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林 劉 寧
(西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
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環境狀況的影響
李學林劉寧
(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成都610500)
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資源環境領域中的重大實踐活動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在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狀況方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鄧小平發出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的倡議,積極支持實施重大林業生態工程,提高了我國森林覆蓋率,促使近代以來遭受嚴重損害的自然生態系統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鄧小平要求淘汰能耗高、污染嚴重的老舊機器設備,重視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以防治工業污染的工作,使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的污染治理問題逐漸得到重視并有效解決。鄧小平強調要提升我國城市建筑環境美觀度,推動城市生活空間美化與生態化的進程。鄧小平提出現代化城市要解決好污染問題,有效地推動了我國的城市污染治理工作。鄧小平強調在旅游開發中要充分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極大地改善了大眾休閑生活空間的生態狀況。
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污染治理;綠化祖國;重大林業生態工程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解決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時,及時制定了強有力的對策。鄧小平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對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在資源環境領域中的重大實踐活動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在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狀況方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自然生態系統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在我國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與草原是最為重要的兩大生態系統。在古代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森林分布面積都十分廣闊。據有關專家研究,在先秦時期,“全國森林覆蓋率在49%,南方地區的覆蓋率在90%以上”〔1〕。自清代中后期以來,我國人口出現爆發式增長。由于人地矛盾緊張,大量林地被毀,森林覆蓋面積急劇下降,加之沙俄與日本對東北地區森林的大量砍伐,以及近代以來的長期戰亂,新中國成立以前,森林覆蓋率曾經降到8.6%。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50年代我國森林覆蓋率曾達到19%,但到了“大躍進”期間,我國森林在大煉鋼鐵運動中被大量砍伐,遭受了又一次嚴重破壞。“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林業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大量毀林行為也沒有受到依法處置。因此,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森林覆蓋面積降到了12.5%,不及當時世界森林平均覆蓋率的一半。對此,鄧小平在增加森林面積、綠化祖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戰略舉措,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發出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的倡議,提高了民眾從事綠化祖國的參與度,獲得了極大的綠化效益
近代以來,由于森林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引起洪災頻發。在1981年四川等地爆發特大洪災以后,鄧小平從盡快恢復國家森林面積的角度考慮,向有關負責同志提出,“是否可以規定每人每年都要種幾棵樹,比如種三棵或五棵樹”〔2〕,并建議就此問題形成相關法律條文。為了貫徹鄧小平這一重要倡議,1982年2月,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國務院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由此,在我國開展了一場已經持續了30余年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同時,鄧小平本人率先垂范,連續11次參加了義務植樹活動,在全國人民中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為了加強全國義務植樹運動的組織領導工作,1982年2月,國務院和中央軍事委員會聯合成立了中央綠化委員會,并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擔任首任主任委員。不久,各級地方政府也成立了綠化委員會,承擔本地區有關義務植樹和國土綠化活動的宣傳、組織、檢查及表彰等項重要任務。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成為一場領導有力、制度規范、活動有序的長期性綠化活動。