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亮
(新疆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阿勒泰836500)
淺論新疆阿勒泰薩吾爾地區地質構造及演化概況
■陳金亮
(新疆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阿勒泰836500)
針對新疆阿勒泰薩吾爾地區,從該區的大地構造背景、區域地層、區域構造及區域地球動力演化史展開敘述。
新疆阿勒泰薩吾爾地區地質構造演化
薩吾爾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和塔城地區和豐縣,面積約2000平方千米,地處薩吾爾山中段,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282米,最低1077米。主要為中低山區,北東部為小面積山前沖積平原。區內河流主要為喀爾交河、布爾克斯岱河及烏特布拉克河。屬大陸性溫帶氣候,晝夜溫差大。新疆大地構造發展演化經歷了:古陸核及原始古陸的形成與解體;元古宙末期聯合古陸的形成;震旦-奧陶紀聯合古陸裂解、古亞洲洋形成;志留-泥盆紀古亞洲洋俯沖、消減;泥盆-早二疊世古特提斯洋打開,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準噶爾、塔里木板塊聚合,亞洲北大陸形成,產生陸內裂陷或形成有限的小洋盆;晚二疊一三疊紀北特提斯拉張成洋,由岡瓦納分離出來的岡底斯中間板塊于三疊紀末沿中特提斯洋拼貼于羌塘板塊之上,并沿北特提斯洋與亞洲北大陸聚合;侏羅紀班公錯一怒江板內洋盆打開,晚侏羅世閉合;白至-第三紀印度板塊向北俯沖,拼貼于歐亞大陸南緣。
西準噶爾出露的最老地層為奧陶-志留系,主要分布在西準噶爾北部的沙爾布爾提山、西準噶爾南部的唐巴勒-瑪依拉山和中、北天山3個地區。沙爾布爾提山的奧陶-志留系主要分布于塔城、額敏、和布克賽爾及其以東的福海等地區,由于這里志留系地層出露較全,研究程度相對較高。沙爾布爾提山未見下奧陶統,中、上奧陶統以紫紅色、雜色火山碎屑巖為主,夾多層層狀和透鏡狀碳酸鹽巖,含豐富的化石,有個別紫紅色安山吩巖層,出露總厚約1000m。這里的志留系三統齊全,時代依據充分,巖性以紫紅色、雜色火山質海相碎屑巖為主,夾碳酸鹽巖、硅質巖透鏡體,火山碎屑巖中常見濁積巖結構、構造,總體顯示海相磨拉石組合的特征,總厚度約2000m。總體上,奧陶系、志留系地層的變質、變形程度不高。
在唐巴勒-瑪依拉山一帶的奧陶系、志留系地層出露在艾比湖以北,克拉瑪依市西南一帶。中奧陶統稱科克沙依組,巖性以酸性、基性海相火山噴發巖為主,夾火山碎屑巖和硅質巖。本區暫缺上奧陶統。志留系分下志留統的恰爾雜也組和中、上志留統的瑪依拉山群。有化石依據的恰爾朵也組只出露在托里縣東南的布爾克斯臺,巖性以紫紅、灰、灰綠色凝灰質砂、砂礫巖為主,夾硅、泥質巖及碳酸鹽巖透鏡體或夾層。瑪依拉山群可進一步分為上、下2個亞群,但在巖性上并無明顯的差別。總體上以灰綠色、紫色凝灰砂巖、粉砂巖為主,中、基性熔巖在剖面中也占相當大的分量,紫紅、青灰色硅質巖夾層較常見,此外尚有相當數量的、具有生物架構的碳酸鹽巖透鏡體。瑪依拉山群中的生物化石為床板珊瑚、腕足類、苔鮮蟲和少量的筆石,提供了較確切的地層時代依據。總體上看,唐巴勒-瑪依拉山一帶的奧陶系、志留系地層與上述的沙爾布爾提山一帶的同時代地層差異明顯,這里不但常見中、基性火山巖組合,而且巖相和厚度都有極大的變化,顯然是活動構造體制下的產物。已有的火山巖巖石化學資料支持唐巴勒-瑪依拉山一帶的中、基性火山巖形成于島弧環境的認識。唐巴勒-瑪依拉山一帶普遍缺失早泥盆統,中泥盆統一般不整合蓋在奧陶-志留系之上。
