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利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二地質大隊河南鄭州450000)
河南省嵩縣油簍溝金礦礦床特征及找礦標志
■王瑞利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二地質大隊河南鄭州450000)
油婁溝礦區屬祁雨溝金礦田的一部分,總結該區礦床特征,分析了礦床成因,提出找礦標志,對下一步勘查工作有指導作用。
金礦地質特征找礦方向油婁溝嵩縣
油婁溝礦區位于華北地臺南緣,秦嶺東西向復雜構造帶的北亞帶與新華夏系太行山一級隆起帶的復合部位,熊耳山古隆起和嵩縣斷陷盆地的接壤處。區域地層劃屬華北地層區—豫西地層分區—華熊地層小區。區域地層以太古宇太華群和中元古界熊耳群為主,次為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區內構造以斷裂為主,主要構造線為北西—南東向,以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最為發育。主要為王莊-陶村復背斜,軸面走向北西-南東,向南東傾斜,長度10千米左右,寬3千米,沿軸部斷裂發育,有大量的花崗巖侵入和爆破角礫巖體成帶分布,軸部地層為太華巖群。太華巖群和熊耳群地層均呈單斜產出,傾向南東。區域內巖漿活動頻繁,主要為燕山期中酸性的花崗巖體,其次為晉寧期的中性巖脈侵入,加里東期、海西期只形成一些小的基性、超基性的巖株,巖漿活動為本區成礦提供了充足的熱源和運移動力。祁雨溝地區發現礦化近10種:金、銀、銅、鉛、鉬、鐵、鈾、汞、螢石等,已發現具工業價值的主要是金、鉬等。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太華巖群石板溝組(Arsh)、熊耳群許山組(Pt2xx)和第四系。
礦區內構造比較發育,主要為北東向斷裂、北西向斷裂。
北東向斷裂,北東向的斷裂主要有F103、F104、F105、F106、F108、F102、F119等,它們絕大多數傾向北西,普遍含金,延長數百米,寬0.3—2.50米,一般小于1.0米。北西向斷裂,形成最早,以總管廟—枯樁杈—佛金寺大斷裂,長達5km以上,寬20m以上。斷裂發育程度西強東弱。區域巖漿巖十分發育,分布廣泛,具有多期次,多相位特點。其中活動最強烈,與金礦化密切相關的主要有太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火山噴發和燕山期大規模的酸性巖漿侵入活動。
3.1 礦床規模及特征
油簍溝金礦床屬于破碎蝕變巖型金礦,礦體形態、產狀嚴格受含金破碎帶控制,礦體厚度較穩定。
區內含金破碎帶20多條,主要含金破碎帶整體上呈北北東或北西向分布,具有大致平行、等距排列的特征,斷面走向及傾向多呈舒緩波狀,在橫剖面上該組破碎帶呈向北西傾斜的疊瓦狀樣式,受其切割的巖片在剖面上呈醒目的書斜狀排列。傾角40°—86°,出露長度不等,多在數百米至千余米,礦化各異,其中規模較大、礦化較好的6條。
金礦體規模小,形態呈小脈狀、小透鏡狀,產狀與含金破碎帶基本一致,礦體厚度較穩定,一般較薄,水平厚度0.59-1.21m,平均0.91m。品位2.12—3.79×10-6,平均品位3.38×10-6。礦體規模小,單礦體長130—380m,延深40—110m。
3.2 礦石質量特征
3.2.1 礦物成分及其特征
根據巖礦鑒定,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次要礦物為黃銅礦、褐鐵礦,少量至微量方鉛礦。非金屬礦物以石英為主,另外還有鉀長石、綠泥石、綠簾石、斜長石、絹云母、黑云母等,副礦物為磷灰石。
3.2.2 礦石的結構、構造
根據肉眼觀察鏡下鑒定,礦石有三種結構,分別為: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碎裂結構、蝕變、充填交代結構。
本區礦石主要構造為致密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碎裂構造、角礫狀構造,次為細脈浸染狀構造、交錯微細脈狀構造。
3.2.3 礦石的化學成分及賦存狀態
礦石化學組分主要有MgO、CaO、SiO2、K2O、Na2O等,金屬有Au、Cu、Pb、Zn、Sb、Bi、Fe,微量組分有Te,根據對F104號含金破碎帶礦石做的礦相鑒定,礦石中的金主要以自然金狀態存在。自然金以包體金、晶隙金、裂隙金三種形式賦存于黃鐵礦及少量石英中,而以包體金形式為主,約占65%,晶隙金占19%,裂隙金約占16%。自然金絕大多數與黃鐵礦連生,少數與黃銅礦、硫鹽礦物和碲化物連生。
3.3 礦石類型
據礦石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特點可將礦石分為三種工業類型:
(1)石英—黃鐵礦型礦石:礦石成分主要為石英、黃鐵礦,金品位一般較低;
(2)石英—多金屬硫化物型礦石:礦石成分主要為石英及金屬硫化物,為主要礦石類型;
(3)石英—褐鐵礦型礦石:礦石成分為石英、褐鐵礦,為次要礦石類型,金品位一般較高。
4.1 礦床成因
油簍溝金礦區位于祁雨溝金礦田之中。祁雨溝金礦田是河南省太古宇綠巖帶最重要的成礦密集區之一。區內構造成蝕變巖型和爆破角礫巖型金礦床,在成因上具有同一性。這些礦床是中生代晚期地殼處于拉伸背景下,伴隨拆離斷層—變質核雜巖構造及酸性巖漿活動的演化而發生的成礦溶體循環沉淀而形成的。
油簍溝金礦床的主要特征是:
(1)在成因上、空間分布上,與侵入巖體有明顯的聯系,礦體主要賦存北東向構造帶中,金成礦對圍巖沒有選擇性。
(2)圍巖蝕變種類較多,常見的有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
(3)礦體形態較復雜,呈脈狀、透鏡狀,產狀與含金破碎帶基本一致,局部見有分支復合現象。礦體規模小,有用組份Au分布不均勻。
由上述礦床特征判斷,本區礦床成因屬中低溫熱液金礦床,礦床的工業類型應屬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床。
4.2 找礦標志
本區的找礦標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地層標志:在太華巖群分布區找金礦床。
(2)構造標志:變質核雜巖中的爆破角礫巖、構造破碎帶,尤其是NW、NNE向的破碎帶。
(3)巖漿巖標志:主要表現為熱力的影響。
①在大花崗巖基周圍1—7千米范圍內以找金為主。
②在隱伏巖體頂部找金礦床。
(4)圍巖蝕變標志:如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是最有利的成礦蝕變標志。
本區位于祁雨溝金礦田之中,區域內已發現了許多大中型金礦床。區內古老變質巖系發育,變質程度較深,構造、巖漿巖活動頻繁,斷裂構造發育,是主要的控礦構造。從礦體特征來看,本區具有進一步找礦的潛力。
[1]許令兵.河南河南嵩縣祁雨溝金礦床成礦作用及找礦預測研究:中國地質大學,2010.
[2]羅明強.王世軍.河南省祁雨溝北西部金礦成礦地質特征:礦產與地質,2004.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6-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