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
編輯同志:
我是一名退休工人,今年66歲。5年前,我的獨生子因工死亡,有關部門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和《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每月給我發放700多元的撫恤金。2015年9月,在鄰居的幫助下,我找到一份臨時“打更”的活兒,每月工資800元,使原本緊張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然而,當我再去領撫恤金時,有關部門卻以我已經“就業”“有了收入”為由,停發了原來按月給我的700多元撫恤金。請問這種情況合法嗎?
讀者 張洪田
【答疑】
就讀者張洪田的疑問,本刊特邀黑龍江建文律師事務所張建文律師解答如下:
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按規定可以從工傷保險基金中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供養親屬包括:職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其標準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每人每月增加10%。按照申請供養撫恤金的相關規定,年滿60周歲的工亡職工的父親張洪田有資格享受撫恤金待遇。
信中所述有關部門以張洪田“就業”“有了收入”為由停發撫恤金的做法是錯誤的。《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第四條規定,有“就業”情形的,停止享受撫恤金待遇。而“就業”的界定主要為三個方面:一是就業條件,指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愿望;二是收入條件,指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三是時間條件,即每周工作時間的長度——《勞動法》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而66周歲的張洪田已超出《勞動法》規定的勞動年齡,且就業性質屬于臨時工作,時間長短不定,故不應屬于規定意義上的“就業”。建議張洪田到相關部門說明情況或通過所在城市的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 本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