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乘光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51)
?
重溫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指導原則的論述
邸乘光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51)
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極為艱巨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實施和推進這項工程必須遵循正確的指導原則。鄧小平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遵循的指導原則作過一系列重要論述:必須興利除弊,保持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決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有秩序地進行,黨的領導是改革的根本立足點,是保證正確的改革方向和確保改革目標實現的不可動搖的政治原則;必須有利于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正確地確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具體目標和步驟,高度重視民主化與法制化的結合,不以搞運動的方法推行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勇于探索,審慎從事。重溫鄧小平的相關論述,對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進一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指導原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所進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不僅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全面改革的一個重要標志。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任務,強調要“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1〕。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強調要“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2〕,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極為艱巨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遵循正確的指導原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作為我們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與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曾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遵循的指導原則作過一系列重要論述。今天,重溫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指導原則的論述,對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進一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仍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興利除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早在1980年8月,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篇被稱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宣言書的著名講話中就明確指出:“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了適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為了興利除弊,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薄?〕所謂“興利”,就是要堅持我國政治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進一步彰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勢;所謂“除弊”,就是要革除我國現行政治體制中存在的各種弊端,使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顯然,興利除弊,保持我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既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其實,不僅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需要堅持這一重要指導原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改革也應堅持這一重要指導原則,所以鄧小平說,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雖然都是不同的,“但是,共同的一點是要保持自己的優勢,避免資本主義社會的毛病和弊端”〔4〕。離開了這個原則,政治體制改革就必然會走到邪路上去。
作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以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不變性同具體政治制度(即政治體制)的可變性相統一的政治發展過程。興利除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和完善具體政治制度,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政體方面,我們實行的是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則,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東西。實踐證明,這種根本制度是好的,是完全適合我國國情的。興利,首先就是要堅持這一根本政治制度。此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也都是我們的特點和優勢,也必須堅持和完善,而絕不能丟掉它們另搞一套。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正視我國當前的政治體制中存在的諸如“權力過分集中,官僚主義嚴重,封建主義影響遠未肅清”等“一些重大缺陷”及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嚴重影響,尤其是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嚴重障礙。反思歷史,鄧小平深刻指出,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責任,責任在于我們過去沒有及時提出改革?,F在,我們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堅決革除現行制度中的弊端,使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臻于完善,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得以充分發揮?!爸挥袑@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我們的事業才有無限的希望?!薄?〕為了興利除弊,保持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個基本方面。所以,鄧小平反復強調要堅持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他曾經明確指出:我們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沒有那么多互相牽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這個范圍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這方面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保持這個優勢,保證社會主義的優越性。〔6〕1989年“政治風波”平息后,鄧小平再次重申:“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我們要堅持實行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而不是美國式的三權鼎立制度。”〔7〕當然,為了更好地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也必須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其次,必須堅持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民主集中制是社會主義民主制的本質體現,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是民主與集中的結合、民主與集中的統一。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我們一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繼續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制和領導體制,使人民能夠更好地行使國家權力,使國家機關能夠更有效地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建設?!薄?〕我國的憲法也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薄?〕我們的國家機構之所以必須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所決定。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各級國家機關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只有充分發揚民主,把對重大問題的決定、對重大事務的管理根植于廣泛民主的基礎之上,才能使作出的決定和實行的管理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才能不出或少出錯誤;另一方面,我們的各級國家機關又是領導和組織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保衛人民利益的,所以,只有在民主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集中,才能統一號令、統一指揮,使人民團結起來,為共同的目標奮斗。