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書籍裝幀是塑造書籍有意味形式的一種活動。本文討論了美學形式設計在書籍裝幀中的必要性,認為書籍裝幀美學設計只有完成內容與形式、藝術與技術、商業與品位、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才能最大程度反映圖書內容,傳達藝術內涵。
【關鍵詞】書籍裝幀;美學形式;結構設計;理論探究
【作者單位】姚俊,武昌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當下,我國書籍裝幀形式美學的探討取得了長足發展,涌現出一批利用中國元素、中國符號來彰顯中國文化的優秀設計作品。然而,在數字化環境下,電子圖書與互聯網移動終端的大量應用,也極大地改變了讀者對于書籍審美形式的追求,書籍的裝幀形式在不斷發生改變。
一、美學形式設計的特征及在書籍裝幀中的必要性
1.書籍裝幀概念及其表現形式
書籍裝幀主要包含了封面設計、版式設計與插圖設計三個方面。其中,封面設計又涵蓋封面、封底、書脊和護封的設計;版式設計通常包括扉頁、字體、開本和裝訂方式等相關領域的設計;插圖設計強調的是插圖創作與題頭、尾花的制作。從美學視覺傳達的角度來說,書籍裝幀作為一種視覺傳達的基本活動,旨在通過文字、圖像和色彩等相應的視覺符號傳達出圖書的精神追求和內在氣質。優秀圖書的裝幀設計必然是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是藝術追求與思想高度的有機結合。書籍裝幀從藝術層面來說,就是對于造型元素(點、線、面)及平面結構規律的運用。書籍設計者利用上述二維空間的特性反映圖書內容,彰顯作者精神,傳達藝術內涵。例如,《梅蘭芳全傳》一書的裝幀就體現了上述特色,突出了“大寫的人”的概念,書的封面有梅蘭芳先生的表演照,標題則運用了書法體的基本字體,整個封面民族特色鮮明,藝術感染力較強。
2.書籍裝幀美學形式的設計特征與必要性
書籍裝幀設計具有合理性、表現整體性與造型獨特性等形式層面的基本特征。書籍裝幀設計合理性強調的是不同藝術設計手段在書籍裝幀過程中的合理運用。例如,雖然,書籍封面的設計構成與裝飾手段千差萬別,但是,點、線、面結合的基本手段卻是構成其封面設計樣態合理性的基礎。“點”的應用表達了封面設計對于秩序美的追求;“面”的運用起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面”作為一種形式的語言,能夠最大程度體現出圖書藝術裝幀的合理性。所謂表現手段的整體性,強調的是書籍裝幀美學形式要素(文字、圖像、材料與色彩)的相互協調和整合,以便形成整體化的視覺效果,打造出完整的藝術格調,體現出書籍內容本身的精神特質。藝術造型的獨特性強調的是書籍裝幀設計在美學形式上要突出內容的個性、設計者的個性。書籍內容的個性必然通過形式來展現,讀者只有深刻理解圖書內容基礎上的個性化設計,才能最大程度上理解書籍內容的價值;圖書只有發揮書籍設計者的創造性,反映其獨特的審美理念,展示出書籍的生命力、藝術魅力,才能最大限度得到讀者的關注;圖書設計者只有了解社會審美需求,深入挖掘作品內在精神的藝術設計,才有可能實現圖書精神與社會需求的最佳結合。
二、基于書籍裝幀形式美感的結構設計
1.書籍裝幀形式美學的空間結構設計
書籍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物理空間性質的客觀存在。呂敬人先生說,書籍是六面盛納知識與文化的容器。顯然,開本、內頁、勒口、環襯、扉頁和封底等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圖書的完整樣態。從形式美學的角度來說,書籍裝幀的空間設計主要基于平面與立體兩種基本形態。一方面,從平面設計的角度來說,書籍裝幀的形式美以相對獨立的平面為基礎,依托于傳統意義上的點、線、面的組合和色彩的運用,進而實現一定形式的結構與秩序。無論是封面,還是書脊、封底,每一頁通過內文展示出的版式設計都包涵整體設計的要求。另一方面,從立體設計的角度來說,書籍作為由相互支撐的幾個獨立面構成的立體造型結構,更多地需要通過開本設計、裝訂設計來展示其自身的三維形態。自古以來,我國圖書裝幀中的經折裝、蝴蝶裝等相關形態都體現出了書籍的形式美感。舉例來說,當代著名設計師張永和創作的《繪本非常建筑》《圖畫書》系列作品,就是通過“建筑”這一獨特設計理念彰顯出其建筑的透視感與空間性。與此同時,上文所說的勒口、環襯、扉頁和封底等相關要素,極有可能經由各個要素整合從二維空間轉變為三維空間的設計。
2.基于時間結構的書籍裝幀美學設計
