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仁富
(上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444)
?
解析習近平祖國統一思想的重要論述
邱仁富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444)
祖國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基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華兒女的民族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祖國完全統一思想的系列講話,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的和平統一發展理論:提出 “堅定不移攜手實現民族復興”,把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結合,構建兩岸和平發展的新路徑;提出“構建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從中華民族的高度去談兩岸關系,用中國夢囊括兩岸的未來和命運,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一國兩制”的科學內涵,為推動兩岸關系取得實質性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提出推動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構想,夯實共同的政治基礎,堅持從民族的整體高度來解決統一問題,堅持從人民的主體性角度來解決祖國完全統一的問題。深刻領悟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對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一國兩制”的科學內涵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祖國統一思想;中華民族復興;“一國兩制”;人民主體性
祖國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基礎。實現國家統一、民族振興是中華兒女共同的愿望,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奮斗的目標。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滄桑,歷經磨難,無數仁人志士奮起抗爭,共同的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難得的春天,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步伐。直到今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1〕。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華兒女的民族復興,這就要求在祖國統一上有著新的認識和實踐,需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和平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民族復興的高度來審視兩岸和平發展的未來,國家統一的未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就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有一系列的重要講話。這些講話內容非常豐富,思想極為深刻,形成了一系列的戰略思想,對豐富和發展祖國統一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要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進程中助推中國夢的實現,為此,習近平提出“堅定不移攜手實現民族復興”的新思路。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體中華兒女攜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2〕。這樣就把完成祖國統一納入了中華民族復興的范疇。爾后,習近平在兩次會見臺灣人士中都重點談到了這個問題。2013年6月13日下午,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和其率領的中國國民黨訪問團全體成員,提出了四點意見:一是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二是堅持在認清歷史發展趨勢中把握兩岸關系前途;三是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四是堅持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3〕習近平的講話凸顯了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高度、從民族振興的角度來思考兩岸的未來問題,從而把祖國統一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
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發表了題為《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講話,提出“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指出:“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兩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成真。”〔4〕從習近平的系列講話中,我們可以發現,祖國完全統一與中國夢的實現密切相關,從而勾勒出兩岸和平發展的新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石
首先,祖國完全統一可以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堅實基礎和精神動力。一個民族走向大一統將為民族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國家統一的觀念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重要指引。樹立國家統一的觀念并使之深入人心,將形成一股無形的精神內聚力。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就會變成物質力量。”〔5〕一個民族要走向復興,首先要樹立統一的理念,這種信念一旦掌握群眾就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就能夠匯聚人心,匯聚中華力量,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素。反之,如果一個民族沒有精神動力,沒有內在凝聚力,也就面臨危機,“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6〕。因此,重視精神動力至關重要,匯聚中國力量是關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說到底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整個中華兒女的夢,它內在地要求國家實現完全統一,要求國家所有地區的人民能共享夢想,并為實現這一共同夢想而貢獻力量。
其次,祖國完全統一可以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物質力量支撐。實現祖國統一只有依靠自己力量,正如列寧在《論統一》一文中說道:“工人必須統一。而尤其必須的是要明白這樣的道理:除了工人自己,任何人也不會‘給’他們統一,任何人也不能幫助他們統一”,“應當去爭取統一,并且只有工人自己,覺悟的工人自己堅持不懈努力才能爭取統一”。〔7〕的確,要實現祖國統一必須依靠中華兒女的力量,匯聚中國力量。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國家走向大一統是推動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秦始皇統一六國為后來中華民族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核心是樹立了國家統一的觀念,并使之深入人心。歷朝歷代的君王都把統一作為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條件,并為之作出努力。
(二)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和大陸同根同源,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共同的民族習慣、共同的民族認同、共同的民族愿望。習近平指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愿景,這是推動我們相互理解、攜手同心、一起前進的重要力量。”〔8〕兩岸有著共同的愿景,那就是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民族振興,這個愿景表明了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因此,“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9〕兩岸攜手同心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也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它必將引領兩岸為實現民族振興而加強合作,增加了解和互信,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古人云:“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只有兩岸攜手,才能更好地共創民族未來。
(三)兩種社會制度協同發展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制度考量
如前所述,如果說兩岸共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那么就必然會涉及兩岸的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等難以回避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實現祖國統一的道路上,創新性地解決這一難題:如何利用不同的社會制度,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進而言之,實現中國夢是要依靠單向度,還是多向度的社會體制?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終要依靠制度建設,而制度自信是根本。既然我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包括臺灣在內的整體性復興,那么這就要進一步思考兩個問題:一是社會主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二是資本主義(港、澳、臺地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資本主義制度在何種程度上,以及在何種意義上能夠發揮作用?這些問題在理論上如何說清楚?畢竟,港澳臺的現行制度跟祖國大陸不一樣,如何實現在制度層面上的頂層設計,在制度實踐上的劃時代總結和提煉,將是實現社會統一,實現民族振興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而且,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如何在實踐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做到相互補充,而不是相互排斥,協同發揮作用?
