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虎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青海西寧810012)
物探技術在地質找礦與資源勘查中的應用
■韓小虎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青海西寧810012)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地質勘探事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物探技術作為一種新技術,在地質找礦與資源勘查中得到了大量應用。為確保地質勘探的安全性與精確度,必須對物探技術的應用加以重視,并做好相關試驗工作,并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實現相應找礦技術的完善落實,為提高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效率、提升找礦的精準度奠定基礎,進而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物探技術在地質找礦與資源勘查中的應用。
物探技術地質找礦資源勘查應用
發展至今,物探技術已經在眾多生產行業運用,物探技術不僅在這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應用于勘查、尋找能源礦產、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及地下水等方面都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
1.1 大地電磁測深
它是我國20世紀60年代研究,1980年前后在礦產勘查方面開始應用的。它是以天然交變電磁場作為場源,被動場源電磁測深法。可探測至上地慢,探測的深度較大并不受高阻層的屏蔽,對于良導介質的分辨能力更強,工作成本相對較低,野外裝備較為輕便、對地震預報、勘探油氣、地熱田的調查以及對地球的巖石圈深部結構研究等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它對地下低阻層異常的敏感,所以能夠在金屬礦物勘探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1.2 航空及地面甚低頻電磁法
這種物探勘查方法是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引進,應用于良導層的斷裂破碎及腐蝕帶圈定方面,找尋具備較低電阻率的巖脈和礦脈,對含礦構造進行追蹤,圈定礦化范圍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效果、這種物探方法使用的儀器設備十分輕便,在野外進行觀測時方法簡單,對資料的處理速度相對較快,但是必須注意對地形、電纜等人文干擾或是異常情況進行識別和改正,其多用于淺覆蓋區或者是外圍剖面、掃面工作。
1.3 地震層析成像
這種技術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才應用于金屬礦的勘查工作中,利用X射線理論,將地下結構的物理屬性采用地震波數據進行反演,依舊數據信息進行剖析并繪制圖像的技術。
1.4 瞬變電磁法
它是以電磁感應理論作為勘測的基礎,通過對目標物感生出的渦流場形成的二次電磁場變化響應特征進行研究分析,將空間形態準確的預測出來,達成探測目的。
2.1 合理應用各類找礦數據對地質勘查進行支持
對相關的各類找礦數據進行收集,利用這些數據作為地質勘查工作進行時的輔助依據。在勘查半潛藏礦、地表礦時,一方面采用遙感地質、化探找礦數據資料,另一方面還要結合其他找礦數據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這樣可以使得勘查工作時間縮短。對于潛藏礦而言,應以足夠多的物探找礦文件資料綜合評價的基礎與條件。
2.2 地質找礦具體的環境情況對地質條件變化進行判斷
進行地質勘查工作之前,為了使后期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可應用先進的地質勘查儀器進行相關的輔助支撐,從而對這個區域以內的成礦年代與地質變化情況進行充分的分析,制定相關的具有參考意義的地質事件表。
2.3 創新地質找礦及資源勘查技術創新
地質找礦及資源勘查技術,是礦床勘探工作及礦產開發的重要前提。礦產儲量、礦產開發所需的所有地質資料信息就是地質找礦與資源勘查的最終產品,把礦產資源向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對象進行轉變,可以有效降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風險。選用合理的勘探方式和技術對礦床產生的客觀規律進行揭示,進而提升物探技術的精確度及可靠性,實現地質找礦和資源勘查工作的合理性。
3.1 工程案例
某鐵礦床地廣泛分布古生界與中生界,主要構造物為碳酸鹽巖,其中碎屑巖與煤巖較少。作為多成因多期次的大型礦床,鐵山鐵礦床超過-400m的探明位置主要礦體組成部分為6大主體,按照由西向東的順序排列為鐵門坎、龍洞、尖林山、象鼻山等,礦體長度大概為4300m左右。磁鐵礦礦石為本礦山的主要類型,顏色以鋼灰色為主,其磁性較強,結構形式為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狀。礦石具有極為復雜的成分,鐵銅具有較好的可選性,其元素含量平均為以下幾種:52.13%為Fe、0.507%為Cu、2.68%為S、0.024%為CO。
3.2 物探技術的應用
第一,磁法。這種物探技術的應用必須建立在具有磁性差距的礦石與巖石之間,可以對深部礦體產生的磁異常進行探測,航磁測量、地面磁測與井中磁測等都是磁法的主要技術。為進行找礦靶區的尋找,航磁測量在鐵山礦區(300km2以內)進行,選用曲面位場處理方式、與無約束三為概率層析成像反演方式等進行數據處理與解釋。據相關數據顯示,鐵礦區具有4個磁異常,其特點為大強度與陡梯度,找礦靶區共圈定了13個位置,其中4個為一級靶區。
第二,電法。選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進行鐵礦找礦作業,測深剖面共完成18條,長度一共為21.88m及946個工作點。磁異常區選用正反演、3D可視化、小波多尺度分解等方式進行圈定,同時要進行相關解釋。分析結果得出,龍洞-尖林山-象鼻山南邊平面形態呈現出不規則的“扁豆”狀,由此可見,接觸帶(-600~1000m之間)極可能有鐵礦體存在。詳細的異常解譯工作應在異常鉆孔驗證前進行,鉆孔驗證應選擇具有較大找礦意義的異常區,進而達到找礦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作用,并實現深部找礦的目的。
總之,近年來使用物探技術實現了地質找礦與資源勘查工作周期的大幅度降低,并對物探技術的經濟性、準確性進行了最大限度地體現,因此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1]王明明.綜合物探方法在豫東平-商丘一帶隱伏磁鐵礦勘查中的應用研究 [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2]袁桂琴,李飛,鄭紅閃,丁志強.深部金屬礦勘查中常用物探方法與應用效果[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0,05:495-499+455.
[3]龍仲興.物探技術在滑坡地質災害勘查中的應用 [J].現代物業 (上旬刊),2011,09:52-53.
P632[文獻碼]B
1000-405X(2016)-6-2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