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斌 劉戰鵬 張文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總院天津300170)
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敖包圖區錳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
■梁慧斌 劉戰鵬 張文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總院天津300170)
從礦區區域地質背景、礦區地質特征、地球化學及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對四子王旗敖包圖區錳多金屬礦進行研究認為:本區錳礦類型為構造破碎熱液充填型,早期形成褶皺構造及其伴生的次級斷裂構造和層間破碎為礦(化)體的形成提供了通道和賦礦空間。
錳多金屬礦找礦前景褶皺斷裂構造敖包圖區
本區位于阿爾泰—蒙古弧形構造帶東翼,新華夏構造體系、內蒙古弧形褶帶與巨形緯向構造體系陰山—天山構造帶中段北亞帶相連接的地方,總體構造巖漿活動強烈,成礦作用顯著。區域內侵入巖比較發育,巖體總體分布大致呈北東向及東西向,二疊紀花崗巖、黑云花崗巖和白堊紀黑云母花崗巖分布較廣。區域火山巖較為發育,分布范圍較廣泛:震旦紀及古生代以酸性及中性熔巖為主;侏羅紀以酸性及中酸性熔巖夾火山碎屑巖為主。本區地層主要為薊縣系溫都爾廟群,青白口系艾勒格廟組,下二疊統大石寨組,下侏羅統紅旗組,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瑪尼吐組、大磨拐河組,上白堊統二連組及古新統腦木根組;其中,礦區主要出露地層為下二疊統大石寨組、上白堊統二連組。
2.1 地層
區內地層出露較為簡單,由老至新依次為下二疊統大石寨組、上白堊統二連組和第四系全新統沉積。
下二疊統大石寨組地層在本區出露范圍最廣,與礦(化)體的關系最為密切。區內自南東向北西依次出露為:
第二巖段:分布于礦區東部及東南部,巖性為片理化流紋質變質晶屑凝灰巖夾板巖。巖層整體傾向南東,傾角變化較大,從緩傾斜到近直立,越靠近與第三巖段接觸部分,傾角越陡,層內褶皺發育。
第三巖段:分布于礦區中部,巖性包括結晶灰巖、千枚狀板巖及硅質泥質板巖。其中厚層灰色-淺黃色結晶灰巖或大理巖化灰巖發育于底部,頂部發育褐色含錳質結晶灰巖透鏡體,局部大理巖化。該巖段與下伏巖段整合接觸,上覆接觸帶為本區重要的含礦部位。
第四巖段:分布于礦區西部及西北部,巖性為片理化變質流紋巖和流紋質變質晶屑凝灰巖互層,與下伏巖段整合接觸。該巖段受構造運動影響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強片理化和局部糜棱巖化,發育有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和綠泥石化蝕變。
上白堊統二連組:主要分布于礦區南部,中部也見零星出露,巖性主要為灰綠色、灰紅色砂礫巖、砂巖、泥巖雜亂堆積,產狀不清,總體展布方向為北東,覆蓋于大石寨組第二、三、四巖段之上,呈不整合接觸關系。
2.2 構造
本區以北東向復式背斜為主構造,同期形成的次級北東向斷裂破碎帶和北西向、近東西向晚期斷裂構造與礦的關系密切。其中,區內主體為一復式背斜構造,背斜軸部位于中部下二疊統大石寨組第三巖段底部大理巖化灰巖地段,背斜北西翼依次出露大石寨組三段和四段巖性,傾向北西-北西西,西部轉為近東西-北北東,傾角一般較緩,且變化較大,而南東翼僅出露較早的大石寨組二段,傾向南東;北東向斷裂破碎帶為主要賦礦構造,在區內出露長度大于一公里,向北東延伸至區外,礦體多產于該組斷裂及次級斷裂的層間破碎帶內。同時,見有北西向及近東西向斷裂,規模較小,對礦體具有改造作用。
2.3 巖漿巖
區內侵入巖不發育,火山巖廣泛分布。主要為兩期,噴發時代為下二疊世,形成大石寨組二段和四段中酸性火山沉積地層,第一期巖性主要為流紋斑巖、流紋巖以及流紋質晶屑凝灰巖;第二期巖性主要為流紋巖夾晶屑凝灰巖。后期由于區域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影響,火山沉積巖普遍發育一定程度的變質,形成變質火山沉積地層夾碎屑沉積地層。
根據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共測試Au、Ag、Cu、Pb、Zn、As、Sb、Bi、Mo、W、Ni、Mn、Fe、Y、La等15種元素,其中As、Sb、Bi、Mn、Ni、Pb,超過異常下限的異常點數較多。區內化探異常主要分布三個區域:(1)西北部Pb Zn Bi Mo Ag異常區(Ⅰ區)呈高含量和異常集中分布,該異常可能受區外西北部一套海西期侵入巖影響形成,與巖漿外接觸帶熱液成礦作用有關。(2)中部Cu Fe Mn Ni As Sb異常區(Ⅱ區)呈北東向帶狀分布,反映了基性噴發沉積富集成礦的特點。(3)東部As Sb異常區(Ⅲ區)北東向條帶狀分布,其形態與中部異常相似,成因可能具有相似性。
根據激電中梯剖面測量的結果,繪制出視充電率、視電阻率剖面曲線圖或等值線平面圖。Ⅰ區、Ⅲ區沒有出現明顯的激電異常,Ⅱ區激電異常呈現低阻高充電率特征,其位置對應一條北東走向蝕變破碎帶,異常中心地段有明顯的錳礦化蝕變帶和石英脈出露,推斷該激電異常為具有找礦意義的錳礦化異常或與含石英脈有關的礦(化)異常。
根據本區巖石地球化學數據顯示,圍巖不能為礦(化)體提供成礦物質來源;同時,錳礦(化)體呈細脈浸染狀、團塊狀或細脈狀,呈他形粒狀或疏松多孔狀沿裂隙、節理充填交代圍巖,礦化分布較不均勻。因此,認為錳礦類型為構造破碎熱液充填型,北東向斷裂構造及其次級斷裂、層間破碎帶為主要導礦及容礦構造,是找礦有利地段;大石寨組二段頂部和四段底部,即三段頂底部接觸帶是本區構造運動發生的主要層位,為找礦有利層位;礦區中部異常區存在較明顯的Cu Fe Mn Ni As Sb地球化學異常,深部見有明顯的激電異常,為主要找礦區域。
[1]靳職斌,侯云英等.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敖包圖區錳多金屬礦普查區物化探勘查報告 [R].山西:山西省第六地質工程勘察院,2010年.
[2]張文,梁慧斌等.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敖包圖區錳多金屬礦普查報告 [R].內蒙古:內蒙古煤炭建設工程(集團)總公司,2014年.
[3]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 [Z].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年.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78-1
梁慧斌(),男,2010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士,地質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固體礦產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