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承炳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四〇 隊廣東清遠511520)
廣東省陽山縣深坑鉛鋅多金屬礦區鐵帽特征及成因簡析
■容承炳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四〇 隊廣東清遠511520)
廣東省陽山縣深坑鉛鋅多金屬礦區位于連陽巖體北東部,礦區內鐵帽分布廣泛,特征明顯。鐵帽為含礦熱液沿著導礦構造上升,在容礦空間內沉積,后期經氧化淋濾、風化剝蝕作用推積形成褐鐵礦體。礦區內鐵帽主要為巖層裂隙展布、切穿圍巖形成細脈、斷層附近就地沉積、地表風化坡積等。鐵帽是尋找有色金屬礦及貴金屬礦的有效標志。
鐵帽導礦構造含礦熱液
礦區內構造復雜,有黃銅、方鉛、閃鋅等礦化出露于大理巖化帶及構造帶內,物化探異常具有較好的吻合性。礦區內鐵帽普遍岀 露于地表。本文對礦區鐵帽特征進行簡析,為進一步找礦提供參考。
1.1 礦區地層
礦區位于連陽巖體北東緣,出露地層為石炭系下統石蹬子組(C1ds)、石炭系下統測水組(C1dc)。
1.2 礦區構造
礦區內地質構造較發育,構造主要格架以褶皺南收北放、斷層南疏北密為特征。礦區內主要分布北東向弧形褶皺,位于礦區東部及西部。自東向西依次為:浪傘寨向斜,麻地沖背斜,觀音山向斜,深坑背斜。礦區內發育北東向、北北東向、北北西向、近東西向四組斷裂,位于礦區中部及東部,尤以東部發育為特征。具與礦區褶皺長期發展和多期次活動的發展過程,致使在斷裂與褶皺區域的地層變化復雜。
1.3 巖漿巖
礦區內巖漿巖不發育,礦區內出露的巖漿巖主要為燕山五期中細粒斑狀花崗巖、安山玢巖。斑狀花崗巖(γπ53(2)):出露于礦區中部,寬約30m,在礦區內長約2km,出露面積約0.07km2,呈“S”形巖脈狀,走向北西-北北西向。礦物主要成分:鉀長石、石英、斜長石,和少量礦物:黑云母、方解石等。安山玢巖(αμ):出露于礦區西南角及東南角,呈扁平的透鏡體狀巖脈,出露面積約0.007km2。灰綠色,斑狀結構,基質隱晶質交織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普通角閃石、石英、綠泥石、綠簾石、高嶺石、少量黑云母等。
鐵帽是遭受強烈氧化、風化或分解的含鐵錳巖石(礦石)。其易溶部分隨水帶走,殘留下來的物質堆積起來,形如一頂各色各樣的帽子,覆蓋在未風化巖石或礦石之上。鐵帽大多為紅色、褐紅色、褐黃色,有的也呈褐黑色。鐵帽可細分為鐵帽、錳帽、硅帽、火燒皮、褐鐵礦化帶。礦區鐵帽多為褐鐵礦化體。
經過對礦區鐵帽的研究,主要形態為三種:
(1)斷層構造鐵帽。F6斷層為北北東斷層,發育在灰巖中。在F6斷層的上盤見鐵帽。斷層為導礦構造,硫化物礦液沿斷層上升在圍巖溶蝕裂隙中沉積。鐵帽為深部硫化物礦沿著斷層構造上升至地表在有利的位置沉積,經淋濾作用形成。
(2)碳酸鹽中裂隙型鐵帽建造。剪切斷裂及次生斷裂交錯形成礦囊,并順著主要斷裂形成藤狀。見少量褐鐵礦細脈切層產出,這類礦脈規模極小零星分布,含量不均勻。在大理巖化帶中發現的鐵帽多為該類型鐵帽建造。
(3)鐵帽依山勢坡積。星點分布,風化形成,構造復雜,有容礦構造的可能。由于灰巖地區,植被及浮土覆蓋層厚,未進行工程揭露,在鐵帽附近未見導礦構造及容礦空間。鐵帽規模較小。
礦區北東部,構造發育部位,石蹬子組地層中,大小300× 500m2的大理巖化帶。大理巖呈白色等軸細晶結構,塊狀構造,透閃石化普遍相伴,近接觸帶,沿裂隙及層面常有石榴子石小脈及透輝石薄層條帶產出,偶見閃鋅礦化。將大理巖化帶及周圍發現的鐵帽作為礦區鐵帽的重點研究對象。
3.1 褐鐵礦體特征
褐鐵礦呈黑褐色,蜂窩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成分為褐鐵礦與粘土膠結、黃鐵礦、黃銅礦、石英粒屑、及孔雀石等礦物。褐鐵礦體形態各異,規模小。
大理巖化帶內褐鐵礦體為碳酸鹽中裂隙型鐵帽建造及含礦熱液切穿圍巖小裂隙穿脈充填。
在TC01中,發現褐鐵礦體的呈面狀,且礦體較薄,褐鐵礦體下部為大理巖,大理巖層面呈似球面狀,褐鐵礦沿著大理巖表面展布。大理巖與褐鐵礦接觸未見明顯蝕變。大理巖見透閃石化。褐鐵礦體為碳酸鹽中裂隙型鐵帽建造。
TC04、TC08探槽中見多處褐鐵礦體。褐鐵礦體下部為大理巖或為第四系浮土層。經過對幾個褐鐵礦體的揭露,下部為大理巖,褐鐵礦體規模小,在探槽兩壁延伸現象不明顯,槽壁多為褐鐵礦風化殘留角礫夾黑褐色粘土。褐鐵礦體形態規模各異,有囊狀、漏斗狀、塊狀、面狀等,產狀不清。褐鐵礦體為大理巖層間裂隙充填型或細脈充填。在探槽TC08-2中部北東方向陡坎邊上,清晰可見漏斗狀褐鐵礦體,中間夾有石英細脈。石英脈為南西傾,褐鐵礦沿大理巖裂隙順層充填。
在TC11中,大理巖的小裂隙內充填褐鐵礦夾石英脈。脈寬約5cm,走向近東西,規模小。
3.2 褐鐵礦體成因
大理巖化帶褐鐵礦體為碳酸鹽裂隙型鐵帽建造。
大理巖主要為透閃石化,微弱的黃鐵礦、黃銅礦、褐鐵礦化、孔雀石化等。大理巖離熱液來源遠,由于礦液運移較遠,與圍巖的熱交代作用不活躍。對圍巖的蝕變較弱。
大理巖與礦區的成礦關系不大。但礦區的褐鐵礦體分布廣,可見礦區存在含礦熱液來源,并存在含礦熱液的運移通道。礦區構造發育,巖層中有層間虛脫部位及小裂隙。含礦熱液上升,在圍巖裂隙順層展布,在有利空間沉積形成褐鐵礦體。導礦構造和容礦空間是找礦的重點方向。
連陽巖體位于礦區的南西向2km左右位置。預測礦區深部存在隱伏巖體,硫化物礦液來源于深部的隱伏巖體。
含礦熱液經斷裂構造上升,沿圍巖裂隙的遷移,在有利的位置形成褐鐵礦體,有巖層裂隙及切穿巖層的細脈等。含礦熱液為深部巖漿侵入的含硫化物礦液。礦區的主要的導礦及容礦構造還需進一步勘查。礦區深部可能存在隱伏巖體,有含礦熱液來源。該礦區找礦潛力巨大。
[1]廖廉清、林觀橋等.1969.《廣東陽山石寨銅鉛鋅礦點詳細地質普查報告書》
[2]翟裕生、姚書振等.2011.《礦床學》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