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長發
(中油遼河油田公司遼寧盤錦124114)
低滲油藏注CO2相態模擬研究
■喬長發
(中油遼河油田公司遼寧盤錦124114)
遼河油田杜家臺油層為低滲透儲層,非均質性嚴重,開發時間長,含水率高,注水困難,為了改善杜家臺油層開發效果,擬進行CO2驅開發。本文通過原油相態模擬實驗獲得原油的基本性質,評價原油膨脹能力;模擬注CO2膨脹實驗獲得原油溶解CO2后性質的變化,評價原油溶解CO2的能力;模擬注CO2向前接觸實驗得到平衡氣組成的變化,以及對MMP的影響;為CO2驅油藏方案編制提供指導。本項目研究結果能有效改善杜家臺油藏開發效果,對同類油藏的開發調整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相態模擬膨脹溶解
油田經過一次開發后,還有近2/3的的原油殘余在地層中。國外CO2驅油技術日趨成熟,已得到工業化推廣應用。國內90%以上油田采用注水開發,長期大量注水,主要老油田已處于高含水開發階段,二氧化碳驅油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另外,對于我國63.2億噸的低滲儲量,特別是對于接近低滲油藏總儲量50%以上未投入開發的低滲儲量,CO2驅比注水開發更具有技術優勢。CO2驅油不僅能滿足油田開發的需要,還可以保護環境,抑制溫室效應,解決二氧化碳的儲存問題[2]。
大量的現場試驗確定了適合CO2驅油油藏的基本條件,杜家臺油層儲存條件適合開展二氧化碳-水段塞驅油。
區塊注水開發30年,面臨以下主要開發難題:(1)2006年以來注入井數增加,油藏注水量增加,但開井率依然較低,水驅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發揮;(2)生產井日產油水平低(圖4-1),盡管注水有效緩解產量遞減,但從注水效果看,進入注水開發后期,亟待調整;(3)區塊采出程度僅為25.11%,可以進一步提高采收率。
通過相態軟件,根據擬合后的特征化流體參數模擬閃蒸實驗[3],從實驗數據可以看出,地層原油經過單次脫氣,氣油比是77.8m3/m3,地層原油粘度為 2.28mPa.s,地層原油密度為0.7589g/cm3,體積系數為1.004m3/m3。表明杜家臺油層地層原油粘度比較低,密度處于中等水平,比較容易流動。地層原油C1含量為40.203%,C2-C6含量分別為21.598%,C7+含量分別為36.984%,原油主要由中質流體組成,非烴類成分比較少。
多級脫氣實驗中原油粘度從泡點開始隨壓力下降而增大,0.1MPa時最高,為17.511mPa.s,為地層壓力下的7.68倍;溶解氣油比隨壓力的降低而降低;原油的密度從 0.7589g/cm3增大到0.8426g/cm3。溶解氣油比82.9 m3/m3,這比閃蒸實驗數據中的氣油比高,是因為脫氣方式不同,符合實驗規律;表明如果采取衰竭式開采,地層膨脹能力一般,溶解氣驅能量中等;粘度低、原油較易流動。
根據原油井流物等數據模擬計算的PT相圖表明,該油藏屬典型的黑油油藏。
注CO2膨脹實驗是指將不同比例CO2溶入原油中,按照一定的實驗方法模擬注CO2混相驅過程中注入CO2后原油性質(原油泡點變化、氣油比變化、注氣體積膨脹能力等)的變化,從而評價注入CO2對原油采收率的影響。
實驗結果表明:
(1)注入49%CO2時泡點為16.48MPa,增加到初值的1.18倍;溶解氣油比為151m3/m3,增加到初值的1.94倍,二氧化碳在原油中的溶解性一般。
(2)注入49%CO2時,液相體積增加到初值的1.16倍,表明原油溶解CO2能力一般,注CO2后原油膨脹能力增大,具備注CO2能力。
根據注CO2膨脹模擬實驗所得數據,做注不同比例CO2后的相圖變化。由相圖可知:注不同比例CO2,原油相圖發生變化。隨著注CO2比例增加,原油體積膨脹,相圖向左上方偏移,包絡線變寬,臨界點也向左上方偏移。表明注CO2后原油粘度降低,密度降低,氣油比增大,原油性質向好的方向轉變,對提高油藏采收率有利。
向前多次接觸實驗是為了模擬注CO2混相驅過程中,注入CO2前緣與原油進行多次接觸發生的相間傳質過程,主要監測氣體組分變化,分析前緣平衡氣對最小混相壓力的影響。原油與二氧化碳多次接觸后MMP的變化與地層原油性質有關。模擬結果表明,第一次接觸后平衡氣的擬臨界溫度增大,后減小,但是變化不大,表明該油藏注CO2向前接觸后,CO2的富化度輕微變貧,MMP稍微增大。
結果表明,隨著注入CO2與新鮮原油接觸次數的增加,平衡氣組分中C1~C3的含量呈現增加的趨勢;C4以上組分含量隨著接觸次數的增加逐步上升。表明二氧化碳在不斷抽提地層原油中的輕質成分。
(1)相態研究對CO2驅提高油藏采收率意義重大。當有新的氣體注入油氣體系時,油氣體系的物理化學性質(如氣液相組分和組成、界面張力、密度、體積系數、粘度等)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2)通過原油相態模擬研究,獲得原油溶解CO2后性質的變化、得到平衡氣組成的變化以及對MMP的影響等。對混相驅替機理研究、驅替可行性評價、驅替方式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吳忠寶等.低滲透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驅油機理數值模擬 [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2,19(3):67.
[2]舟丹.二氧化碳驅油技術 [J].中外能源,2012,(12):47.
[3]廉黎明等.二氧化碳驅數學模型研究進展及發展方向 [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3,20(2):77~78.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6-347-1
喬長發,男,2005年長江大學畢業,學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油田開發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