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才堅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北大隊江西九江332000)
江西昆山鉬鎢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模式初探
■周才堅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北大隊江西九江332000)
為了更好的探討江西昆山鉬鎢礦床,本文就昆山礦區銅鉬鎢礦的地質特征及成礦模式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今后的工作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關鍵詞]江西昆山鉬鎢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
昆山鉬鎢礦,一直以來是贛北大湖塘鎢礦田西南部的一個小型石英大脈型鎢礦床。近年來,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北大隊在開展昆山礦區鎢礦資源儲量核實和礦區外圍勘查工作發現,昆山礦區鉬平均礦化品位已達到了同類型鉬礦化的工業要求,為一中型規模的石英脈帶型鉬鎢礦床。
1.1 區域構造
本礦區的斷裂構造主要有近東西(北東東)、北東—北北東向,次為北西和南北向四組。近東西向斷裂主要分布在羅絲塘—新安里一帶,表現為強烈的硅化帶和擠壓破碎帶,帶內鎢含量高達1200× 10-6,該斷裂控制著區內礦體、礦化帶的分布范圍,亦控制了燕山期巖漿巖的展布,是區內的主要控巖控礦構造;北東—北北東向斷裂在區內最發育,縱貫全區,以壓扭性為主,與東西向斷裂復合控制巖體、巖脈或礦脈的展布,但后期又切割或錯斷巖脈和礦脈,具多次活動跡象;北西向斷裂主要分布在觀音堂,茅公洞—石門寺一帶,具張扭性特征,對區內控巖控礦也起到了主導作用;南北向斷裂在區內分布不廣,規模較小,一般呈張扭性,為成礦后期斷裂。
1.2 區域礦產分布特征
礦區隸屬九嶺W、Mo、Sn多金屬成礦帶。礦區周邊已發現15個大—小型鎢(錫、鉬)礦床(點),其成群呈北北東向展布,并從北往南間隔2.5—3.5km沿近東西展布。礦床類型具“多位一體”特征,其中以細脈浸染型、石英脈帶型、石英大脈型為主,其次有云英巖型、爆破角礫巖筒型,蝕變花崗巖型。是一個北北東向以鎢為主,伴生有錫、鉬、銅、鈹、鈮、鉭等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成礦帶[1]。
2.1 四個區段的劃分及礦化特征
2.1.1 北區
位于礦區北部私山里一帶,1/10000地質草測基本完成,總體工作程度較低,q13石英脈帶即坐落其中,從民采窿中可知以黑鎢礦化和白鎢礦化為主。
此外,北區西南角發現了1條含白鎢硅化帶,呈近東西走向,據現有資料判斷傾向南,傾角40—50°,長大于2km,厚度10—20m,傾向延深大于100m,撿塊樣WO3品位0.1—0.25%。
2.1.2 中區
位于礦區中部九龍河—馬屁股一帶,q7—q12六個石英脈帶從南到北依次平行排列其中,地質草測基本完成,q7、q8兩個石英脈帶基本達到了普查的程度,以銅礦化為主,上部見黑鎢礦化。
2.1.3 南區
位于礦區南部,基本達到了普查程度,少數地段達到詳查程度。q1-q6石英脈帶坐落其中。以鉬礦化、黑鎢礦化為主,次為白鎢礦化,可見黃銅礦化。920中段往上黑鎢礦化、白鎢礦化逐漸增強。
2.1.4 東區
位于礦區東南,工作程度低,僅穿插了稀疏的地質路線,通過地表踏勘及剝土揭露,大致圈定了q14石英脈帶,連續刻槽取樣發現了厚8m,WO3平均品位達0.55%的鎢礦體,礦體走向延長及傾向延深不詳。
2.2 含礦石英脈帶特征
含礦石英脈帶大多呈透鏡狀(或大透鏡狀、不規則透鏡狀)、似層狀,少數呈板狀或渾圓狀。長軸方向總體為北東東向,局部為近東西向或北西西向,長一般為500—600m,最長可達1300m,最短小于200m;短軸寬一般40—100m,最寬可達700m以上,最窄小于20m。石英脈帶總體傾向南南東,傾角70—80°,傾向延深300—500m,最大延深大于700m。
2.3 礦體形態、規模、產狀
礦體呈大透鏡狀、透鏡狀、似層狀、薄板狀、脈狀分布在石英脈帶中,常見分枝復合。走向長一般200—400m,最長可達700m以上;傾向延深200—500m,最大延深可達600m;鉬礦體厚度一般20—100m,最大可達240m;銅礦體厚度一般3—10m,最大可達15m;鎢礦體厚度一般3—34m,最大可達57m。礦體產狀與石英脈帶產狀一致。
礦區成礦作用與燕山期異地侵入的黑云母花崗巖和斑狀黑云母花崗巖有關。燕山期地殼再生重熔巖漿上侵過程中攫取了圍巖(前震旦系變質巖和花崗閃長巖)中的銅、鉬、鎢等成礦物質,使巖漿中銅、鉬、鎢豐度增高,并進行結晶分異,聚集形成含銅、鉬、鎢的成礦流體,在一定地質條件下,成礦流體充填在巖體外接觸帶上部早期形成的節理裂隙中富集成礦[2]。
類比相鄰礦區石英脈包裹體均一法測溫結果,本區礦床成礦流體溫度范圍為190—330℃,各類不同含礦石英脈包裹體溫度相差不大,但以210—220℃時形成的石英細脈含礦最好,250—280℃時形成的緩傾斜石英大脈含礦最差。
根據相鄰礦區石英脈氣液包裹體的研究結果,結合本礦床地質特征,初步確定本區礦床為巖漿期后高—中溫熱液充填交代型銅鉬鎢多金屬礦床。
礦區燕山期花崗巖體隱伏于雙橋山群安樂林組、修水組地層之下,呈凸起巖峰,為區段內鉬鎢礦床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成礦物質來源。
區內賦礦地層雙橋山群安樂林組、修水組,巖性為一套厚度巨大,由泥砂質及火山碎屑物為主組成的類復理石建造的淺變質巖系。經區域變質,泥質巖類變成板巖,塑性變差、相對變脆,發育板理等;砂質巖類化學組成屬惰性,經變質脆性加大,由于巖體侵位時的頂托作用力,形成發育的裂隙網絡,為重要的含礦熱液垂向運移通道,有利于礦液滲入、充填,形成網脈狀石英脈帶型鉬鎢礦床。
礦區有“隱伏巖體頂上帶[3]”的特征,其成礦模式為:礦區深部有巖體,其上為本礦床。礦區具有正接觸帶和巖體內成礦的遠景。
希望通過本文對江西昆山鉬鎢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模式的初探,對今后的江西昆山鉬鎢礦床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1]陳建平,唐菊興,陳勇,李葆華,尚北川.西南三江北段納日貢瑪銅鉬礦床地質特征與成礦模式 [J].現代地質,2008(01):9-17.
[2]嚴海麒,云輝,程興國,王麗華.河南欒川東魚庫鉬 (鎢)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礦產與地質,2011(05):385-391.
[3]金旭東,張德會,萬天豐.隱伏巖體頂上帶與深部成礦預測 [J].地質通報,2010(2-3):392-400.
江西省地質礦產局.1984.江西省區域地質志 [M].北京:地質出版社.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6-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