正因為如此,鄧小平指出:“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們的優越性。這種制度更利于團結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薄?0〕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制度,也是最便利、最合理的制度,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再次,必須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同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的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統一戰線的主要組織形式,既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也是我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完善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鞏固擴大愛國統一戰線,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義。鄧小平曾比較過我國的政黨制度同西方國家的多黨制的優劣,強調要堅持共產黨“同其他幾個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11〕這個方針,保持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最后,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解決國內民族問題、實現國家統一和安全的一項重要的頂層制度設計。該制度尊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差異,體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的結合、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的結合,不僅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而且加強了民族間的團結合作和經濟上的互助互補,強化了少數民族群體及其成員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安全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發展。所以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我們有很多優越的東西,這是我們社會制度的優勢,不能放棄。”〔12〕
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而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政治體制模式,這是鄧小平提出的又一重要指導原則。堅持從國情出發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首先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上來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對此,鄧小平明確指出:“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1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或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是社會性質與社會發展階段的統一,標注著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是我們最基本的國情、最大的實際。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只能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此外,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很不平衡,這也是我國國情的基本特點。所以,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必須充分考慮歷史的與現實的,自然的與社會的,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環境和條件,以確定改革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步驟等,同時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特點和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正如黨的十三大所提出的,各地條件和情況不同,改革不能一刀切。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和邊緣地區的改革,應當采取更為穩妥的切合當地實際的步驟。經濟特區的改革,可以有更大的靈活性。只有這樣,政治體制改革才能積極而又穩妥地推進,達到預期的目標。
我們強調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這絲毫也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拒絕學習、吸收和借鑒別國的改革經驗和某些有用的民主形式。鄧小平認為,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包括“學習資本主義國家一切對我們有用的東西”〔14〕。他曾經說過,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當然,我們在學習和借鑒別國經驗時,決不能照抄照搬,尤其是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那一套?!罢粘瞻釀e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15〕總之,“中國的事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辦。……中國正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薄?6〕這里當然包括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對于“全盤西化”的論調,鄧小平旗幟鮮明地予以反對。他曾明確指出:“在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的,不能搞自由化?!薄?7〕“西方民主那一套我們不能照搬。”〔18〕之所以不能照搬,就是因為它不適合中國國情。在現代西方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大都實行“兩黨制”或“多黨制”,這是有其具體原因和特殊歷史過程的。這種制度是為維護資產階級整體利益服務的,可以維護資產階級內部不同階層和集團的不同利益,還可以轉移人民的斗爭視線,阻止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所以,它能夠在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得以實行,并一直延續至今。而我國實行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則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在多黨合作中的領導地位,是各民主黨派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所作出的歷史性選擇,中國沒有實行“兩黨制”或“多黨制”的基礎。因此,中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照搬西方的“兩黨制”或“多黨制”。“三權分立”制度是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這種制度雖然在歷史上曾具有某種進步意義,但也存在重大缺陷。首先,它作為一種政治體制,是與資產階級掌握政權這種國體相聯系而存在的,它所起的制約作用,只能是資產階級內部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制約,并不反映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其次,它雖然在理論上能夠自圓其說,但在實踐中所發揮的作用卻是很有限的,在實行過程中也往往出現“不受制約的權力”,特別是對愈益擴大的總統集權無能為力;再次,在這種制度下往往不可避免地在一些問題上互相扯皮,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影響效率。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與這一國體相適應,我們“不搞多黨競選,不搞三權分立、兩院制。我們實行的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這最符合中國實際。如果政策正確,方向正確,這種體制益處很大,很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避免很多牽扯?!薄?9〕關于“普選”,鄧小平認為,這也有一個從實際出發、從國情出發的問題。“即使搞普選,也要有一個逐步的過渡,要一步一步來”,“現在我們縣級以上實行的是間接選舉,縣級和縣級以下的基層才是直接選舉”,因為我們“普遍實行直接選舉的條件不成熟”。“我們一定要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決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薄?0〕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政治體制,實際上也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體系。在這個政治體系中,中國共產黨居于領導核心地位。共產黨的這種領導核心地位,既非神授,也不是自封的,而是歷史地形成的,是歷史的抉擇,且已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所確認。因此,堅持共產黨在政治體制中的核心地位和領導作用,是一項不可動搖的政治原則。堅持黨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領導,自然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政治原則。但是,極個別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為達到其政治目的,竟利用我們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之機,在政治體制改革與黨的領導問題上大作文章。對此,鄧小平洞若觀火,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政治體制改革作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有秩序地進行。
