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論新疆哈巴河縣科克塔斯金礦床地質特征以及成因
■李濤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新疆是我們國家重要的礦產資源產地。在新疆眾多的地區之中,科克塔斯金礦位于西伯利亞古板塊阿爾泰陸緣活動帶克蘭晚古生代火山弧西部的阿舍勒火山-沉積盆地之中,成礦區帶屬阿爾泰成礦帶阿舍勒-多拉納薩依多金屬成礦亞帶,是銅鋅、金多金屬礦的重要成礦區。
新疆阿勒泰地區科克塔斯金礦礦床成因
礦床位于西伯利亞古板塊阿爾泰陸緣活動帶克蘭晚古生代火山弧西部的阿舍勒火山-沉積盆地之中,為活動大陸邊緣陸內裂谷火山盆地,成礦區帶屬阿爾泰成礦帶阿舍勒-多拉納薩依多金屬成礦亞帶,是銅鋅、金多金屬礦的重要成礦區見圖1。區域上出露的地層主要中泥盆統托克薩雷組(D 2 t)、中泥盆統阿勒泰組(D 2 a)、下石炭統別列則克組(C 1 b)、第三系(N、E)、第四系(Q),托克薩雷組分為三個巖性段,其中第三巖性段為主要賦金層位。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主要為北西向瑪爾卡庫里區域性大斷裂及次級的北北西、北北東、近東西向斷裂構造,強烈擠壓的構造特征,局部呈反“S”型。
礦區地表出露主要為第三系和第四系,深部主要為中泥盆統托克薩雷組第三巖性段(D 2 t 3),主要巖性為灰綠色變細砂巖、變粉砂巖、綠泥絹云千枚巖、鈣質千枚巖、變泥質粉砂巖,賦礦巖性為糜棱巖化閃長巖。托克薩雷組各巖性段中普遍含金,為本礦區的成礦提供了一定的礦源。
礦區內巖性特征如下:變細砂巖:灰綠色,變余細粒砂狀結構,定向構造。由砂屑(70×10-2~85×10-2)和填隙物(15×10-2~30×10-2)組成。砂屑呈次園狀,重結晶作用明顯,粒度0.05~0.15 mm,其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65×10-2~70×10-2)、斜長石(5×10-2~10×10-2)。填隙物為粉砂質石英、斜長石、鱗片狀絹云母、綠泥石等。變粉砂巖:灰色、淺灰綠色、淺黃綠色,余粉砂結構,定向構造。巖石由粉砂屑及膠結物組成,粉砂屑占85×10-2~90×10-2,膠結物10×10-2~15×10-2。粉砂屑具次棱角狀,以石英為主,斜長石次之。粒徑0.01~0.03 mm,巖石具明顯的重結晶作用,膠結物由微粒狀長英礦物及顯微鱗片狀定向分布的綠泥石、微量絹云母、少量綠簾石組成。副礦物有電氣石、磁鐵礦、白鈦石、磷灰石等。巖石具片理化、綠泥石化、局部碳酸鹽化。綠泥絹云千枚巖:灰綠色、淺灰綠色,顯微鱗片變晶結構,千枚狀、似條帶狀、片狀構造。主要有鱗片狀絹云母、綠泥石和微粒狀石英組成。巖石具硅化、片理化、綠泥石化。薄層狀灰巖:深灰色、灰黑色,不等粒變晶結構,層狀構造、定向構造。巖石片理較發育,局部可見水平層理。主要礦物方解石,含量大于99×10-2,呈粒狀、長粒狀,粒度最大1.3 mm,一般在0.1 mm以下,長軸具定向分布。石英小于1×10-2,呈細粒集合體分布,粒度小于0.01 mm。巖石中常見泥質、炭質條帶。角巖化變粉砂巖:深灰色、灰黑色,變余砂狀結構、鑲嵌結構,斑點狀構造。堇青石(白云母)20×10-2~40×10-2,黑云母(綠泥石)20×10-2~25×10-2,長石及石英40×10-2~45×10-2,副礦物有磁鐵礦、電氣石、白鈦石、磷灰石。巖石中長石、石英具有角巖化鑲嵌結構。