書籍本身的三維特征構成了書籍裝幀設計的外在結構,而讀者面對圖書的結構繼而產生的閱讀圖書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翻閱圖書的延遞性,則構成了圖書裝幀設計的時間結構。概括地說,時間結構主要體現了圖書設計和讀者接受兩個層面。一方面,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說,讀者面對書籍封面產生了閱讀興趣,然后通過封面、封底和勒口等的賞析,進入圖書內部進行內容的閱讀,實現了圖書設計多角度、多視點的動態時間性。在當前數字閱讀時代下,電子書打破了人們閱讀傳統紙質書的習慣,然而,對于既有的書籍裝幀的美學設計而言,時間結構秩序仍然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領域。另一方面,從圖書裝幀設計的角度來說,時間結構的設計理念主要體現在圖案、文字、色彩與材質的時間性與現代感上。第一,書籍裝幀圖案的演變是一個不斷變化、持續創新的過程,其通過裝幀形式凸顯出生命力,彰顯了圖書的文化性、藝術性與審美造型性。第二,書籍的材料與質感也容易引發讀者群體基本視覺、聽覺與觸覺的感受。舉例來說,日本著名書籍裝幀設計大師杉浦康曾經說過,書籍首先是一種視覺的感官傳遞信息物,同時還是一種聽覺傳遞物,我們通過翻書聲音來聆聽作者的心聲。再如,《朱熹千字文》一書的裝幀設計突出了材質的重要性和獨特性。整套書籍用兩層木板包裝,以鐵環相扣,木板正面是雜刻圖案,雕有“朱熹千字文”幾個字,古典氣息濃重,充滿歷史感。
圖3 《朱熹千字文》封面 圖4 《朱熹千字文》正面效果
此外,圖書還應該是嗅覺載體,書籍本身的油印設計會使讀者產生心靈的滿足感。圖書的觸覺功能主要體現在我們與圖書接觸時所引發的直接的感覺。杉浦康進一步指出,不管是何種感官的誘發都與圖書的材質本身緊密相連,而材質的設計也實現了圖書表現語言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第三,書籍裝幀設計的色彩設計往往也是通過上述感官沖擊實現的。在實際作品的設計過程中,不同設計者根據圖書內容與風格的不同,進行相關色彩的定位與準確表達,發揮了色彩的不同心理作用,達到了色彩審美性與視覺心理性的高度統一,提升了裝幀設計的效果。
3.因果結構與書籍裝幀形式美學設計
著名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提出了著名的“有意味的形式”的基本觀點。他強調的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書籍裝幀設計目的最終也是為了實現設計與內容的協調,實現內在語言與外在語言的有機結合,探索隱藏在形式背后的結構化信息,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因果結構的基本理念。一是書籍通過再現方式來呈現書籍裝幀形式。再現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模仿的手段,尋找與現實生活相類似的元素,使之創造性地體現在圖書裝幀設計上,再現圖書豐富的內容。再現的方法借由寫實手段和直白表述比較容易被讀者所接受,因此構成了圖書裝幀設計的主流。另一方法是書籍通過表現的策略來呈現書籍裝幀形式。“表現說”更多強調的是對于圖書裝幀設計的精神層面的追求,注重運用想象、聯想與象征來表達書籍的內涵。例如,美國著名設計師CARSON就多次利用字體、標號的穿插與變形、即興色彩來凸顯他所編輯的圖書的感官刺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當然,無論是再現型還是表現型的書籍裝幀方式,在具體的采用過程中,書籍設計師只有針對實際作品采用靈活的變通,才能真正選擇出較為合適的表達方式,進而實現書籍設計的內涵美與意蘊美。
作為一種塑造書籍有意味形式的智力型創造活動,書籍裝幀的美學形式設計只有完成內容與形式、藝術與技術、商業與品位、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才能最大程度反映圖書內容,彰顯作者精神,傳達藝術內涵。
[1]楊小復. 科技期刊封面構圖設計及其美學原則[J]. 編輯學報,2000(3):40-41.
[2]曾鋼. 論書籍裝幀設計的形式美[J]. 河南省科技周刊,2010(23):34.
[3]高亮. 當代書籍裝幀設計中語義的定位與拓展[J]. 河南社會科學,2013(4):21.
[4]王成玥. 報刊版面設計中的市場化美學價值探討[J].出版廣角,2015(1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