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這表明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不能片面化、單向度化。香港、澳門的回歸及“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在理論上給以深刻的啟示:“一國兩制”制度實現了在中華大地上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并存的國家治理方式(即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并存),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偉大胸襟和中國社會治理的偉大智慧。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共存、互補、共生是推動實現中國夢的制度形態,是當代中國的偉大實踐。在全球化時代,兩種不同的制度都扎根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土壤上,它們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相互競爭、相互補充,共同推動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此,堅持制度自信,體現了一個國家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自信,也體現一個民族在實現復興中的胸懷和氣度。習近平的一系列講話精神,豐富和發展了“一國兩制”的理論內涵,為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古以來,中華兒女為實現民族的統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積極探索實現民族統一的路徑和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在推動祖國統一進程中提出并成功實踐了“一國兩制”,為中華民族的完全統一提供了一條現實之路和實現之路,也為世界各國解決國家統一問題提供了成功范例和可行模式。
歷史上解決國家統一的問題主要有兩種方式:即武力與和平,而且武力統一的案例在歷史上不勝枚舉。新中國成立初期,如何實現祖國統一的問題逐漸擺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面前,而解放臺灣是當時的一項重大議題。即是說,最初實現統一的構想首先是針對臺灣而言的,武力解放臺灣的思想在一定時期內廣泛存在。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國際局勢的發展,中共中央關于祖國統一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55年3月22日,劉少奇《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發言》:“我們也可以考慮用和平的方式去解放臺灣、澎湖。”〔10〕爾后,同年5月,周恩來提出解放臺灣的兩種可能的方式:和平的方式和戰爭的方式。這標志著中共中央開始逐漸轉變對臺灣統一的思路,“一綱四目”*一綱:臺灣必須統一于中國。四目:1、除外交統一于中央外,其他臺灣人事安排、軍政大權,由蔣介石管理;2、如果臺灣經濟建設資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撥款予以補助;3、臺灣社會改革從緩,待條件成熟,亦尊重蔣介石意見和臺灣各界人民代表進行協商;4、國共雙方要保證不破壞對方之事,以利兩黨重新合作。的提出標志著實現祖國統一有了新的構想,從思想方式上有了重大的轉變。
武力與和平,兩種不同的統一方式,其背后隱藏著思維方式的差異。即武力解放臺灣與和平解放臺灣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前者是一種斗爭思維方式,后者是一種和平思維方式。盡管他們在統一的目標上是一致的,但是方式有著重大的區別。中共中央從武力解放臺灣轉向和平解放臺灣,標志著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解決祖國統一的問題上逐漸從原來的斗爭思維轉向和平思維。而和平思維的樹立,表明在解決統一和外部問題方面有了更廣闊的空間,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是在解決統一問題上,以對話、談判的方式解決統一問題,從而避免付諸武力。解決國內問題的和平思維,實現和平統一更加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于2005年3月14日通過的旨在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反分裂國家法》就明確指出,“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臺灣海峽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11〕。由此,和平思維是當前世界發展的主要思維方式之一,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潮流。進而言之,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有兩個好處:一是符合臺灣海峽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任何沖突和內耗都不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因而,從民族戰略的高度看,和平統一最符合民族利益;二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潮流。當今世界,和平和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追求和平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任何地區的沖突都容易加劇地區緊張,甚至影響國際社會的和平。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國內問題也有利于國際社會的和平發展,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潮流。
二是以“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統一問題。“非和平方式”與和平方式相對應。“非和平”的思維蘊含和平的因素。“非和平方式”是和平思維方式的一種衍生,它不同于戰爭的思維方式,當和平方式遇到不可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時,非和平方式就被衍生出來。《反分裂國家法》第九條規定:“依照本法規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組織實施時,國家盡最大可能保護臺灣平民和臺灣的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其他正當權益,減少損失,同時,國家依法保護臺灣同胞在中國其他地區的權利和權益。”〔12〕同時,針對臺獨勢力也有明確的規定,指出“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13〕。從這里可以看出,在和平思維方式的基礎上,還存在另外一種思維方式來解決國家統一的問題,即非和平方式,主要包括經濟制裁、經濟封鎖、海空封鎖、外交封鎖、道義譴責和追究等。它擴大了和平方式的空間,力求以非和平方式來最終實現和平。當然,戰爭是非和平方式的最后選擇,也是最高形式,是實現和平發展的最終保障手段。總而言之,不管是和平方式還是非和平方式,都是殊途同歸的,最終目的都是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為人類的和平發展做出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方面在推動祖國統一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探索,取得了重大進展,香港、澳門的回歸是“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標志著在實現祖國統一的方式上邁出重要的一步。