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的一項重大生態文明建設舉措,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取得了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一方面,這一運動喚醒了民眾的生態意識,極大地提高了民眾改變生態環境面貌活動的參與度,培養了一大批生態文明建設者。自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以來,全國各級領導長期堅持在本地區、本部門帶頭參加該活動。幾十年來,該項活動與民風民俗相聯系,不少人選擇在生日、升學、結婚等一生中的重要日子里以種“紀念樹”等活動來作為紀念方式,于是,植樹造林逐漸在全民中成為一種新風尚。據統計,30多年來,全國參加義務植樹人數累計達127億人次。義務植樹活動的開展有著深遠的意義,一方面,對于提升人們的生態意識、奉獻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培養了大量熱心于愛護生態環境、美化生態環境的生態文明建設者,為改變生態環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在改變生態環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據統計,在開展植樹造林的30多年中,全國共義務植樹589億株〔3〕,為改變城鄉生態環境作出了直接的貢獻。同時,義務植樹活動又是“工程造林的重要輔助手段,有力地推進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4〕,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生態綜合效益。
(二)積極支持實施重大林業生態工程,森林修復速度明顯加快,提高了我國森林覆蓋率
針對當時我國森林覆蓋率嚴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現實情況,鄧小平積極倡議和支持實施能夠迅速恢復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等重大林業工程,在改變生態環境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面積400多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的近一半。這一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全國陸地生態系統的恢復是否能夠取得關鍵性突破的問題。在歷史上,這一地區曾經長期處于森林茂盛的狀態。然而,由于修造皇宮、戰亂以及農業開墾等原因,到20世紀70年代末,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為5.05%,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失去森林生態系統的情況下,這一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沙塵暴頻發、氣候惡劣。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面,有關部門制定了一個為期長達70年、涉及面廣泛的開展三北防護林建設的宏大計劃。1978年,鄧小平批示同意《關于在我國北方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帶的建議》中提出的關于開展三北防護林建設的設想。此后,鄧小平始終關注這一工程的進展。1988年,在這一工程開展10周年之際,他還為該工程親筆題寫了“綠色長城”幾個大字,以示鼓勵。三北防護林建設開展以來,其成績得到了舉世公認。工程區有10多個先進典型先后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榮譽稱號。到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30周年時,工程區的森林覆蓋率比1977年提高了一倍多,由5.05%變為10.51%。
幾十年來,三北防護林工程區的林業從以前只是保證木材供應這一單一功能中擺脫出來,森林的生態作用逐漸得到發揮。三北防護林工程開展以來,始終堅持將農田防護林作為工程的重點。防護林建設實施30多年,“使1923萬公頃的農田得到了有效保護,58.6%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在林網的保護下,農業科技成果和水利設施的效益得到充分的發揮,促進穩產高產”〔5〕。可以說,由于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三北防護林已經為該地區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的生態屏障。同時,三北防護林也在防治沙塵暴災害方面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有關專家對科爾沁沙地1961-2010年的氣象資料的研究表明,該地區近20年來的年平均風速已經穩定在3.2-3.3m/s之間,“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還是科爾沁沙地大風、沙塵暴2種災害性天氣基本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6〕。三北防護林也明顯改善了工程區內的氣候條件。據有關對工程區近52年的氣溫與降水資料的研究表明,由于該地區防護林建設工程的實施,可能起到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災害性作用。“河北、遼寧、陜西、山西、甘肅、新疆等建設初期的高溫中心增溫趨勢較為緩慢的現象,說明這幾個省區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對其氣溫增暖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就工程區的氣候變化而言,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對工程區小區域的氣候變化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7〕
