防,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要養成預防污染的習慣。只有預防做到位,才能減少污染,才能花更少的成本去治理。此外,還要在國家引導下,加強與沿海國家政府之間的協作,圍繞生態敏感問題、區域污染程度、區域尺度開展合作,針對海洋功能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合理調整區域的產業結構,科學分配區域產業結構與污染物的排放總量,確定好入海污染源的通量,重點收集相關的排污數據,對主要河流污染物進行系統的監測,建立起相關的對策。
總之,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陸地上的污染源開始不斷地滲透到海洋中,導致海洋的污染越來越嚴重,海洋中的生物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作為國家,必須建立綜合防控體系,盡量減少海洋的污染,讓生態環境更加的和諧。
[1]闞文靜,張秋豐,石海明,徐玉山,王 彬,江洪友.近年來渤海灣營養鹽變化趨勢研究[J].海洋環境科學,2010(02).
[2]林鳳翱,盧興旺,洛昊,馬明輝.渤海赤潮的歷史、現狀及其特點[J].海洋環境科學,2008(S2).
[3]王書明,周艷,李巖.渤海污染及其治理研究回顧[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4]張亞楠,劉洋,高文勝.基于生態文明目標下的海洋環境污染治理對策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6(11).
D996.9
A
1004-7344(2016)23-0309-01
2016-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