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鏑王宏森(.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新疆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
我國三大產業結構調整與我國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
吳鏑1王宏森2
(1.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2.新疆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摘要:一個國家的具體產業結構的優劣不僅標志著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而且對這個國家的社會發展方向有決定性作用,所以很有必要對產業結構進行研究。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通過三次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并且我國的三大產業呈現出第一產業占GDP的比例下降,第二產業占GDP的比例略微下降,第三產業占GDP比例上升的特點。但我國的產業結構仍然面臨重要的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不高和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不夠。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產業結構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調整產業結構的相關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而經濟發展不同于經濟增長,是因為其不僅代表著國民經濟在規模上的擴大,更是社會發展水平、經濟水平和生活素質不斷提高的重要標志。
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國把所有產業劃分為三類分別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其中第一產業主要包括農林牧副漁,第二產業主要包括制造業、采掘業、建筑業等;第三產業包括服務業和其他非物質生產部門,這三大產業是緊密聯系的,三者之間是依賴和制約的關系。本文采用我國2000-2004年三大產業的生產總值以及分別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分析三大產業的增加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如圖表1)。

表1 我國2000-2004年三大產業增加值及其占我國生產總值的比例
分析我國2000-2004年三大產業產值與經濟發展的數據可以看出,對第一產業收入而言,影響其變化的因素主要是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業受災面積和農業機械動力這三個方面,對于我國的第一產業的增長率直到2003年以前都是不斷上升的,在2003年的時候第一產業的增長率略微的有所下降;我國第二產業在2001年有所下降的原因是我國當時正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也即我國要將輕型工業不斷轉變為重型工業的過程,在這個第二產業轉變和升級的過程中,我國需要將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轉變為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但是由于當時的資本供給并不是十分充足,使得第二產業在增加的過程中增加速率下降了1.01%;實際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三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的,第一產業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基礎,第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第三產業的發展又會反過來促進第一和第二產業的發展,同時第二、三產業的進步對第一產業有帶動作用。第三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
第一,制定清晰的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科學發展觀”里面的五個統籌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最重要的要求,我國應該不斷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逐漸形成將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先導、基礎產業以及制造業作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新型產業格局,不斷提高我國的整體的產業結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努力建立起市場在產業結構中發揮主導性作用與國家宏觀調控協調發展的新型產業結構機制。
第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發展高新技術: “高新技術產業是未來的支柱產業,是未來國際競爭的主要決定力量。”因此我們有必要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力度,將我國的高新技術水平提高到新的層次從;同時還要注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途徑發展,就是要不斷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增強技術區的輻射和帶動功能;最后,還要更進一步的建立健全金融融資機制,并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控制制度和股市市場,目的在于推進風險投資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的催化和推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鋼,廖建輝,向奕霓.中國產業升級的方向與路徑[J].中國工業經濟,2011
[2]張錦.制約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的因素分析[J].北方經濟,2006
[3]馬青.區域第二產業升級以及影響因素分析[J].區域經濟,2012
王宏森(1991 -)男,漢族,山東淄博人,經濟學研究生在讀,新疆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理論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作者簡介:吳鏑(1989-),女,漢族,山東省東營市人,經濟學研究生在讀,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專業:理論經濟學,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