自清代中期我國人口出現爆發式增長以來,解決人地矛盾的基本辦法就是將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山林作為荒地來開墾,大量毀林造地,擴大玉米、土豆等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經過幾個世紀的持續墾荒,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氣候異常頻頻出現,這一現象引起了鄧小平的思考。從20世紀50年代起,經過數萬名復員軍人、知識青年的努力,在黑龍江的三江平原進行了現代中國規模最大的開荒,建成了一個一望無際的商品糧基地,但也使本地的大部分濕地消失。1978年9月,鄧小平來黑龍江省視察,針對該省少雨的情況,結合世界上一些國家因開荒導致風沙災害的教訓,特別提醒當地領導:“開荒要非常慎重。”鄧小平的這一表態是中央領導人最早推動北大荒退耕還林、還濕的明確指示。1980年7月游覽峨眉山時,他看到景區的坡地出現了毀林種玉米的現象,聯想到水土流失的嚴重后果,當即對當地黨政領導人發出指示:“不要種糧食,種樹吧,種黃連也可以。”〔8〕這是鄧小平首次建議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中共四川省委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很快制定出了退耕還林、還草的政策。鄧小平對這一政策表示贊成,并鼓勵四川省“大膽地放手干”。退耕還林雖在鄧小平生前未能作為全國性的生態工程付諸實施,但為后來中央制定相關決策埋下了伏筆。
1998年發生特大洪災以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制定災后重建方針時,其中就包含有“封山植樹,退耕還林”的重要內容。1999年,全國退耕還林工程開始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進行試點。工程區范圍極為廣闊,包括全國25個省、區、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占國土面積82%。工程建設開展10余年來,在綠化國土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方面,“全國累計實施退耕還林任務4.03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39億畝,荒山荒地造林2.37億畝,封山育林0.27億畝”〔9〕,工程區內的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3個多百分點,其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另一方面,通過給工程區農民提供補貼增加其收入、充分利用工程培育的經濟林木獲取相關經濟收入、發展林木種植和養殖業以及大量勞動力從工程區轉移出來等途徑,退耕還林工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從經濟上保證了毀林開墾耕地的現象不再重演,長期困擾中國的人地矛盾找到了妥善的解決辦法,實現了工程區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近代以來,工業化與城市化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迅猛發展共同推動了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從改革開放初期開始,我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也帶來了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為此,鄧小平及時提出了要解決在工廠與城市中存在的較為嚴重的污染問題的要求。
(一)要求解決工業發展中帶來的嚴重污染問題,淘汰能耗高、污染嚴重的老舊機器設備,我國日益重視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以防治工業污染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長期處于對外封閉的狀態,對國際上處理工業污染的先進經驗缺乏了解,同時,在極左思潮的干擾下,治理工業污染的問題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20世紀70年代末,工業污染狀況十分嚴重。1978年9月,鄧小平在視察幾個東北的國有大型企業時,就多次強調要解決處理好工業污染問題。在與本溪鋼鐵廠和本溪礦務局的負責人的談話中,他不僅明確指出“我們有的企業太臟,管理不好”,并且將工廠生態環境的治理狀況作為衡量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內容,認為“廠子的清潔,也是個綜合能力的體現”。〔10〕在視察大慶油田時,他以上海金山工程建設為例,指出了我國化學工業存在的污染嚴重的現狀,要求一定要治理好污染嚴重的問題。他說:“一定要把三廢處理好。我們的化學工業三廢問題都沒有解決好,上海金山工程處理不好,很多廢物排放到海里,魚都沒有了,污染很大。”〔11〕在鄧小平的推動下,治理環境污染問題很快提上了議事日程。1978年年底,中共中央在批轉《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制定消除環境污染的法規和規定工礦企業治理污染的期限等要求,并強調,“對于那些嚴重污染環境,長期不改的,要停產治理,并追究領導責任,實行經濟處罰,嚴重的給予法律制裁”〔12〕。
落后的機器設備與技術是造成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污染嚴重的重要原因。由于長期封閉與批判“洋奴哲學”形成的阻擾,沒有能夠引進世界先進設備,當時我國的企業基本上還在使用20世紀50年代制造的機器進行生產,有的甚至還是100多年前制造出來的機器。這些設備大多能耗高、污染嚴重,在發達國家早已屬于淘汰的對象,于是,引進先進機器設備與先進技術,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工業結構,就成為盡快解決嚴重的工業污染的當務之急。從1977年開始,鄧小平就多次主張打破思想禁區,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與技術。為了消除人們的思想顧慮,他把這些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定義為“人類共同的成果”,是可以接受的。他明確指出:“世界上最先進的成果都要學習,引進來作為基礎,不管那些‘洋奴哲學’的帽子。”〔13〕另外,他又從節約資源的角度發出了盡快淘汰落后機器的指示。他說:“落后的機器就應淘汰。淘汰落后的就是節約。”〔14〕他還明確要求,要制定出淘汰落后機器的標準,具體落實落后機器的淘汰工作。鄧小平的這些舉措推動了我國對國外先進設備與技術的引進工作。1978年2月,當時的國家計劃委員會提出了《關于1978年引進新技術和進口成套設備計劃的報告》,建議從1978年到1980年分三批引進和進口價值共180億美元的新技術、成套設備。后來計劃雖做了一些必要的調整,但仍然形成了上海寶鋼、儀征化纖廠等一批采用現代技術與設備來進行生產的特大型企業,在減少工業的環境污染方面發揮了重要示范效應。1981年2月,國務院作出《關于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明確要求:“一些生產工藝落后、污染危害大,又不好治理的工廠企業,要根據實際情況有計劃地關停并轉。”〔15〕1983年2月,國務院在防治工業污染的相關規定中明確要求:“對現有工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時,要把防治工業污染作為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把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16〕