(1)鈉長石化。主要是石英閃長巖(脈)中的斜長石受熱液交代,析出鈣質而形成鈉長石。常與硅化、絹云母化相伴。
(2)硅化。具有多期次疊加特征,主要為充填石英硅化,蝕變發育于裂隙和千枚理中,呈透鏡體、微細紋層狀石英細脈或細條帶,由于受強烈構造應力作用,巖石破碎強烈或形成隱性破碎,該蝕變與成礦期熱液關系密切,部分是巖石自變質后析出形成。
(3)絹云母化。是礦區最普遍的蝕變類型。表現十分強烈,存在于整個成礦過程。熱液期主要由長石類礦物蝕變而成,絹云母常呈團塊狀、細脈狀沿裂隙交代充填,有時與硅化共生形成云英巖化。
(4)黃鐵礦化。是礦區最普遍的蝕變類型,與金礦化關系密切。形成期次較多,常與硅化、絹云母化相伴出現,形成黃鐵云英巖化。早期形成的黃鐵礦多呈立方體自形晶,分布在千枚巖中,具壓力影,含金性較差;后期形成的黃鐵礦,一般呈半自形與它形晶,顆粒較細,多呈星點狀及浸染狀分布,含金較高。
礦區內主要的含礦層為托克薩雷組第三巖性段韌性剪切帶中,目前共發現了2條金礦體和多條金礦化體,礦(化)體呈沿走向、傾向有尖滅再現、側現特征,呈斷續狀、多條斜列分布或“多”字形分布。金礦體總體走向近南北向,厚度0.48~6.33 m,平均品位Au(1.14~3.55)×10-6,單樣最高品位8.54×10-6。金礦化與主要載體礦物黃鐵礦晶形關系密切,當黃鐵礦呈立方體且粒度較大時金礦化很弱;當黃鐵礦呈細粒或細粒集合體,且晶形以五角十二面體或它形晶為主時,金礦化較強,品位較高。礦石結構有半自形粒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礦石構造有星點、浸染狀構造、稠密浸染狀構造。礦石類型為灰白、淺灰綠色塊狀原生硫化物礦石,歷多期次礦化蝕變作用疊加。
科克塔斯金礦床產于近南北向“S”型分布的韌性剪切帶中,賦礦地層為中泥盆統托克薩雷組第三巖性段地層內,礦床的形成與韌剪切作用、后期侵入的石英閃長巖脈、鈉長斑巖脈、糜棱巖化鈉長巖脈、黃鐵礦化石英閃長巖脈等有著密切關系。另外根據多拉納薩依金礦床的相關資料顯示,礦床的成礦熱液的來源是多源的,具有多期次的成礦作用。綜上所述,該礦床亦為破碎蝕變+巖漿期后熱液疊加改造型金礦床。
科克塔斯金礦床位于阿舍勒-多拉納薩依多金屬成礦亞帶,是銅鋅,金多金屬礦的重要成礦區。韌性剪切帶整體呈南北向,受巖漿侵位及褶皺構造作用,該剪切帶呈“S”型分布,規模較大,礦化分布范圍廣,韌性剪切帶為礦床的導礦容礦構造,再經過多期次熱液活動疊加改造后在局部地段富集成礦,閃長巖脈、石英閃長巖脈是區內主要含金載體,金礦化的強弱與黃鐵礦化的強弱關系密切,特別是黃鐵礦呈五角十二面體、半自形細粒狀時,呈稀疏浸染狀、稠密浸染狀分布,則金礦化增強。根據區域地質和礦區地質特征,初步認為該礦床具有尋找中小型金礦床的具大潛力。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