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鋒 屈小相
(中陜核工業集團地質調查院有限公司陜西西安710100)
淺談大海則勘查區煤層分布規律
■蔡振鋒 屈小相
(中陜核工業集團地質調查院有限公司陜西西安710100)
大海則勘查區位于榆橫礦區與榆神礦區接壤處,主采煤層厚度大,層位穩定,煤炭儲量大,開采技術條件好,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工作區內煤層分布廣泛、厚度變化小、結構簡單,總體層位穩定、分布特征顯著。
侏羅紀煤田榆橫礦區含煤地層煤層間距分布特征
陜北侏羅紀煤田榆橫礦區大海則勘查區位于礦區西北部,煤炭資源總量約51億噸,勘查區內地質構造簡單,延安組含可采煤層7層(2、3、4-2、5、7、8、9號煤),平均總厚度為15.41m,可采含煤系數為6.75%。其中結構簡單、全區可采、穩定型的主采煤層2、3號煤,平均總厚度為10.30m,主要為特高熱值的不黏煤,特別適宜建特大型礦井,機械化開采。
1.1 地質構造
勘查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次級構造單元陜北斜坡中部。各煤層均呈簡單層狀產出,受沉積環境影響,無明顯膨縮突變現象,層位穩定,剖面上呈趨勢性漸變,整體為向西微傾伏的單斜層,局部發育寬緩的波狀起伏,傾角0~3°,未發現落差大于10m的斷層,無巖漿侵入,褶皺不發育,構造類型為簡單類。勘查區內2號煤為巨厚煤層,3號煤為厚煤層,4-2為中厚煤層,5、7、8、9號煤為薄煤層。
1.2 煤層結構及特征
2號煤呈簡單的層狀產于延安組第四段上部,全區可采的巨厚煤層,一般不含夾矸,個別含一薄層炭質泥巖夾矸,結構簡單,頂底板多為泥巖及粉砂質泥巖。
3號煤位于延安組第三段頂部,全區可采的厚煤層,局部含1~2層泥巖夾矸,結構簡單~較簡單,頂板以細—中粒砂巖為主,底板以泥巖、粉砂質泥巖為主。
4-2煤層位于延安組第三段下部,層位穩定,區內有不可采點。一般含有2~3層夾矸,夾矸巖性為泥質粉砂巖、泥巖,厚度為0.06-0.22m。頂板為泥巖、粉砂巖;底板以泥巖、粉砂質泥巖為主,屬結構較簡單,全區大部可采中厚煤層。
5號煤位于延安組第二段頂部,7號煤位于延安組第二段中部,結構較簡單,8號煤位于延安組第一段上旋回的頂部,9號煤位于延安組第一段下旋回的頂部,結構較簡單。上述四層煤均為薄層煤。
1.3 煤層的蓋層厚度及相對埋深
煤層的蓋層由新生界松散層和中生界基巖兩大部分組成,其厚度的變化主要受地形條件和地層產狀的控制。區內地形起伏較小,所有煤層均深埋地下,地形東北部較高,西南部較低,煤層均由東東南向西西北傾斜,故各煤層的覆蓋層厚度東東南部較小,西西北部蓋層層厚較大。
本勘查區煤層埋深范圍548~825米,標高為+415m~+730m,表明勘查區煤層的埋深較大。
根據煤層厚度、穩定性等綜合指標,確定2、3、4-2號煤為勘查區內主采煤層。
(1)2號煤:呈簡單的層狀產于延安組第四段上部,全區分布,煤層厚度4.41~10.97m,平均厚度6.32m;屬巨厚煤層。煤層厚度大趨勢由南向中西部、由北向中西部逐漸變厚,與下部3號煤層平均間距35.67m,在區內以埋藏淺、厚度大為顯著特征。煤質為特低灰、中高揮發分、高硫、特低磷分、特高熱值的不黏煤。
煤層底板標高在 579~730之間,煤層埋深在 547.95~654.95m,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增大,平均降深幅度約10m/km,傾角0.6°。煤層結構簡單,一般不含或含1層厚0.10~0.35m的粉砂質泥巖夾矸。煤層直接頂板巖性以泥巖、粉砂質泥巖為主,直接底板為泥巖、泥質粉砂巖。
該煤層厚度大、埋藏淺、層位穩定,屬全區可采、穩定型煤層。
(2)3號煤:位于延安組第三段頂部,層位穩定,全區可采,煤層厚度0.85~6.96m,平均厚度3.98m;由北東向西南厚度逐漸增大,變化規律明顯,與下部4-2號煤層平均間距6.84m,煤層底板標高530~690m,埋深585.59~691.45m。平均降深幅度約10m/km,傾角0.6°。煤質為特低灰、中高揮發分、中高硫、特低磷分、特高熱值的不黏煤。
該煤層局部含1~2層厚度0.10~0.21m泥巖夾矸。煤層直接頂板以細-中粒砂巖為主,其次為泥巖、粉砂巖類;直接底板以泥巖、粉砂質泥巖為主,其次為粉砂巖及炭質泥巖類。
該煤層厚度大、層位穩定,屬全區可采、穩定型煤層。
(3)4-2號煤:該煤層位于延安組第三段下部,層位穩定,區內有不可采點,煤層厚度0.30~3.48m,平均1.87m。煤層采用厚度0.30~3.30m,平均1.84m。由東向西煤層厚度遞增的規律較明顯,勘查區東部小范圍內有不可采點。煤層底板標高500~635m,埋深635.90~736.68m,平均降深幅度約8m/km,傾角0.5°。煤層一般含有2~3層夾矸,夾矸厚度一般為0.06-0.22m。巖性為泥質粉砂巖、泥巖。煤層直接頂板為泥巖、粉砂巖類;直接底板以泥巖、粉砂質泥巖為主,其次為粉砂巖類及炭質泥巖。
該煤層結構較簡單,全區大部可采、穩定型煤層。
通過對全區可采煤層的地質構造、煤層結構、蓋層厚度和相對埋深及煤層厚度、穩定性等特征進行綜合研究、對比發現,區內各煤層整體為向西微傾伏的單斜層;其中2、3號煤全區可采,厚度變化規律明顯,結構簡單,煤類單一,煤質變化小,屬全區可采穩定型煤層;4-2號煤結構較簡單,在區內大部可采,屬穩定型煤層;5號煤層為結構較簡單,局部可采、屬不穩定型煤層;7號煤層屬結構較簡單,局部可采、可采范圍內穩定型煤層;8號煤層屬結構簡單,大部可采、較穩定型煤層;9號煤層結構簡單,全區大部可采、屬可采范圍內穩定型煤層。
[1]王雙明.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 [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6.
[2]秦建強,范立民,許建濤.鄂爾多斯盆地沙障圖區煤田地質及開發前景 [J].煤炭工程,2007(10):87-89.
[3]程愛國,彭蘇萍.西部地區煤炭資源潛力綜合評價與規劃研究 [J].西安科技學院學報,2000,20(S1):7-13.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