(二)提出現代化城市要解決好污染問題,推動了我國城市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們對城市的功能認識不足,片面強調“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優先考慮城市的生產投資,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列入非生產性建設投資之列,城市建設欠債過多,造成了污染物處理設備在內的城市基礎設施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情況。改革開放初期,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以完善城市功能,就成為鄧小平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總戰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鄧小平關于城市建設的重要指示中,城市污染治理成為其重要內容之一。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一些城市的污染現象已經相當嚴重。由于缺少污染物處理設備,大量城市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由于煤炭仍然是城市生產、生活中所消費的主要燃料,大量的濃煙和廢氣排入空中,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為此,鄧小平一再強調,要在城市建設中充分重視污染治理工作。1978年9月,他在視察當時正處于災后重建的唐山市時就明確告訴城市規劃者們,現代化的城市“要解決好污染問題”。同時,他還將抓污染治理工作的成效與管理水平直接聯系起來,指出:“廢水、廢氣污染環境,也反映管理水平。”〔17〕在1979年4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在聽取相關負責人的匯報的插話中,點了蘭州、桂林、北京等污染問題嚴重城市的名,并要求“北京的工廠污染問題要限期解決”〔18〕。在講話中,鄧小平還特別為解決北京市的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了“要改造所有民用鍋爐”的具體建議。他認為,在改造民用鍋爐實現統一供熱后,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節約燃料,二是減少污染”〔19〕。
為了落實鄧小平關于加強城市污染治理的指示,國務院在1981年2月發出的《關于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搞好首都北京和杭州、蘇州、桂林的環境保護的要求。其中,要求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其環境保護工作要走在全國的前面,北京市人民政府“要組織發動群眾,落實各項措施,努力在三五年內使北京市的環境面貌有明顯改善”〔20〕。至此,全國城市的環境污染治理問題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1983年12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在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談到了當時一些城市迅速開展污染治理的情況。他說:“最近,北京市的領導同志帶領群眾治理亮馬河。他們親自帶頭,而且讓那些污染這條河的工廠廠長、黨委書記也出來帶頭挖污泥”,“天津的海河兩岸已經變成花園了,夏天群眾在那里乘涼”。〔21〕這些事實就是當時全國各個城市大力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寫照。
在建筑與生態環境的融合中實現生活空間的美化是一種環境藝術,我國有重視建筑與環境融合以美化生活空間的歷史傳統。古代的皇家園林與大量的私家園林,如漢代的上林苑、清代的頤和園及蘇州的拙政園等,就是營造良好生活空間的典范之作。然而,這些優美的生活空間只是皇家與貴族們的專屬物,并不向大眾開放。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重生產輕生活、勤儉建國的理念下,本來就十分有限的城市建設經費極少投入到美化公共生活空間方面,同時也缺乏在提升大眾休閑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重要影響的公共空間——旅游景區的投入。因此,長期以來,城市建筑環境美觀度較低,綠化面積小,布局混亂,不夠整潔;除少量用圍墻封閉起來、綠化狀況相對較好的公園以外,大量風景區處于荒蕪狀態,綠化狀態差,有的甚至污染嚴重。因此,實現城市建設的生態化,提升全國公共生活空間的環境質量,就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提高生活質量需要的當務之急。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始終將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他指出:“各項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22〕他將人民的生活質量問題提高到衡量工作成敗的標準的高度。在鄧小平關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的戰略思考中,盡快改善公共生活空間的環境質量就成為一個重要內容。
(一)強調提升我國城市建筑環境美觀度,推動了城市生活空間美化與生態化的進程
