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日報記者 岳晉峰
頂層設計構建山西標準化全新體系
● 山西日報記者岳晉峰
近日,山西省出臺了《山西省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意在充分發揮標準化作用,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升級、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助力山西塑造美好形象,實現振興崛起。
標準化工作為什么如此重要?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簡單的說,標準有著“樹標桿”“劃底線”的引領和兜底作用,只要執行有效就可促進產品、工程、服務質量的提高。從宏觀視角來看,標準是經濟社會活動的技術依據,是國家基礎性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手段。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加強標準化工作高度重視,密集出臺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等多份重要文件,建立標準化協調推進部際聯席會議制度。2015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步入“十三五”,標準化已前所未有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山西省制定出臺了《規劃》,既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回應社會關注、促進標準化自身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山西大力推進標準化工作改革,更好地發揮標準化作用,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升級、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具體工作。
與此同時,山西省標準化工作還有較大差距,存在標準化“走出去”的意識不強、基層的工作局面不活、落地執行力不足、實施監督措施不硬等問題。因此,科學制定好《規劃》對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企業、產業以及區域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應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標準化體系。標準化體制更加健全,政府與市場共治、社會廣泛參與、運行協調高效的標準化工作機制更加完備。標準有效性、先進性和適用性顯著增強,得到社會普遍認同和遵循。標準體系更加合理,標準化基礎不斷夯實,標準化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區前列,標準化對經濟社會支撐保障作用日益增強。
具體目標為:基本形成統一管理、分工負責、協同推進的標準化監督管理體系;建成主要行業或重點領域的標準體系2個;主導或參與制定、修訂國家標準20項;完成地方標準制定、修訂600項;鼓勵企業或社團發布一批聯盟標準或團體標準;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率達到80 %以上;建成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50個;建立省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個。
《規劃》制定了主要任務,重點包括優化標準體系、嚴格標準實施體系、嚴密標準監督體系、完善標準化服務體系、健全標準化工作體系5項。比如,健全標準化工作體系方面,提出了加快培育提升山西省參與國家、國際標準合作競爭的新優勢,支持山西省專家和機構積極參與國家、國際標準化工作,培育、發展和推動山西省優勢、特色技術標準成為國家、國際標準,推動“山西標準”走出去。
近些年,山西省標準化工作從工業、農業領域擴展到服務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領域,尤其重點領域的標準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十二五”期間,全省有7個市完成了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市建設任務,在農業、循環經濟、旅游服務、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完成了158個國家級、1329個省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
縱向比進步大,橫向比差距大。與其他地區相比,與經濟發展需求相比,山西省標準化工作存在諸多不足。近日,山西省政府出臺了《山西省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標準化體系建設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對于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增強社會治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規劃》將在5項重點領域強化標準體系建設,即加強三次產業標準化,支撐創新發展;拓展標準化體系的廣度和深度,服務協調發展;加強生態文明標準化,推進綠色發展;加強國際、區域標準化,帶動開放發展;加強社會治理標準化,促進共享發展。
“重點領域”還劃分了工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拓展領域、生態領域、對外領域、社會領域、權力運行監督和公共安全等8個標準化重點專欄,并細分了34項重點領域,輻射面較廣。比如在工業標準化專欄中,下設了能源產業、載能產業、裝備制造業、新興階梯產業、科技創新5個重點領域。此外,《規劃》制定實施了農產品安全、消費品安全、節能減排、旅游文化、公共服務、裝備制造、新型城鎮化、現代物流、創新驅動等9個重大標準化工程。
《規劃》將重點完成多個領域的地方標準體系建設,要求基本形成市場規范有標可循、公共利益有標可保、創新驅動有標引領、轉型升級有標支撐的新局面。積極推動“標準化+”行動計劃,重點做好相關領域省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建,推進科技研發、標準研制和產業發展一體化,建立符合山西省情的標準化激勵機制等工作。
《規劃》是“十三五”山西省標準化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在實施過程中涉及領域多,范圍廣,難度大,任務重。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標準化統籌推進機制。
從近年來的實際工作來看,個別部門和單位對標準化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高,特別是表現在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重視程度和參與方面。提出的標準項目也不完全符合和滿足本領域發展需求,個別單位甚至片面認為標準化工作主要是質監部門的事,影響了標準的實施和落地。
為此,《規劃》明確了“任務”,進一步健全統一管理、分工負責、協同推進的管理體制,充分調動各個部門參與標準化的積極性,主動承擔本地、本行業、本部門標準化體系建設的組織協調、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組建以及標準的實施、監督等工作,真正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機制和氛圍。
在保障方面,除加強標準化地方法制建設、健全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外,還加強對標準化重大政策和重點工作的普及性宣傳,深入開展標準化知識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等活動,及時發布與人民生活和社會管理等密切相關的標準信息,營造人人關注標準、重視標準、使用標準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