第一,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根本立足點
共產黨的領導,是無產階級專政(在我國即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不可能會有任何鞏固的無產階級專政。所以鄧小平明確指出:“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革命,不可能有無產階級專政?!薄?1〕而沒有社會主義革命和人民民主專政,當然也就不可能會有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和今天的政治體制改革了。因此,作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政治體制改革,必然地與共產黨的領導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應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立足點和基本前提。事實上,堅持黨的領導,不僅是政治體制改革獲得成功的根本保證,同時更是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早在1980年,鄧小平就曾強調指出: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而正是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問題是黨要善于領導;要不斷地改善領導,才能加強領導?!薄?2〕因此,堅持共產黨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領導,既要通過共產黨領導的政治體制改革,使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又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改善和加強共產黨的領導,從而使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在完善和發展的政治體制中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更好的體現。離開了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就無從談起。
第二,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證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
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是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政治體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一個標志。這些已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識。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在如何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上,確實是存在著一個方向問題的。極個別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立場、主張中國“全盤西化”的人,就是要否定四項基本原則,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搬到中國來,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政治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我們要確保政治體制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即社會主義方向順利推進,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共產黨在政治體制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持共產黨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領導。這是因為,一方面,要保證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就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而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就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因此,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是確保政治體制改革沿著社會主義方向推進的根本條件。另一方面,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既要堅持根本政治制度的社會主義方向,又要改革現行政治體制中不適應經濟基礎、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既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原則,又要根據本國國情,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之路。這無疑是一項非常艱巨復雜的任務。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為基礎,全面準確地把握我國基本國情,據以對政治體制改革作出科學部署,使政治體制改革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順利推進。
第三,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證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目標的實現
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與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為此,就需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使人民能夠更好地當家作主,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共產黨的領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共產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是根本統一的。共產黨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領導,最本質的內容就是組織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因此,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僅是根本一致的,而且還是其根本保證。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題和目標。從根本上講,政治民主與安定團結應該是一致的、統一的。但是,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情況來說,它們之間又往往在某些條件下表現出不一致性。如果處理得不好,很可能還會生發出一些問題來,既影響政治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也影響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因此,堅持發展民主與維護安定團結的統一,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則。
鄧小平認為,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著眼點,就是要有利于保持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有利于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的歷史是經過多次曲折、波折的歷史。實踐證明,中國需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穩定的政治環境,才能搞經濟建設。所以我們要特別防止生亂,一亂,人們就會采用“文化大革命”的方式,我們的所有精力就不得不花費在處理那些問題上,那樣就不能一心一意地搞經濟建設。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經濟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就是發展民主、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本身也離不開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此外,民主發展所需要的其他條件的形成,如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教育的發達,公民素質的提高,等等,也都離不開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所以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安定團結,也要生動活潑。生動活潑也來之不易,但它是隨著安定團結發展起來的?!绻麤]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這一切都不可能,連生動活潑也不可能。”〔23〕因此,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發展民主與維護安定團結相統一的原則,“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最大的目的是取得一個穩定的環境”,背離了這一點,就會引發不安定因素,就會導致政治動亂,“就會出現新的‘文化大革命’”?!?4〕倘如此,那就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所以,“我們堅定不移的原則是要有穩定的政治局面,以保證有秩序地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25〕。