新中國成立以后,受蘇聯建筑界批判所謂建筑中的嚴重唯美主義的影響,我國建筑界也掀起了“反浪費運動”,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設計的“大屋頂”建筑因造價較高遭到批判,加之將建筑工程造價的高低與階級立場相聯系,于是,“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建筑方針,實際上只剩下了實用、經濟。由于建筑造價卡得過低,直到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城市建筑基本上都無法考慮美觀的問題。因此,建筑物普遍缺乏裝飾,風格雷同,色彩單調。同時,街道凌亂,建筑物與自然環境沒有較好地協調起來,無法給人們的生活空間帶來美感。
改革開放之初,從美化人民群眾的生活空間,提升其生活質量的角度出發,鄧小平及時要求城市建設部門充分重視提升建筑環境美觀度的問題。1978年9月,他在聽取關于唐山城市建設規劃問題的匯報時,首先批評了唐山舊城區所存在的建筑環境不美觀的問題。他指出:“過去唐山舊城區一不整,二不潔,布局亂得很,不合理,不緊湊。”因此,他特別要求唐山在災后重建中要首先解決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問題,注意搞好建筑環境的美觀。他說:“現代化的城市要合理布局,一環扣一環”,“新唐山的建筑要美觀一點,多姿多彩,不要千篇一律。搞一兩個小區后,要總結一下經驗,不斷改進提高。第二批要搞得很好,把美觀、適用、節省結合起來。”〔23〕在這次談話中,鄧小平一改長期以來“重實用經濟、輕美觀”的建筑觀,將美觀放到重要位置上,突破了以階級斗爭觀念看待建筑藝術的禁區,這是新中國建筑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為美化大眾生活空間掃除了觀念上的障礙。同年10月,在視察北京一幢新建的公寓住宅樓時,鄧小平針對住宅樓的建筑設計問題還提出了要重視住宅內部環境美觀的問題。他說:“要注意內部裝修的美觀,多采用新型輕質建筑材料,降低住房造價。同時,要請一些會挑毛病的人來提意見,研究一下怎樣把住宅樓修建得更好些。”〔24〕鄧小平還十分關心建筑環境綠化的問題。他曾經要求:“北京要種草”以減少污染。同時,他還特別提到過,資本主義國家在城市建設中“講美學,講心理學,講綠化”,并且認為,“這不是沒有道理的”。〔25〕在唐山視察時,他也曾明確指示:“你們要重視綠化,房子周圍都要種上樹。”〔26〕這表明,他希望在城市規劃中要充分重視建筑與環境的協調,搞好生活空間的生態化。
鄧小平關于城市建設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對我國城市建設與建筑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在唐山提出的關于重視城市規劃的指示,很快受到了高度重視。隨著1984年國務院頒布的《城市規劃條例》、1989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城市規劃法》的相繼出臺,我國的城市規劃走向了規范化、法制化管理和發展的軌道。截止1985年底,全國98%的城市和85%的縣城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27〕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鄧小平關于城市建筑環境綠化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貫徹。1982年召開的全國第四次城市綠化工作會議就明確提出凡是有條件的城市綠化覆蓋率近期應達到30%,20世紀末達到50%的目標。1989年的《城市規劃法》和1992年國務院頒布的《城市綠化條例》,均提出了城市綠地(城市綠化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1992年,建設部提出了“園林城市”的概念,從城市綠地、街道綠化、庭院綠化等方面評選在綠地建設開展得好的園林城市。到2015年年底,全國共命名了18批國家園林城市。2004年,建設部提出了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實施意見,將生態園林城市作為從園林城市向生態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在建設部公布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暫行)》中設定的19項基本指標中,與園林城市相比,對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徐州、蘇州、昆山、壽光、珠海、南寧、寶雞7個城市成為首批命名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截止2014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190.75萬公頃,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2.64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0.2%。
(二)強調在旅游開發中充分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極大地改善了大眾休閑生活空間的生態狀況
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能為國家創收大量外匯,而且還能拓展大眾的休閑生活空間,提高其生活質量。其中,旅游景區的生態環境狀況是影響旅游開發效益的關鍵性要素之一。1978年以前,由于受思想觀念與資源短缺的制約,我國旅游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不僅旅游基礎設施落后,而且風景區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下決心抓旅游,將其作為賺取外匯的重要行業。在鼓勵大力從事旅游開發的同時,他多次要求搞好旅游景區的生態環境。其中,他提到次數最多的是云南石林和桂林漓江。對于云南石林,1978年10月,他要求石林“要種些樹,讓風景更優美一點,現在太荒涼了”〔28〕。對于桂林漓江,他幾次要求要把造成漓江污染的工廠關掉。他最為關心的還是風景區的綠化問題。他批評過峨眉山和黃山景區種糧毀林,也稱贊過杭州“綠化不錯,給美麗的西湖風景添了色”〔29〕,還要求蘇州“作為風景旅游城市,一定要重視綠化工作,要制定綠化規劃,擴大綠地面積”〔30〕。
同時,他還要求將旅游景區的環境保護與旅游建筑、城市建設結合起來,解決好旅游景區建筑物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問題。旅游建筑因地處風景區內外,如果其選址與設計風格不能與景區環境相協調,將對景區造成損害。當時我國的旅游建筑不僅數量少,而且設計也落后,難以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要。1978年1月,他要求采取引進僑資和外資的方式盡快將旅游建筑蓋起來。他說:“搞旅游要把旅館蓋起來。下決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僑資、外資,然后自己發展。”〔31〕他還要求作為旅游城市的蘇州在建筑上考慮與古城景區相協調,“要處理好保護和改造的關系,做到既保護古城,又搞好市政建設”〔32〕。
