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曹云龍
(1吉林省第一地質調查所吉林長春130033;2吉林第二地質調查所吉林吉林132013)
剖析地質礦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王淑娟1曹云龍2
(1吉林省第一地質調查所吉林長春130033;2吉林第二地質調查所吉林吉林132013)
有效開采礦產資源,需要相關工作熟悉、了解地質礦床的形成原因,如此才能相對準確的、合理的進行礦床資源開采,保證開采質量、開采效率。所以,礦產資源開采中了解地質礦床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將深入分析地質礦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希望對于礦產資源開采有所幫助。
地質礦床 礦床成因 研究方法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充分意識到礦產資源開發的重要性。的確,在現代化的今天,礦產資源是諸多領域的重要能源之一,為了使相關領域能夠持續發展,國家能夠持續進步,積極開發礦產資源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想科學、合理的開發礦產資源,首先要了解礦床。即運用適合的、有效的研究礦床成因,如此才能為后續礦產資源開采創造條件[1]。所以,科學、全面、深入的研究地質礦床成因非常有意義。
所謂礦床是指當天然聚集的礦石達到一定規模,可以應用到工業生產活動。人們可能會對“規模”產生疑問,到底什么規模的礦床才能被稱之為礦床呢?其實,對于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解釋和說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礦種的經濟價值、礦產的開采方式等方面決定一定規模的礦產是否能被稱之為礦床。就以礦種價值來說,礦種的經濟價值越高,其形成礦床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呈窩狀分布的鋁鐵礦就不能稱為礦床;而寶石礦因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所以其是一個有價值的礦床,同時也是個規模較大的礦床。而開采方法的應用與否同樣決定礦床形成,對于一定規模的礦石聚積體,如若利用開采方法將其開采到地表,依舊可以被稱為可利用礦床,反之沒有利用開采方法開采的礦石聚積體,深埋于地下,其不能被稱為礦床[2]。所以,礦床就是大量礦石天然聚積,有很大經濟利用價值。
2.1礦床的基本確定條件
對于礦床的成因,首先要確定礦床,也就是對所研究區域進行全面的、詳細的、深入的研究,盡可能的掌握礦床的基本確定條件,即:
(1)確定礦產資源的含量。形成礦床,那么礦產資源的含量一定要達到最低開采品位,如比較有代表性的銅最低開采品位為0.4%,鐵的最低開采品位為2.5%。
(2)確定礦產資源的性質。礦產資源具有多種性質,但在確定礦床是否形成時,則要分析礦產資源是否具有工藝性質。因為具有工藝性質的礦產資源才能進行開采,符合礦床形成條件。
(3)確定礦體形成及內部結構。在研究地質礦產之際,還要對礦體的形成及內部結構予以勘察,確定其滿足一定條件,才能確定其可能是礦床。另外,還要了解礦產資源的分布情況,這可以為后續礦產資源開采提供幫助。
(4)確定礦體的規模。一般來說,在礦產資源存儲達量達到一定規模才能被稱為礦床,所以礦體規模是確定礦床的基本條件。地質勘察的過程中一定要了解礦體的規模。
2.2礦床的變化與保存
礦床是經過復雜的地質運動與作用而形成的。當礦床形成之后,還會經歷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變化。因此,當前所勘察的礦床都是經過多次變化而保存下來的,在進行礦床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兼顧礦床的形成和礦床的變化、保存來進行礦產勘察和預測,如此可以相對準確的了解礦產資源。
在研究礦床變化與保存方面,主要研究內容有:1)礦床的控制要素。2)礦床的變化過程及改造過程。3)礦床變化及改造過程中形成的產物。4)不同礦床類型的變化情況及變化特點。5)不同時—空域中礦床的變化。6)不同類型礦床的保存條件[3]。
2.3礦床的種類
礦床的復雜形成及后續不斷變化,使得礦床的種類較多。正確的礦床分類對后續礦床研究及礦產資源開采有很大幫助?;诘V床的形成作用及方式來分,包括外生礦床、內生礦床、變質礦床;基于礦床存在狀態來分,包括固體礦床、液態礦床、氣態礦床;基于礦床工業利用情況及礦產性質來分,包括非金屬礦床、金屬礦床、能源礦床。
3.1基于液體包裹體的礦床研究
在不同地質環境中形成的礦床,其液體包裹體特征也是不同的。在進行礦床研究中,液體包裹體可以作為礦床研究的重要依據之一。所以,基于液體包裹體的礦床研究是非常適合的。例如斑巖銅礦床的包裹體為氣相包裹體和含鹽子晶高鹽度包裹體,淺成低溫熱礦床的包裹體為水溶液包裹體,絕大多數造山型金礦床的包裹體為低鹽度包裹體,由此可以根據液體包裹體特征,可以準確劃分礦床類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礦床類型的劃分,可以以液體包裹體為依據,但其并不是唯一的劃分依據。
3.2基于納米技術的礦床研究
在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納米技術發展日益成熟,在多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這其中就包括地質礦產方面。在地質礦產方面,因為納米技術的正確的運用,將過去一些解釋不了的地質現象、或一些礦床類型研究、亦或是沒有完善的成礦理論等,經過地球科學及納米技術的結合研究,得到了啟發或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地質礦產相關理論,并促進了地質礦產發展。
當然,納米技術的應用,也是的礦床研究有很大進一步。因為成礦元素是以納米微粒形式被激活的,再遷移礦床,如此可以了解礦床的成因、變化、保存等方面。如為什么原生礦粒比砂金礦的顆粒小這一問題,運用傳統研究方法是無法解釋的,但納米技術的應用,可以很好的解答此問題[4]。所以,正確且合理的運用納米技術同樣可以相對準確、科學、合理的研究礦床。
在當前我國越來越重視礦產資源開發的情況下,加強地質礦床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為后續礦產資源開采提供依據。為此,正確合理的運用納米技術或液體包裹體特征研究等研究方法來進行礦床研究,進而了解礦床成因很有有意義。
[1]劉東歡,劉曙宇.剖析礦床成因及研究方法的實踐與思考 [J].科技資訊,2011(14): 108-108.
[2]徐波.四川會理天寶山鉛鋅礦與會東大梁子鉛鋅礦成因對比研究 [D].成都理工大學,2014.
[3]任海鵬,唐君.剖析地質礦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J].科技與企業,2013(21):144-144.
[4]要梅娟.河南前河金礦葚溝礦段黃鐵礦成因礦物學研究及深部預測 [D].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2010.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7-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