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福
(新疆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淺論新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現狀及建議
■夏靜福
(新疆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新疆礦產資源具有分布廣、種類齊全、部分礦種資源儲量大、質量好的特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潛在規模巨大,是新疆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由于地理區位偏遠、經濟欠發達、地質找礦工作相對落后、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及人才缺乏等原因,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尚存在開發方式粗放等問題。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對新疆礦產資源開發及綜合利用現狀作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新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相關建議。
新疆礦產資源勘查利用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幅員遼闊,面積166.5萬km2,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6。新疆地質構造獨具特色,成礦地質條件得天獨厚,礦產資源豐富多樣,是全國能源礦產、有色金屬礦產、貴金屬礦產后備資源的重要戰略接替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潛在規模巨大。新疆礦產資源具有分布廣、種類齊全、配套程度較高、部分礦種資源儲量大、質量好、資源結構基本合理的特點。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處在粗放式開采階段,綜合利用水平較低。同時,重要金屬礦產同全國形勢一樣,由于工業化帶動資源需求快速增長,礦產產量跟不上消費,儲量跟不上產量。本文通過查閱資料,對新疆礦產資源開發狀況及未來合理開發作一定的討論。
1.1 總體仍處在“資源推動型”經濟階段
礦業是新疆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礦業及其相關加工產品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占有較大比重,一直是新疆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多年來,包含油氣礦業產值在內的自治區礦業產值約占自治區國民經濟總產值的近1/3。2012年自治區油氣直接產值1541.2億元;非油氣礦山礦石產量首次突破3億t,實現非油氣礦業直接產值約419億元,較2011年的365.48億元增加54.29億元,增幅14. 85%,是2000年的13倍。2001-2012年全區共計征收礦產資源補償費121.94億元,其中2012年是17.4億元,比2000年增長近13倍。
1.2 礦產勘查進展
2011年全區共計投入勘查資金92.67億元,新發現礦產地6處。2012年共計投入地質勘查資金97.09億元,新發現礦產地38處。全國十大新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基地,新疆就多達6個,分別是哈密東天山有色金屬基地、巴州羅布泊鉀鹽基地、伊犁河地浸砂巖型鈾礦基地、巴州—伊犁阿吾拉勒鐵礦基地、克州烏拉根鉛鋅礦基地、巴州祁曼塔格有色金屬基地。
1.3 煤炭等優勢資源轉化工作穩步推進
自治區大企業大集團戰略及大型企業煤電煤化工項目的實施,為自治區的優勢資源轉換、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2011年12月湖北宜化新疆公司40萬t他合成氨、60萬t尿素項目投產,2013年8月,慶華集團在伊犁的55億m3煤制氣項目試生產成功,標志著自治區煤炭資源轉化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并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近期,新疆準東全國最大的煤制氣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估算總投資1830億元,建成后年用煤炭9000萬t,將實現銷售收入550億元,稅收105億元,直接解決就業約1.8萬人。
礦產資源開發是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礦業成為西部各省的支柱產業,但總體多處在礦產品初級加工階段,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較為粗放。2011年,西部重要礦業省礦業年投資額:內蒙古612億元、四川387億元、貴州267億元、陜西221億元、云南183億元,新疆為128億元,位居西部第六,西北地區第二,全國第十一位;2011年的利稅總額分別為:內蒙古944億元、陜西628億元、貴州274億元、云南168億元,新疆為133億元,位居西部第五,西北地區第二,全國第十一位;2011年的利稅總額與投資額的比率:陜西2.8、青海2.25,寧夏2.2、內蒙古1.5、西藏1.4,新疆為1. 05,位居西部第八,西北地區第五,全國第二十一位。新疆年利稅總額與礦業年投資額的比例很低,總體表現為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礦產品仍是以粗加工為主,附加值較低,成本較高。
3.1 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疆的地理區位偏遠、自然條件差、經濟欠發達,加上地質找礦工作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差、科學技術水平較低、科技人才缺乏等原因,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轉化方面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地質勘查工作總體偏低,勘查程度各地區不均衡,且地質找礦難度加大,礦產資源家底仍不清楚。,新疆煤炭資源開發所占全國份額與總體資源量的比例極不協調,對支撐新疆跨越式發展的作用尚沒有得到體現。新疆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雖然豐富,但均由國有石油公司掌控,國家統一管理,對新疆經濟發展所應發揮的作用體現得不夠充分。礦山分布散,規模小,采富棄貧現象較嚴重。全區非油氣礦山企業3686個,其中大中型礦山僅187個,占總數的5.1%,其余均為小型礦山。此外,部分老礦山在建國初期為國家和新疆的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做出過重要貢獻,但由于各種原因,處于破產邊緣,目前已無能力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等工作。
3.2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建議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充分考慮水資源的調配和承載能力、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水平,加大礦山環境保護力度,改善礦山生態環境,促進礦山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堅持優化配置資源,科學合理布局,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的原則。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建立共同責任機制。建立健全分類分級管理、有償使用、礦山地質環境補償等制度和礦產資源風險勘查機制。落實共同責任機制,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開采國內、區內緊缺和市場需求量較大的礦產,限制開采供過于求和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礦產,對優勢礦產出口實行限產保值。根據全區礦產資源分布特點和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對在全區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進行優化布局。大力推進資源整合,實施規模化開發。挖掘黑色金屬礦山潛力,提高采選冶技術水平,限制原礦直銷,推進礦山采選一體化。
[1]王洪亮,吳然,張冀.新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對策分析 [J].資源與產業,2014,16(3):66-71.
[2]賀冰清,李瑞軍.我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形勢分析與對策[J]. 資源與產業,2011,13(2):112-115.
[3]陳維斌.加強礦山環境保護,促進礦業可持續發展: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 [J].資源與產業,2009,11(4):112-115.
[4]雷漢云.礦產資源產業的整合及可持續發展 [J].資源與產業,2013,15(3): 29-33.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6-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