胡錦濤《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國兩制’是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也是香港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符合香港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國兩制’偉大實踐中,香港這顆璀璨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絢麗的色彩。”〔14〕“一國兩制”制度經過香港、澳門的實踐,其內涵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隨著香港、澳門的繁榮穩定,也不斷彰顯出“一國兩制”的生命力和理論魅力。胡錦濤進一步指出:“‘一國兩制’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開拓前進。……這些年來,中央政府把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作為新時期治國理政的重大課題,鼓勵和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一國兩制’理論和實踐。”〔15〕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方面,“一國兩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解決臺灣問題方面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進而言之,“一國兩制”也可以適用于臺灣回歸的問題。因此,在“一國兩制”制度框架下,如何實現臺灣回歸問題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習近平繼承和發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和平統一的理論,在多個場合明確提出要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提出要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習近平在兩岸關系的問題上,主要聚焦在中華民族的高度去談,從兩岸的歷史、血緣關系去談,抓住兩岸同根同源的根本,用中國夢囊括兩岸的未來和命運,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一國兩制”的科學內涵。尤其是2015年5月4日,習近平在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提出“構建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的戰略構想,從而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了兩岸關系的發展,對推動兩岸關系實質性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戰略構想豐富和發展了“一國兩制”的科學內涵。
新時期,實現祖國統一的命題更加緊迫地提了出來。臺灣問題,說到底是中國的內政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是中華兒女內部的事情。兩岸問題的解決和祖國的完全統一問題,應該由中國人民自己來解決,這是一條根本思路,也是一條根本出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臺海工作取得新進展,習近平就實現祖國統一問題作出了許多新的探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夯實共同的政治基礎
兩岸和平統一,共同的政治基礎非常重要。習近平強調“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堅持共同政治基礎”〔16〕這一論述奠定了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和平統一的基調。而堅持共同的政治基礎,習近平指的就是“九二共識”。他說,“‘九二共識’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開展對話協商、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兩岸雙方的共同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互信將不復存在,兩岸關系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我們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臺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只要做到這一點,臺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17〕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對話協商的政治基石,是發展兩岸和平關系的基石,是共同的政治基礎。其實質是維護一個中國的堅定立場,關鍵是在一個中國框架下解決兩岸關系。習近平的對臺方針繼承了“九二共識”的歷史傳統,并進一步明確了這個共同政治基礎的核心就是認同一個中國,這是前提,也是底線。習近平在2015年11月的“習馬會”上還把“九二共識”理解為,這是兩岸“和平發展之舟”的“定海神針”。在此基礎上,習近平進一步強調,不僅要求同存異,還必須“努力聚同化異,不斷增進政治互信”,進而不斷夯實兩岸的政治基礎。從這里可以看出:習近平對“九二共識”的闡釋有兩點含義:一方面,“九二共識”的核心是認同一個中國;另一方面,“九二共識”是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是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的共同政治基礎,也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底線。因此,如何進一步深化“九二共識”的科學內涵,不斷增進對“九二共識”的共同理解,不斷擴大“九二共識”的群眾基礎,為推動兩岸實現統一奠定更加堅定的政治基礎,是兩岸需要共同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堅持從民族的整體高度來解決統一問題
2015年5月4日,習近平在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強調,“兩岸是割舍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兩岸關系的路如何走,攸關中華民族和國家未來。從民族整體高度審視兩岸統一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血脈相連、命運與共、齊心協力、攜手同心。這四點分別從“實然”和“應然”兩個層面勾勒了祖國統一的基本思路。
“血脈相連、命運與共”講的是“實然”問題。強調尊重歷史事實,就是說,統一要尊重歷史,兩岸血脈相連,都是中華兒女,不可分割,割不斷的血脈關系。由此,臺灣是中華民族血脈的一部分,臺灣回歸祖國正是血脈延續的一個重要表征,也是回歸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表征。血脈相連,決定了命運與共,凸顯了祖國大陸和臺灣之間的命運息息相關,祖國大陸需要臺灣,臺灣也需要祖國大陸,臺灣的發展離不開祖國大陸,祖國大陸的繁榮和安全也需要臺灣。祖國的繁榮昌盛是臺灣發展的堅強后盾,臺灣的穩定和繁榮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兩岸同胞命運與共,息息相關,要樹立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斷為兩岸的前途命運貢獻力量。
“齊心協力、攜手同心”講的是“應然”問題。既然兩岸血脈相連、命運與共,那么就必須要加強合作,要齊心,形成合力,從而表明未來的對臺政策,主要是堅持兩岸和平發展、加強兩岸合作、同心協力,共創未來。這里表明習近平對臺的基本方針,就是要齊心協力辦好中國的事情,辦好兩岸的事情,辦好兩岸的合作事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要攜手同心共同應對時代的挑戰,應對南海等周邊復雜局勢的挑戰,攜手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國家安全,樹立中華民族整體安全觀。在當前,面對周邊局勢日趨復雜的環境下,面對西方一些國家咄咄逼人的國際局勢,如何攜手共同應對復雜局勢的挑戰,攜手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安全,這不僅是祖國大陸面臨的挑戰,也是臺灣面臨的挑戰,兩岸有義務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安全和整體利益。因此,習近平談“齊心協力、攜手同心”,就是秉持中華民族的古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維護民族利益的合作價值觀:“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三)堅持從人民的主體性角度來解決祖國完全統一的問題
