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僥
(新疆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淺論新疆西天山地質構造特征及演化
■范僥
(新疆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針對新疆西天山這一重要成礦地質帶,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和地質資料,結合工作實踐,重點論述了西天山的構造單元劃分、構造變形的演化,以期為讀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新疆西天山地質構造
天山造山帶位于中亞造山帶西南緣,其古生代的構造演化是古亞洲洋演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認為天山造山帶經歷了古生代多地體之間的多期碰撞、增生構造事件,不僅是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帶也是全球顯生宙大陸地殼生長最為顯著的地區。新疆西天山地區包括:北天山構造帶的阿拉套山、別珍套山、科古琴山、依連哈比爾尕山、博羅科洛山,中天山構造帶的伊犁盆地、阿吾拉勒山、烏孫山、那拉提山及南天山構造帶的哈爾克山、額爾賓山、霍拉山、黑英山。全區被北側的依連哈比爾尕山北坡構造推覆斷裂帶和南側霍拉山-黑英山推覆斷裂帶所圍限,總體為三角形并呈向北和向南逆掩推覆的扇狀展布的復合造山帶。
西天山造山帶位于塔里木地臺和準噶爾地塊之間,又被內部的伊犁地塊分成南北兩支,總體上呈弧形帚狀向東收斂展布。持傳統槽臺理論的學者通常將西天山造山帶分為北天山海西優地槽褶皺帶、中天山中央隆起帶和南天山海西冒地槽褶皺帶3個大地構造單元。我們根據變形構造的研究成果,綜合區域地層、蛇綠巖、藍片巖等方面研究的新成果,用活動論的思想將西天山造山帶劃分為伊犁中天山北緣-北天山推覆走滑系統、伊犁中天山南緣-南天山推覆走滑系統和兩者之間的伊犁地塊。伊犁中天山北緣-北天山推覆走滑系統包括北天山推覆構造帶、伊犁中天山北緣逆沖帶和中天山北緣斷裂帶;伊犁中天山南緣-南天山推覆走滑系統包括中天山南緣逆沖帶、南天山北坡增生楔推覆席、南天山北坡早古生代被動陸緣推覆席、南天山南坡晚古生代洋殼-火山弧-復理石復合推覆席、中天山南緣斷裂帶和南天山南坡斷裂帶。
2.1 構造格局
本區西天山造山帶界于塔里木地臺、西伯利亞地臺、東歐地臺、卡拉庫姆地臺之間的北亞造山區南帶。約在距今700Ma之后,超大陸裂解,形成了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它由被洋區所隔的多陸塊組成,位于西伯利亞板塊與卡拉庫姆—塔里木板塊之間。在新疆西部鄰區分布有楚-伊犁、塔爾哈臺、巴爾喀什-唐巴勒、可可乃克等大大小小的洋區和裂陷槽。新疆西天山及鄰區的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內部包括了巴爾喀什-準噶爾微板塊和穆云庫姆-克齊爾庫-伊犁微板塊,接帶將該帶西段稱為納曼賈拉依爾加里東造山帶。楚-伊犁及肯達塔造山帶,該帶發育有早古生代蛇綠巖。該帶向東可追蹤到本研究區的博羅科洛山前斷裂經哈希勒根達坂與東側天格爾斷裂的干溝早古生代蛇綠巖帶相連。穆云庫姆-克齊爾庫-伊犁微板塊南緣與卡拉庫姆-塔里木板塊的塔里木微板塊以長阿吾子-烏瓦門南天山縫合帶連接,該縫合帶是一條自元古宙到古生代曾多次對接的縫合帶,其南側為塔里木微板塊,北側為烏孫-阿吾拉勒微板塊。
2.2 構造單元劃分
本研究區在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具有截然不同的構造格局,在本區構造單元劃分時不但發現早古生代格局被晚古生代格局所疊覆,而且在演化的不同時期構造屬性又有轉變,如早期的陸棚海到晚期可演化為島弧。因此,在為構造單元取名時改變前人單一時代的構造屬性命名而采用早、晚古生代的兩個階段不同構造屬性的命名法。本文按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兩個構造旋回疊加特點提出本區構造單元劃分新方案?,F今所見的各構造單元格局外形,明顯地為后期包括裂解、擠壓、走滑、推覆等不同方向構造應力場多次疊加作用的結果。
晚元古代晚期形成的新疆古克拉通于中寒武世開始沿中天山北緣斷裂帶發生拉張解體作用,并形成早古生代“古準噶爾洋”,該洋盆自中奧陶世向南側的俯沖作用產生由南向北韌性逆沖變形的伊犁中天山北緣逆沖帶。因古準噶爾洋的俯沖作用,沿伊犁中天山板塊南緣地殼發生解體作用,志留紀出現具一定規模的早古南天山洋,早古南天山洋向北側的俯沖閉合作用形成具復雜多期韌性變形構造疊加的南天山北坡增生楔推覆席和由北向南的韌性逆沖指示的中天山南緣逆沖帶,并初步奠定了南天山北坡早古生代被動陸緣推覆席和中天山南緣縫合帶的框架。早古南天山洋于晚志留世未閉合后,沿哈爾克山南坡一帶發育以洋內剪切方式消減的晚古南天山小洋盆和晚古北天山裂陷槽型有限洋盆。北天山有限洋內剪切作用導致洋盆封閉后進一步發生推覆作用,中石炭世末基本奠定了北天山推覆構造帶的輪廓。南天山小洋盆于早石炭末閉合,中晚石炭世殘留陸表海。
早二疊世,塔里木地臺北緣一帶發生裂谷引張作用,這種引張作用產生應力區域上傳遞后,南天山造山帶乃至整個西天山造山帶都經歷擠壓應力作用,發育大規模推覆構造,山脈雛形形成。獨庫公路南段剖面顯示的由北向南的大規模逆沖推覆構造可能于早二疊世末已為奠定了基礎。晚二疊世歐亞大陸南緣松潘-甘孜地體的增生事件產生的擠壓應力加速了古天山山脈的進一步隆升,使造山帶廣泛發育陸相磨拉石建造。二疊紀末-三疊紀,在來自歐亞大陸南緣增生事件的傳遞應力作用下,沿原古生代縫合線內發生大規模走滑運動,形成糜棱巖帶,中天山北緣縫合帶表現為右行走滑,中天山南緣縫合帶則為左行走滑。中新生代,西天山造山帶在三疊紀末、侏羅紀末、晚白堊世和晚漸新世-早中新世4個時期,由于歐亞大陸南緣連續的地體增生事件的影響,天山山脈發生多次抬升。其中,早第三紀印度次大陸和歐亞大陸的碰撞作用對現代天山山脈的形成最為重要,造成天山造山帶內古生代斷裂的廣泛重新活動,奠定了天山的扇狀背沖型結構的格局,即南天山自北向南逆沖于塔里木盆地之上、北天山自南向北逆沖于準噶爾盆地之上的格局。
[1]左國朝,張作衡,王志良等.新疆西天山地區構造單元劃分、地層系統及其構造演化 [J].2008,54(6):748-767.
[2] 高俊,何國琦,李茂松.西天山造山帶的構造變形特征研究 [J].地球學報,1997,18(1):1-9.
P54[文獻碼]B
1000-405X(2016)-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