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榮
(廣西第六地質隊廣西貴港537100)
廣西陸川縣米場鎢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設想
■黃子榮
(廣西第六地質隊廣西貴港537100)
米場鎢鉬礦床位于博白-岑溪斷裂帶的西南段,礦床成因類型有矽卡巖型和破碎帶型二種。文章介紹了矽卡巖型鎢鉬礦床地質特征,并進行找礦潛力探討,提出找礦設想。
地質特征找礦設想鎢鉬礦陸川縣米場
廣西陸川縣米場鎢鉬礦床位于陸川縣城北面約10km米場鎮一帶,分為莫村、六蘇、大坡三個礦段。礦區經普-洋查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礦床規模達到中型。筆者僅介紹了矽卡巖型礦床的地質特征,對其找礦潛力進行了探討,提出了找礦設想。
礦區位于南華準地臺云開隆起與博白拗陷銜接地帶,博白~岑溪深斷裂的西南段。該斷裂的西南段還發現有油麻坡、三叉沖、安垌等矽卡巖型鎢鉬礦床。
區內經歷了加里東期、華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次的構造、巖漿活動,褶皺斷裂發育,構造線方向為北東~北北東向。區域上出露的地層有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白堊系和第三系;巖漿巖以燕山期的黑云母花崗巖、花崗閃長斑巖為主,其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
2.1 地層
礦區內出露寒武系、奧陶系。寒武系黃洞口組(?h)巖性主要為混合質變粒巖、混合巖、石英片巖、二云石英片巖、片麻巖。奧陶系黃隘組(O1h)第一段巖性為含長石石英片巖、二云石英片巖。該段分布有多層鎢鉬礦化矽卡巖;第二段為白云石英片巖、片麻巖,該段分布著多層鎢鉬礦化矽卡巖;第三段為黑云石英片巖、二云石英片巖夾石英片巖。奧陶系黃隘組第一、二段是礦區的主要含礦層位。
2.2 構造
區內地層為一單斜構造,地層傾向270°~320°,傾角60°~80°,偶有倒轉。
斷裂構造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次之。區域性的博白~岑溪斷裂呈北東向展布,傾向南東,傾角50°~80°,長3~6km,寬3~15m。裂帶局部有花崗斑巖、石英脈充填,旁側常發育牽引褶皺。
2.3 巖漿巖
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晚期侵入巖,出露有米場巖體和陸川巖體的一小部分。
米場巖體系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的黑云母花崗巖,巖體化學成分(%):SiO2 67.96、TiO20.37、Al2O3 15.02、Fe2O3 1.20、FeO 2.36、MnO 0.09、CaO 3.55、MgO 1.76、K2O 3.62、Na2O 3.06、P2O5 0.171、H2O+0.95、CO2 0.08。微量元素值(10-6):維氏世界酸性巖W1.5、Mo1.0、Cu20、Bi0.01;米場巖體W 32.3、11.5、Cu 36.1、Bi2.1,其中W、Mo分別為維氏值的21.5和11.5倍。
3.1 礦體特征
礦區共圈定54個礦體,除大坡礦段外,六蘇和莫村礦段礦體均賦存于含礦矽卡巖帶中。六蘇礦段礦體賦存于奧陶系黃隘組第一段透閃石綠簾石矽卡巖、石英透輝石石榴石矽卡巖層中。莫村礦段礦體賦存于奧陶系黃隘組第二段透輝石石榴石矽卡巖層中。
六蘇礦段主礦體4個,產于巖體外接觸帶的矽卡巖中。礦體地表呈似層狀、層狀,深部呈透鏡狀。呈北東走向,傾向南東或北西,傾角50~80°。長150~680m,埋深80~300m,平均厚3.60~19.55m,最厚36.09m。WO3平均品位×.××%。
3.2 礦石特征
礦石以原生鎢鉬礦石為主,劃分為:鎢鉬礦石、鎢礦石、鉬礦石等。
結構主要有:他形粒狀、纖維狀、顯微鱗片變晶結構等。構造主要有:塊狀構造、條帶、條紋狀構造等。
礦石的金屬礦物主要為白鎢礦、輝鉬礦、黃銅礦、黃鐵礦等。脈石礦物有石榴石、石英、透閃石、綠簾石、透輝石等。
礦石的主要化學成分(%):SiO2 50.515、Al2O3 8.105、Fe2O3 9.525、CaO 22.405、WO3 0.1~0.6、Mo 0.01~0.04,有用組分為鎢,伴生為鉬。
礦石中鎢主要以白鎢礦,少量以黑鎢礦的形式存在。
3.3 礦體圍巖蝕變類型
礦體主要產于奧陶系黃隘組的礦化矽卡巖中。圍巖主要為石英片巖,云母石英片巖、石英巖、鉀長片麻巖等。圍巖蝕變主要為矽卡巖化、角巖化等,局部大理巖化。
(1)巖漿巖:礦區內燕山期巖漿活動強烈,米場巖體、陸川巖體W、Mo、Cu、Bi等元素含量為廣西區域值的1.5~14倍,可為礦區提供豐富的成礦物質來源。
(2)矽卡巖:巖體周邊分布有含碳酸鹽巖的奧陶系黃溢組,巖體外接觸帶分布的矽卡巖帶寬度100~400m,礦區礦體地表往下深度達300m,六蘇礦段離巖體外接觸帶800m的矽卡巖中還有鎢礦體分布。
(3)礦區斷裂構造發育,以北東走向斷層為主,產于大坡礦段的鎢鉬礦體長200~550m,均賦存于含礦破碎帶中。該類型礦體除地表用少量槽探工程控制外,深部尚未有工程驗證。
(4)矽卡巖型礦體嚴格受巖漿巖和奧陶系黃隘組控制,從莫村礦段外北東部~六蘇礦段~三叉沖外西南部的廣大地區,沿燕山期巖體的邊緣地帶分布著廣泛的與成礦關系密切的奧陶系賦礦地層,礦區外圍多數巖體外接觸帶尚無工程揭露,因此認為,其外接觸帶仍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米場礦區礦床成因類型有接觸交代矽卡巖型和破碎帶型二種。區域上分布的鎢鉬礦體以前者為主。因此,筆者提出如下找礦設想:
(1)選擇礦區外圍分布的燕山期巖體外接觸帶作為找礦靶區,注意(油麻坡、三叉沖式的)小巖體外接觸帶。
(2)在靶區內采用地質填圖手段結合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方法,圈定成礦的有利地段,再用槽探等工程揭露、驗證。
(3)對礦區大坡礦段的②—2、②—3號破碎帶型礦體,分別用1~2個鉆孔進行深部驗證,以實現找礦的重大突破。
致謝:本文在編寫過程得到廣西第六地質隊陸富饒高級工程師的精心指導,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1]廣西區域成礦研究報告.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4.
[2]廣西博白斷裂帶巖漿活動及成礦作用.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陳懋弘,馮定素.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122-1
黃子榮()男,工程師,2015年畢業于桂林理工大學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產普查專業,研究方向為地質勘探與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