研究區位于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北緣,地質構造較為復雜。依據區內摺皺變形特征、空間組合關系及生成順序等,褶皺構造主要為薩吾爾復式向斜和哈拉巴依復式背斜兩大褶皺。薩吾爾復式向斜發育于薩吾爾大斷裂以南,呈近東西向展布。該復式向斜核部由下石炭紀黑山頭組地層組成,由西向東依次出露黑山頭組第二段、第三段地層,向北被塔克勒肯斷裂、向南被沃肯薩拉斷裂破壞。該復式向斜翼部向外依次分布上泥盆統洪古勒楞組、朱魯木特組及中泥盆統薩吾爾山組,因斷裂破壞,其兩翼出露的地層不完全對稱,尤其北冀被斷裂強烈破壞,至使地層支離破碎,呈現復雜的斷塊構造面貌。該復式向斜內發育以核部為軸、向兩翼逆沖的背沖型逆沖斷裂組合,在各斷裂所夾持的斷塊內,普遍連續發育一系列向東緩傾伏的次級褶皺。在布爾克斯岱一帶,薩吾爾復式向斜北翼局部被下石炭統哈拉巴依組地層以角度不整合覆蓋,結合復式向斜卷入地層和區域地史演化分析,確定其形成于早石炭世早期。炭世中期,為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對接碰撞的產物。區內斷裂廣泛發育,依據變形特征、空間組合關系及相互切割順序等可歸納為近東西向逆沖斷裂系和走滑剪切斷裂系。
晚元古代末塔里木運動后形成了阿爾泰、天山、塔里木及昆侖等在內的新疆古克拉通,相對穩定的塊體有:阿爾泰地塊、準噶爾-吐魯番-哈密地塊、伊犁中天山地塊、塔里木地塊、羌塘-阿克賽欽地塊,它們之間被相對活動的元古代南天山洋、昆侖洋等分隔。顯生宙以來大陸邊緣開始裂離,阿爾泰、準噶爾、伊犁中天山等地塊先后從古大陸分離,并向北漂移,形成了西伯利亞古陸與塔里木古陸間廣闊的古亞洲洋及大洋中的大小不一的塊體。古生代以來的構造格局表現為: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準噶爾、塔里木、羌塘及岡底斯板塊,它們之間被恰爾斯克-瑪因鄂博、納倫-那拉提-紅柳河、康西瓦-東昆侖中央斷裂、喀山口等4條縫合構造帶焊接。西準噶爾奧陶紀初成為伊犁地塊的北側非巖漿型被動陸緣,有巨厚的陸源碎屑巖系堆積。中奧陶世首次出現洋殼,中北部至塔爾巴哈臺則有較多深海相“雙峰式”火山巖建造。南部晚奧陶世洋盆關閉,北部志留紀中期出現洋殼,仍為邊緣小擴張脊性質,最晚一次出現洋殼是在達爾布特地區,時代為中泥盆世,此洋盆一般認為具弧后盆地性質。西準噶爾這種小洋盆的逐次遷移,造成了各地的志留系、泥盆系呈復雜的巖相面貌,同時各地分布有大量的洋殼殘片-蛇綠巖。志留紀-泥盆紀在齋桑-額爾齊斯一帶向南、北雙向俯沖,形成了薩吾爾山一帶晚古生代溝-弧-盆體系,阿爾泰則轉化為活動陸緣和弧后拉張盆地,石炭紀早期北天山古大洋最終閉合,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碰撞縫合。早石炭世末全面固結,即進入后碰撞構造環境,有較多的異地型鉀長花崗巖侵入體產出,伴有大規模后碰撞階段形成的花崗巖侵入和區域變質作用,即于石炭世末至二疊世進入了后碰撞作用的伸展階段或擠壓向伸展的過渡階段,導致地殼減薄和上地慢上涌,形成了裂谷、堿性巖帶和“雙峰式”陸相火山巖帶。
[1]周濤發.新疆西準噶爾薩吾爾地區后碰撞巖漿活動研究 [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6.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