鄧小平關于重視旅游開發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問題的思想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一方面,這一思想推動了我國旅游景區充分重視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工作。198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18條就明確規定: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33〕。這一規定為旅游景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在2004年制定的《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修訂)國家標準中,“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被列入。其中,對空氣質量、噪聲質量、地面水環境質量、污水排放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質量標準。在“環境氛圍”小項中,明確要求“綠化覆蓋率高,植物與景觀配置得當,景觀與環境美化措施多樣,效果良好”。另一方面,風景區的旅游建筑越來越注意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問題。“一大批位于自然風景區的旅游建筑,它們最早推動了中國建筑界對‘建筑’、‘環境’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34〕在后來出臺的《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修訂)國家標準中,則進一步將建筑與景觀環境的協調問題作為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的重要指標。在3A級以上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評定標準中均規定“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物體量、高度、色彩、造型與景觀相協調。出入口主體建筑有格調,與景觀環境相協調。周邊建筑物與景觀格調協調”。這表明,旅游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已經成為我國旅游開發中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風景區生態環境質量的迅速提升,大眾休閑生活空間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1〕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5.
〔2〕〔12〕〔15〕〔16〕〔20〕〔21〕〔33〕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新時期環境保護重要文獻選編 [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27,3,21,35,23,41,141.
〔3〕〔4〕耿國彪.神州大地鑄就綠色豐碑——全民義務植樹30年紀實[J].綠色中國,2012,(1):20-26.
〔5〕叢萍. 三北防護林體系三十年鑄就綠色長城[J].綠色中國,2008,(23):20-23.
〔6〕張桂英,姜秀萍等.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前后科爾沁沙地環境變化[J].中國農學通報,2014,(5):181-184.
〔7〕王鵬濤,延軍平,蔣沖,劉憲鋒,廖光明.三北防護林工程區氣候變化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14,(1):273-278.
〔8〕〔10〕〔11〕〔13〕〔14〕〔17〕〔18〕〔19〕〔23〕〔24〕〔2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652,373,374,211,658,386,506,506,405,386,889.
〔9〕李育材.退耕還林工程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十周年總結[J].林業建設,2009,(5):3-13.
〔2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26〕吳煥發,王昆津,林宗澤.高瞻遠矚展新圖——記鄧小平同志視察唐山[J].黨史博采:理論版,1994,(9):4-9.
〔27〕董鑒泓.中國城市建設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425.
〔28〕〔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旅游局.鄧小平論旅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2,6.
〔29〕〔30〕〔3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889,887,887.
〔34〕周鳴浩.20世紀80年代中國建筑觀念中“環境”概念的興起[J].建筑師,2014,(5):79-87.
(責任編輯肖雪蓮)
2016-05-2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15XKS002)
李學林(1963),男,四川南充人,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川籍革命家研究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劉寧(1992),女,河南洛陽人,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A849
A
2096-0921(2016)04-00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