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騰云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地質隊廣西南寧530031)
扶綏百域地區控礦構造及成礦作用分析
■譚騰云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地質隊廣西南寧530031)
鉛鋅礦是工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目前工業消費的鉛鋅占鉛鋅礦石總需求量的85-90%。廣西為我國鉛鋅礦的主要產地之一,資源量居全國第一,大新地區鉛鋅層位含礦層雖不廣泛,但在該區域東側有一大型銀礦正在開采,所以找礦前景較好。
地質特征找礦設想鎢鉬礦陸川縣米場
廣西扶綏百域位于西大明山復式背斜南翼東段,南起扶綏縣中東鎮百域屯長嶺(392.1m高地),北東到扶綏縣中東鎮新安水庫,西至422.5m高地,東至六王水庫。行政區劃屬扶綏縣中東鎮。
區域構造以東西向褶皺和斷裂最為強烈,并受北東向構造的強烈干擾和北西向斷裂的切割。
(1)褶皺。區域主要的褶皺有小明山復式背斜,平何復式背斜等,簡述如下:
A、小明山復式背斜:
該背斜構成加里東構造層主體,北起家樂屯——鳳凰山,南至淥嶺、那洋——三哈秀,西起中姜,東止淥井以東,于中姜附近傾伏,淥井一帶揚起呈S型展布,長31km,寬0.5~1km。沿褶皺軸,巖層普遍變型,形成層間不協調褶皺,北西翼陡,南東翼緩,其脊線平行于褶皺樞紐,巖石硅化強烈,節理、劈理發育,其間為鐵質、硅質、錳質充填。該背斜兩翼巖層總體走向近東西向,由于受后期作用的影響,造成局部地層不連續出露。
B、平何復式背斜
位于西大明山地區北西,呈北東向展布,北起龍門,南東止于平何,南西從德立煤礦往北東至家樂,長19km,寬2~3km。該復式背斜核部巖層傾角65°~85°,巖石普遍硅化,節理裂隙、劈理發育。背斜翼部出露地層北西窄,南北寬。局部可見南緩北陡的小型不對稱褶皺,具正扇形的軸面劈理以及南緩北陡的層間褶皺。
C、琴厚向斜
向斜位于西大明山地區南東,呈北東向展布,見于卡達~琴厚一帶,長10km,寬0.5~1km。向斜由寒武系黃洞口組第二段、第三段組成。
向斜核部巖層傾角45°~60°,巖石硅化,節理、裂隙發育并為石英鐘英脈充填。褶皺軸向于西端呈近東西向展布,往東受后期構造的改造成呈北東向展布,該向斜翼部巖層產狀平緩,具北西陡南東緩特征。
(2)斷裂。西大明山地區遭受多次構造作用,褶皺的產生伴隨斷裂的活動,形成不同性質、方向及規模的區域性斷裂。斷裂大部分具多期多次活動特征,尤其是近東西向斷裂及北東向斷裂表現最為突出,其破碎帶較發育,成為本區最主要的控礦容礦構造。按走向本區斷裂可分為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3組,北西向、北東向斷裂遍布全區,斷裂分布較密集。東西向斷裂主要分布于西大明山復背斜的中部,分布范圍小,出現的數量少。
勘查區處于西大明山復式背斜南翼東段,構造以斷裂為主,次級褶皺不甚發育。
(1)褶皺。勘查區的巖層總體上呈傾向南東的單斜巖層出現,巖層產狀較緩,一般傾角多為8°~35°之間。
(2)斷裂。普查區內的斷裂按走向主要有北東向、北西向兩組。北東向斷裂貫穿全區,斷裂規模大,是區內的主要斷裂;北西向斷裂分布于普查區的中東部,斷裂規模小。
北東向斷裂:規區內規模較大的有F1、F2、F3三條,長數公里至13km。規模最大、與礦化關系較密切的為F1(淥渭—那蒙斷裂)、F3。各斷裂特征描述如下。
F1(淥渭—那蒙斷裂):位于礦中部,為區域性控巖、控相、控礦區域性斷裂,貫穿全礦區,其特征之一是使礦區范圍內大部分的寒武系與泥盤系地層呈斷層接觸。斷裂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傾向南東,傾角65°左右,長約13km。斷裂西段被北西向斷裂切割并位移,中段沿寒武系與下泥盆統不整合面發育并使其呈斷層接觸,常表現為寬窄不一的破碎帶,破碎帶最大寬度可達20m,破碎帶主要由硅化構造角礫巖組成,角礫呈棱角—次棱角狀,角礫間多由硅質、鐵質及泥質充填膠結,膠結一般較緊密。破碎帶中常有硅化、黃(褐)鐵礦化、鉛鋅礦化等熱液蝕變,尤其是硅化蝕變較為普遍且強烈。在斷裂帶內或斷裂帶兩側常存在一系列硅化帶,其規模大小不一,主要由硅化細砂巖、硅化粉砂巖和熱液石英巖組成。硅化帶中見有大量呈網狀、樹枝狀或放射狀的石英細脈,這些由熱液蝕變形成的硅化帶中,硅化、黃鐵礦化蝕變強烈,帶內及旁側裂隙、節理發育,對成礦有利。
F2:位于礦區北西部,航片上解譯為一條北東向線性構造,實地為一系列北東向斷層陡坎,多表現為巖層破碎,產狀不清,局部產狀對頂,石英脈發育,褐鐵礦化明顯。
F3(頂譚嶺~雷寧):位于礦區南東部,長約1.5Km,傾向 ,破碎帶寬― ――,破碎帶中產有金礦化體。
北西向斷裂:北西向斷裂從其相互關系看,該組斷裂形成的時間晚于北東向,對后者有破壞作用。勘查區內北西向斷裂規模不是很大,延伸不長,但其是勘查區里的導礦、容礦斷裂,其局部地段及其旁側的一些次級斷層、裂隙則可形成鉛鋅礦體。
通過對礦區礦體及構造的研究發現。賦存于F1斷裂破碎帶傍側的北北西向小斷裂中的①號鉛鋅礦 (化)體含礦巖性為構造角礫巖,與石英脈發育程度關系較為密切,上寬下窄,且中深部只含鋅,未與鉛共生。
在F1斷裂破碎帶下發現,隱伏礦體,規模小。含礦巖性為構造角礫巖,只含鋅,閃鋅礦呈星點狀,窩團狀、細脈狀存在。
由以上研究可知礦區主要控礦因素有:
(1)層位巖性控制:礦體均賦存于中--下統小內沖組細砂巖夾炭質泥巖的斷裂構造帶中,脆性的砂巖、粉砂巖在受力時易發生斷裂,斷裂、節理裂隙比較發育,這些都為礦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斷裂構造控制:本區礦體分布于北東向的斷裂構造中,斷裂構造運動使巖層發生斷裂,產生裂隙,為礦液的遷移和富集成礦提供了通道和空間。
在已知礦體和構造的關系,預測在F2、F3斷裂中還存在有其他礦體,同時,F1的南側、北西側等,也是成礦的較利地區。
[1]廣西區域成礦研究報告.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4.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