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東王少春
?
陳丕顯在寶應的日子里
□張愛東王少春

抗戰時期的陳丕顯
今年3月20日,是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丕顯同志誕辰100周年。
70多年前,年僅25歲的陳丕顯就擔仼了全囯17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蘇中區黨委副書記。1944年3月初,蘇中大本營全部遷入寶應東部的百里湖蕩,并在那里組織指揮了全蘇中的對日戰略反攻直至取得最后勝利。1944年底至1945年初,粟裕、葉飛先后南下蘇浙,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陳丕顯擔任了蘇中區黨委書記,未屆而立之年的他擔當如此重任卻舉重若輕,游刃有余。在寶應縣西安豐鎮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楓園里,有一盞陳丕顯當年使用過的磁油燈。每當這里的年長者看見這盞燈,就會回想起它曾經伴隨著老一輩革命家陳丕顯度過的崢嶸歲月。
1942年2月1日,在延安黨校開學典禮上,毛澤東作了題為《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號召全黨同志都應當“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正確路線指引下,求得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統一,以保證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場整風運動,有著偉大而深遠的意義,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1944年3月,車橋戰役勝利之后,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戰略區基本連成一片,從而打開了淮寶地區的新局面。同年3月16日,蘇中區黨委、蘇中行政公署、1師師部、蘇中軍區等機關以及各大工廠先后從東臺三倉河地區遷至寶應縣的安豐固津一帶辦公,大大改善了過去經常處于流動狀態的環境,為干部整風、部隊整訓、開展大生產運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蘇中區黨委遷至固津后,蘇中黨校也相繼遷至安豐區林溪村。區黨委副書記陳丕顯住固津村3組樂恩達家。1944年4月,蘇中區黨委領導下的蘇中黨校在林溪村開學,主要抽調縣、團級干部,學習整風文件。粟裕、陳丕顯曾多次到黨校作輔導,與大家交流整風學習的心得體會。那時候,條件艱苦,紙張稀少,連唯一的一本《共產黨宣言》都是用發黃的土紙印的,大家爭相傳閱,字跡模糊了還在爭著閱讀。區黨委為了使黨員干部及時了解全國的形勢和黨中央的聲音,還自己編印了小冊子,其中收錄了延安《解放日報》的重要社論,有時因為電訊常常中斷,往往字里行間會出現“此處缺100字”、“此處缺50字”等字樣,讓人讀起來很費力。但就是這樣的書,同志們得到以后,都如同得了寶貝一樣。封面破了,大家用紙頭包了又包;書頁掉了,用線縫起來;缺漏的部分,就設法補抄上。當時整個黨校的學習空氣,既緊張又活潑,既嚴肅又民主,大家都有這樣的愿望——“不怕臟,不怕丑”“脫褲子,割尾巴”。每當晚飯后,田埂上、草堆旁、小河邊、宿舍里到處都是三五成群的人,討論整風的學習體會,遇到有爭議的問題,大家爭得面紅耳赤。所有參加學習的同志都自覺按照毛澤東的要求,將自己的缺點解剖開來,加以分析、批判,相互之間既和風細雨,又毫不留情。
蘇中區黨委領導的整風運動,從開始到結束歷時3年,運動的發展是健康的,這和以粟裕為主任,陳丕顯、管文蔚、鐘期光等同志組成的整風學習委員會的正確領導和具體部署是分不開的。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辦法,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那時候陳丕顯每天晚上都要在這盞油燈下熬上幾個小時,有時通宵達旦。房東樂恩達見陳書記為工作如此辛苦,總是勸他多休息,但是陳丕顯累了就在院子里走上幾圈,運動幾下,然后洗把臉,又重新坐到房間的油燈下。
整風期間,陳丕顯還經常和粟裕一道到各地委整風隊、抗大九分隊等單位去作輔導,檢查進度,使蘇中整風始終按照區黨委的部署向前推進,并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1944年夏秋之間,中央指示各根據地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加緊整訓部隊,把軍事訓練和政治工作大幅度地提高,為將來發展準備條件。軍事整訓應當以技術為主、戰術為輔,采用群眾運動,學用一致,培養典型,帶動全局的方法進行,并注意總結帶兵、用兵、養兵的經驗。為落實黨中央的指示,陳丕顯和粟裕幾乎每晚都在一起商談,常常徹夜不眠。他們在領會毛澤東對華中部隊的整訓工作所作的指示精神:部隊應以練兵為主,采取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方法,把射擊、投彈、刺殺和土工作業四大技術練好,同時注意提高干部的管理教育能力和指揮藝術。天亮時,房屋里的油煙往往熏黑了他們的臉。陳丕顯還經常深入部隊,檢查部隊的整訓情況,并不失時機地向敵人發起夏季軍事攻勢。從各地軍民主動向日偽發動的夏季軍事攻勢來看,蘇中敵后的抗戰形勢起了很大變化,我軍已由被動防御轉化為主動出擊,由局部反攻轉向全面反攻。粟裕也經常約陳丕顯到主力團去視察軍訓,視察時他們都不驚動團里的負責干部,直接下到連隊訓練場地,用抽查的方法,了解更多的基層訓練的實際情況。在訓練場,他們幫助戰士糾正拼刺動作,教育戰士訓練場也是戰場,只有將民族仇恨凝聚在刺刀尖上,刺出去的槍才會更加勇猛有力。這使連隊干部戰士深受鼓舞。
1945年4月9日,因為粟裕、葉飛南下蘇浙,華中局批準陳丕顯等11人為蘇中區黨委委員,陳丕顯任書記。葉飛走后,蘇中只留下52團和特務團約3000人的主力部隊。陳丕顯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坐在這盞油燈下,陳丕顯就會想起粟裕南下分別時對他講的一番話:“……有什么大事就跟過去一樣,多和大家商量商量,相信擔子再重也不會壓垮你的,年輕人嘛!”此后,陳丕顯帶領蘇中區黨委一班人,堅持蘇中根據地原地斗爭,著力抓好蘇中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一手抓充實與輪訓主力部隊,擴大與整訓民兵自衛隊,繼續進行大規模生產運動,培養訓練大批干部,開展英雄模范運動,開展淪陷區工作;一手抓工作作風改善,從而使根據地內的民主生活,民主建設做得更好。到1945年上半年,全蘇中有兵力近3萬人,為日后開展大規模戰略反攻,實現游擊戰向正規戰的戰略轉變,作了有效的準備。
細小如豆的燈光雖然很微弱,然而它卻見證了陳丕顯在蘇中根據地寶應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的日日夜夜。難怪固津的老房東一直珍藏著這盞不平凡的小油燈。(編輯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