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必須要堅持人民主體性,即尊重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的主體性。兩岸人民期盼和平、期盼統一,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但是,如何發揮兩岸人民的主體性功能,增強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推動國家統一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則是需要進一步探索解決的重大問題。習近平在《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講話明確提出“三個有利于”,即“只要是有利于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我們會盡最大努力辦好,使廣大臺灣同胞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更多受益,讓我們所有中國人都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8〕。“三個有利于”從臺灣人民利益、兩岸和平發展的利益、民族整體利益等三個層次來闡釋推進祖國統一的執政理念。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在推動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征程上,兩岸都要凸顯人民主體地位。習近平指出:“我們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愿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19〕從這個表態中可以看出習近平在對臺灣問題上更加凸顯人民主體性問題。進而言之,臺灣回歸祖國,既不是祖國大陸生搬硬套地統一臺灣,也不是臺灣統一祖國大陸的簡單、機械的概括,即祖國大陸和臺灣在統一的問題上,不是簡單機械地理解為主體和客體、正統和不正統、主導與被主導的關系。兩岸在推動祖國完全統一的道路上都是主體,肩負主體責任和歷史使命,既要凸顯祖國大陸人民的主體地位,也要凸顯臺灣同胞的人民主體地位,即要充分尊重臺灣同胞對社會制度、生活方式的選擇,尊重臺灣同胞在祖國大陸的發展機遇,尊重臺灣同胞在祖國層面上的主體地位。由此,要重視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要不斷在改善兩岸關系、增強溝通互動中為臺灣同胞增加福祉,為臺灣的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
其二,在推動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征程上,要處理好臺灣人民的利益、兩岸和平發展的利益、民族整體利益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眾所周知,祖國完全統一符合臺灣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整個中華兒女的根本利益。但是,現實地講,我們也必須尊重臺灣同胞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只要有利于“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的事情,都要盡心盡力去辦;只要能夠增加兩岸和平發展的事情,都要盡心盡力去辦,它們之間是內在統一的。進而言之,在推動兩岸經貿往來的過程中,既要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利益,也要充分尊重祖國大陸的利益,不能損人利己,也不能損己利人,更不能內耗,損人又不利己。要逐漸建構兩岸共生發展的新格局,推動兩岸經濟相互補充、相互推動,共同發展,從而在祖國統一的大道上,讓臺灣同胞切身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也讓祖國大陸的發展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合作即共贏。也只有把這兩者的辯證關系處理好,才能更好地維護和發展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根本體現和內在要求。
總而言之,推動祖國統一要發揮兩岸人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兩岸人民的智慧,共同維護臺海和平,共同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共同創造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共同應對臺海問題的復雜局面,真正掌好兩岸和平發展的“舵”。防止某些人或某些黨派因一己之私,破壞多年來取得的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成果,破壞兩岸的和平穩定;防止臺灣地區因領導人的變化影響臺海和平穩定的大局,防止“九二共識”這一“定海神針”遭受破壞。兩岸人民攜手共進,共同遏制影響兩岸和平發展的各種暗涌,不斷為實現祖國統一創造現實之路和實現之路。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36.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3〕邢利宇.習近平會見吳伯雄就兩岸關系發展提四點意見.[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6-13/4925518.shtml.
〔4〕〔8〕〔9〕〔18〕〔19〕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427/c4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7〕列寧.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85.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137.
〔11〕〔12〕〔13〕反分裂國家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3,4,4.
〔14〕〔15〕胡錦濤.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
〔16〕石龍洪.習近平最新對臺講話釋放對臺政策明確信號[EB/OL].http://news.ifeng.com/a/20150307/43290705-0.shtml.
〔17〕習近平.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 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EB/OL].http://china.newssc.org/system/20150304/000542839.html?wzplnrzfkuocldgd.
(責任編輯肖雪蓮)
2016-01-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球化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機制研究”(13CKS051)
邱仁富(1980),男,廣東韶關人,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價值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D675.8
A
2096-0921(2016)04-00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