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軍
(新疆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淺論新疆南天山地質構造及組成特征
■王慶軍
(新疆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針對新疆南天山地區,在大量查閱相關文獻及資料的基礎上,首先簡要介紹了該區的簡要概況,然后從該地區的地質組成,構造單元了劃分,及各構造單元的組成特征,以期為讀者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新疆地區地質構造特征
南天山地處塔里木板塊和哈薩克斯坦板塊交界處,為烏拉爾-南天山造山帶在中國境內的延伸,為一典型的古生代造山帶,是在塔里木板塊和哈薩克斯坦板塊之間的一個開闊洋盆演化而來的古生代碰撞帶,由南北兩條蛇綠巖及其周圍的陸緣巖系及古老結晶基底組成。南天山造山帶構造屬性與形成演化歷來是眾多地質學家研究的重點,對其構造屬性與形成演化的研究是解決本區板塊構造活動及資源評價的基礎。南天山是由多個不同時代不同成因的地質體拼合的一個復雜造山帶,北以那拉提山南緣斷裂為界與那拉提山相鄰,南以南天山山前斷裂與塔里木盆地相鄰,由額爾賓山、哈爾克山、虎拉山三個既獨立又相互成生聯系的山脈組成。其間夾有多條大型右行韌性剪切變形帶,各個山系均呈正扇型構造樣式組成南天山一個大型扇型構造樣式。
南天山的前寒武紀主要分布于南、北兩帶,北帶主要為伊犁地塊的南緣那拉提山及巴侖臺的南緣一帶,南帶主要為塔里木盆地北緣一帶。另在哈爾克山也有微陸塊零星分布。南天山的殘余海盆主要從早石炭世晚期開始,表現為區域上早石炭世地層不整合覆蓋在其之前的地質體,表明在南天山石炭紀曾有過一次大的地質事件,即南天山洋盆的關閉,進入殘余海盆演化階級。殘余海盆沉積了一套石炭紀陸源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從早石炭世一直演化到晚石炭世,局部地段到晚石炭世-早二疊世。二疊紀該殘余洋盆關閉,進入陸內演化階段后碰撞階段。南天山發育大量的同碰撞后造山花崗巖,同碰撞花崗巖主要為過鋁的花崗巖,集中分布于那拉提山北側和額爾賓山一帶的盲起蘇巖體,巖性主要為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花崗巖,另有少量的英去閃長巖,其形成時代為333-296Ma。而后造山花崗巖主要為二疊紀的富鉀花崗巖和二長花崗巖,形成時代為259-278Ma,它們分布不受區域限制,分布整個南天山地區。
3.1 構造單元劃分依據
構造單元的劃分以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結合近來年來構造理論的發展,以能充分反映各構造單元的環境和構造屬性為準則,對南天山地區進行板塊構造單元劃分。按大多數學者所遵循的原則,不同構造單元在地殼演化的長河中,在物質組成、構造環境、殼幔結構,乃至古地磁、生物區系上,均有著明顯的差異,而且構造級別越大,差異就愈大。
(1)Ⅰ級構造單元—板塊,由陸塊和陸緣活動帶組成,它與相鄰板塊有大洋盆地相隔,洋盆消失和兩個板塊碰合后,形成一條規模巨大的板塊縫合帶。可根據古地磁、古生物區系、古地理環境和地殼演化的明顯差異等進行劃分。
(2)Ⅱ級構造單元—陸塊、陸緣活動帶、較大的微型板塊,在一個統一的板塊內,按其活動性,可分出相對穩定的陸塊(陸殼)、陸緣活動帶(過渡殼及洋殼殘片),以及由板塊邊緣裂離出來的古老塊體在其后發展中自成體系的微型板塊。下伏地殼屬性是劃分二級構造單元的主要依據。
(3)Ⅲ級構造單元,根據沉積建造、巖漿活動、巖化特征、變質作用、構造特征等綜合因素判別來進行劃分。由沉積建造、巖漿建造組合以及變質作用所反映的古構造環境應成為劃分三級構造單元的主要依據。
3.2 構造單元劃分方案
哈薩克斯坦板塊與塔里木板塊縫合線的確定南天山造山帶為哈薩克斯坦板塊與塔里木板塊之間的一個古生代造山帶,是在南天山洋盆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造山帶,該帶作為兩大板塊的縫合線主要有以下證據:首先,南天山洋盆是一個長期演化的洋盆,從震旦紀開始洋盆已初具規模,并且從現有證據來看洋盆一直到早石炭世,才開始閉合進入殘余海盆演化階段,石炭紀晚期開始進入同碰撞階段,也就是說洋盆演化的時間在600-340Ma左右,殘余洋盆演化的時間在290-340間Ma,這個時期也是同碰撞花崗巖形成的時期,大概在300-290Ma間南天山洋盆真正閉合,進入后碰撞階段。第二,從現有的古地磁資料來看,都認為石炭紀以前哈薩克斯坦板塊和塔里木板塊是獨立的兩個板塊,還未碰撞縫合到一起。第三,兩板塊之間的生物面貌不一樣,中泥盆世顎頭貝類生物僅分布在南天山,而中天山及其以北從未發現此類化石。
4.1 伊犁中天山微板塊
伊犁中天山微板塊的北界是中天山北緣大斷裂,其南以那拉提山南緣斷裂與南天山古生代活動大陸邊緣相接。中天山南緣斷裂相當于蘇聯尼古拉耶夫構造斷裂線的東延部分,西起汗騰格里峰,經哈爾克山北坡、巴侖臺、庫米什直至東天南緣。伊犁-中天山微板塊進一步劃分了四個三級構造單元:伊犁地塊盆地、阿吾拉勒晚古生代裂谷帶、那拉提古生代活動陸緣。
4.2 南天山活動大陸邊緣
南天山活動大陸邊緣也即我們所說的南天山造山帶,其北以那拉提南緣大斷裂與伊犁中天山板塊相鄰,南以南天山縫合線為界與塔里木板塊相接。該帶為一復雜的古生代造山帶,為古生代南天山洋盆演化而成,從現有資料來看,洋盆可能從震旦紀就有相當規模,一直演化到晚石炭紀才閉合,使其兩側的塔里木板塊和哈薩克斯坦板塊連接為一體。成為一個現代的聯合古陸。在該洋盆中還分布著多個小的古陸和海島、海山,帶內構造極為復雜,根據巖漿活動、沉積建造、變質變形等,初步將其劃出哈爾克山北緣古生代增生楔、哈爾克山火山弧、哈爾克山弧前增生雜巖帶、黑英山-虎拉山洋殼殘片、巴音布魯克盆地、額爾賓山北緣古生代增生楔、額爾賓山弧前增生雜巖帶、虎拉山北緣晚古生代島弧、焉耆盆地等。
4.3 塔里木微板塊
以黑英山-色日牙克依拉克蛇綠巖混雜帶為界,以北為伊犁中天山板塊,以南為為塔里木板塊,研究區塔里木板塊可劃為:包日牙克依拉克-虎拉山南緣古生代活動陸緣、庫車前陸盆地、木札爾特塔里木基底、塔里木盆地等。
[1]朱志新.新疆南天山地質組成和構造演化 [D].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2007.
[2]楊天南,李錦軼,文中田等.中天山地塊南北兩緣的韌性剪切帶 [J].地質學報, 2004,78(3):310-318.
[3]楊富全,王立本,葉錦華,等.新疆霍什布拉克地區花崗巖鋯石U-Pb年齡 [J].中國區域地質,2001,20(3):267-273.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