首先,重要的是正確地確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具體目標和步驟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歷史過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各項具體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也需要有一定的物質文化條件。我國不僅經濟文化比較落后,而且各地區發展也很不平衡,社會各階層與不同職業、年齡、文化程度的人們對民主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特別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公民的民主意識還不是很成熟。如果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過程中,目標定得過高、不切實際,步子邁得過快、過急,那么,就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人適應不了,甚至有人會根據自己的錯誤理解,濫用所謂的民主權利,形成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必須正確把握發展民主與保持政治穩定的關節點。只有隨著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所提供的實際可能,把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客觀進程,使之與我國的經濟、文化協調發展,才能保證改革進程中的社會政治穩定。
其次,必須堅持不采用搞運動的辦法來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鄧小平曾經明確指出:“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是實現這個任務的關鍵。對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認識?!薄?6〕既然是長期的任務,就不能靠搞運動的辦法來進行,而只能在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和文化事業的同時,逐步地、循序漸進地推進改革。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指出:“歷史經驗證明,用大搞群眾運動的辦法,……而不是用扎扎實實、穩步前進的辦法,去解決現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問題,從來都是不成功的?!薄?7〕如果不注意這個問題,就會出現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大民主”,造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徹底破壞,造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徹底失敗。這是我們所必須努力避免的。
再次,關鍵的是必須要按照民主化與法制化緊密結合的要求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民主與法制是不可分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民主化與法制化的統一。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沒有民主的法制只能導致專制狀態,沒有法制的民主只能是無政府狀態。因此,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把民主化與法制化緊密結合起來。民主與法制“好像兩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28〕,所以,“要繼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這是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今后也決不允許有任何動搖”〔29〕。只有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才能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破壞社會主義法制,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民主,而只能給社會主義造成災難??傊?,民主是我們的目標,但國家必須保持穩定。為此,在堅決發揚民主的同時,必須大力穩定社會秩序,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確保安定團結。所以,“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要講社會主義的民主,也要講社會主義的法制”〔30〕,否則就不會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所進行的改革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時又是前無古人的、偉大的、開創性的事業,既沒有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鑒,更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抄照搬。因此,既要堅定不移、勇于探索,又要審慎從事、穩步前進。1985年4月,鄧小平在談到城市改革時曾明確指出:“我們確定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所謂膽子要大,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穩,就是發現問題趕快改?!薄?1〕城市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因此,這一改革原則也是適用于政治體制改革的。
一要堅定不移
一方面,我們所要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具有其內在的必要性,即我們現行的政治體制存在著一些重大弊端。這些弊端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阻礙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是影響社會政治穩定的不利因素。正如鄧小平所說:以往的問題,“在于我們過去沒有及時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32〕。因此,我們一定要下定決心,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另一方面,改革需要沖破舊體制、舊秩序、舊觀念,困難很多,阻力很大,任務很重。沒有堅定不移的決心,是很難推進的。在談到機構改革問題時,鄧小平就說過:機構改革是個大問題,“正是因為大,工作就要做細。但是,第一條決心要大,第二條才是工作要細。再細,也難免有照顧不周的地方,這個話要說到前面?!还茉鯓?,對這場革命要堅定不移。下了決心,就要頑強,不動搖,出點亂子不要緊,嚇不住我們”〔33〕。這雖然只是就機構改革而言的,但其基本精神對整個政治體制改革都是適用的。無論是哪一項改革,都可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但決不能因為會出現或遇到阻力,就動搖了我們推進改革的決心。
二要勇于探索
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既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又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我們只能從實際出發,在不斷探索中前進。鄧小平在強調改革是一場革命的同時,也曾明確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場偉大的試驗,有些事情不可能一次完成,甚至有時還可能出現差錯。這不要緊,只要我們勇于探索,而又細心謹慎,錯誤就可以隨時得到糾正。小錯誤不可避免,大錯誤能夠避免最好。只要這樣,就不可怕?!案筛锩?、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34〕搞改革也是這樣。既然是探索,就要估計到不會一帆風順,但我們不能怕,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停步不前。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就走不成路,還怎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1992年初,鄧小平在其著名的南方談話中還強調,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5〕總之,政治體制改革要勇于探索,在探索中不斷向前推進。
三要審慎從事
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都是一場偉大的試驗。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艱巨復雜的任務,改革的規律需要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步把握,改革的任務只能在探索中逐步完成。因此,既要大膽、堅決,勇于探索,又要細心謹慎,一步一步地積累經驗,不斷克服困難,隨時糾正小的失誤,努力避免大的失誤,使改革穩妥地、逐步地深化,不斷取得成效。他明確指出:政治體制改革“這個問題太困難,每項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廣泛,很深刻,觸及許多人的利益,會遇到很多的障礙,需要審慎從事”,特別是“決策一定要慎重”?!?6〕要先從調查研究入手,用一定時間先拿出一個藍圖,把主意拿好再下手。在調查研究中,還應注意研究國外的做法和經驗,通過“認真調查研究,比較各國的經驗,集思廣益,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和措施”〔37〕。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并獲得成功。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0,512.
〔3〕〔5〕〔11〕〔14〕〔21〕〔22〕〔23〕〔26〕〔27〕〔28〕〔29〕〔32〕〔33〕〔34〕〔3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333,267,369,169,342,251-252,342,336,189,359,150,397-398,143,336.
〔4〕〔6〕〔7〕〔10〕〔12〕〔13〕〔15〕〔16〕〔17〕〔18〕〔19〕〔20〕〔24〕〔25〕〔30〕〔31〕〔35〕〔3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1,240,307,257,257,252,2-3,249,178,249,220,220-221,313,208,245,118,372,176-177.
〔8〕〔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219.
(責任編輯肖雪蓮)
2016-04-25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AHYZD2014-03)
邸乘光(1954),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原所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黨的建設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從事黨的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A849
A
2096-0921(2016)04-00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