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基松吳守守郭亮
(1中南礦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200336;2中閶資源投資有限公司北京100012)
贊比亞中央省Mkushi銅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
■黃基松1吳守守1郭亮2
(1中南礦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200336;2中閶資源投資有限公司北京100012)
根據Snowden礦業咨詢公司編寫的Mkushi銅礦技術報告以及本公司在區內所進行的勘查工作,闡述Mkushi銅礦的地質特征以及礦化情況,為區內各礦點的找礦方向提供依據。
贊比亞Mkushi銅礦地質特征找礦前景
贊比亞Mkushi銅礦位于贊比亞中央省,南緯13度57分,東經29度08分處,位于首都Lusaka北北東約186公里,Ndola南南東123公里,Mkushi鎮西南45公里處。
Mkushi銅礦區從北到南共包含七個礦點,分別為Coloquo區、Botita區、Munshiwenba區、H區、Munda區、Mtuga區以及Fitalu區。2008年Snowden礦業咨詢公司編寫了Mkushi銅礦技術報告,對Munshiwenba區及H區內礦產資源做了初步評估:Munshiwenba區及H區蘊含銅礦石量1240萬噸,平均品位1.26%,金屬量15.62萬噸。其余五個礦點由于工作程度較低,未開展評估,但根據初期施工的探槽以及少量鉆孔來看,礦化情況較好,遠景儲量潛力較大,整個Mkushi銅礦項目礦產規模有望達到大型。
Mkushi銅礦區位于Irumide造山帶上,該造山帶綿延900千米,從贊比亞中部到贊比亞-坦桑尼亞邊境和馬拉維北部。Irumide造山帶是巖漿活動作用于中元古代構造地帶所形成的地殼帶,是Kibaran造山旋回的一部分。
Irumide造山帶中所有單元均受強烈的擠壓構造影響,導致其北西向侵入班韋烏盧基底并造成大量的地殼缺失。西北邊緣構造格局內的東南邊緣小型構造形成了當地的逆沖斷層。
Irumide造山帶由古-中元古代片麻巖和花崗巖復合體形成的Irumide基底和地表為石英及泥質巖序列的Muva超群所組成。該序列被早Irumide造山帶(年代在14億年前)和中、后Irumide造山帶(年代在11-9.5億年前)的變形及未變形的花崗巖侵入。Irumide基底包括西南部的Mkushi片麻巖和Luwalizi花崗巖及東北部的Mulungwizi片巖。
Mkushi銅礦區位于Irumide造山帶南端,出露巖性為中元古代Irumide造山帶中的片麻巖和花崗巖,內部被斑狀花崗巖覆蓋,斑狀花崗巖周圍出露有Mkushi片麻巖。本區主巖為片麻巖,包括:斑狀變晶片麻巖、條帶狀片麻巖以及花崗巖化片麻巖。斑狀片麻巖縱貫全區,走向東-北東向,其周圍為條帶狀片麻巖。礦區的北端是花崗巖化片麻巖。礦區南部小型花崗巖體(Mtuga花崗巖)侵入斑狀片麻巖。
本區片麻巖中有小型花崗巖體和與其相關的后變質細晶巖和結晶花崗巖巖墻的侵入。花崗巖巖墻沿著北偏東北走向的剪切帶侵入,大致與片麻巖葉理結構平行。后變質細晶巖脈沿著東-東北向的剪切帶侵入斑狀片麻巖,侵入巖脈的走向與片麻葉理平行。
根據對Munshiwemba區地面采坑地質編錄顯示傾入巖脈形成陡傾的左行雁列式排列,巖脈從整體剖面圖看形成了明顯的倒漏斗狀,深部逐漸變細。漏斗的不對稱形狀可能是一個不連貫的斷陷。侵入巖脈與主巖的接觸關系均為漸變接觸。構造交匯處,伴有輕微位移的粘土斷層和千糜巖剪切帶橫切侵入巖脈。
Mkushi銅礦區內發現的銅礦化與附近贊比亞銅礦帶上正在開采銅礦的礦化特征明顯不同,贊比亞銅礦帶的銅礦類型是沉積型礦床,該類礦床特征是銅礦物賦存于新元古代加丹加超群中的硅質碎屑沉積序列中。而本區內銅礦化主要賦存于花崗巖中,從結構上,銅礦化控制在構造剪切帶內。其特征是浸染狀銅礦物(黃銅礦、斑銅礦)呈分散豆莢狀產出于構造剪切帶內并與侵入巖脈關系密切。
在礦區以往勘查工作中,七個遠景區中均發現了銅礦化。遠景區由2個銅礦化帶相連,其中第一個銅礦化帶沿剪切帶連接了Mtuga、Botita、Munshiwemba、H及Coloquo區;第二個銅礦化帶通過靠近南部的平行次級剪切帶連接Fitalu及Munda區。
礦區深部銅礦化帶以一系列浸染狀黃銅礦、斑銅礦透鏡體產出,透鏡體多呈左行雁列式排列,浸染狀銅礦化分布范圍構成了透鏡體的幾何形態。透鏡體走向長度80m-500m不等,寬1m--40m,延深介于80m-200m,傾向300°-320°,傾角約60°-85°。
綜上所述,Mkushi銅礦應為熱液型銅礦床。
Mkushi銅礦除了Munshiwenba區和H區勘探工作程度較高,獲得了可觀的資源儲量之外,其它五個遠景區只進行了初步槽探揭露和極少量的鉆探驗證,工作程度仍然很低,但礦化好且潛力大,有很大可能提升整個礦區的礦產資源儲量規模等級,蘊含的經濟價值極大。理由如下:
(1)從區域地質和礦區地質特征來看,該區域內的銅礦化嚴格控制在構造剪切帶內,而這五個遠景區正好位于礦區內的兩個剪切帶上,剪切帶的存在為巖漿活動提供了必要的通道,創造了有利的成礦條件。
(2)從Munshiwenba區和H區的勘探工作中得知:銅礦化與花崗巖巖脈和巖墻以及與其相關的后變質細晶巖巖脈的侵入密切相關。而通過地質填圖我們得知Mtuga區和Munda區地表大量出露Mtuga花崗巖和Mkushi片麻巖,可以推斷有花崗巖體侵入到Mkushi片麻巖中,侵入巖體作為銅礦物移動和運輸的載體,對礦床的形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它三個遠景區情況類似。
(3)在已經施工的探槽和鉆孔以及地表露頭中,均發現有銅礦化現象。例如:Mtuga區施工的TC1-2見銅礦化厚度為3.52米,平均品位為1.23%;Coloque區施工的鉆孔MC005見銅礦化位置為62.74-80.50米,視厚度為17.76米,平均品位為2.54%。
(4)這五個遠景區內小規模的民采坑數量很多,不少當地居民都曾從事于直接賣銅礦石,這也側面反映了遠景區內銅礦產的存在以及礦產規模和品級。
[1]Snowden Mining Industry Consultants Company [U.K.] Mkushi Mine Munshiwenba Area Resource Report,2008.
[2]張道俊,冷瑩瑩.贊比亞礦床類型及地質特征 [J].地質與勘探,2013,49(3):570-576.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