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科 楊浩
(江蘇省地震局江蘇南京210000)
探討地震宣傳對抗震救災的重要性
■孟科 楊浩
(江蘇省地震局江蘇南京210000)
受目前科學發展水平的制約,地震預報還是世界性的難題,在監測預報工作穩定發展的同時加強防震減災方面的投入,建設不怕震的具有高防御災害能力的社會顯得尤為重要。防震減災不僅僅在提高房屋的抗震標準,加強救災人員的專業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人民的抗震意識和能力,而結合實際的宣傳更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震宣傳防震減災
1.1 地震職能部門名字容易引起誤解
檔案局,管檔案的;水利廳,管理水利的,地震局,管地震的!發生地震了群眾自然會找地震局承擔責任。中國許多的民生部門起名大多顧名思義,可是讓在科技上不夠成熟,暫時無法擔當起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震系統冠以“地震”二字卻實屬為難,實際上地震局除了地震監測預報外還有震害防御與應急救. 三大體系,工作的大部分還是在科研和工程上,與其叫地震局,不如起個國家地震信息中心或研究中心等更能反映實際職能的名字。
1.2 宣傳工作“點”多“面”少
地震的宣傳工作,總體來說大多停留在“點”上,科普教育基地是”固定點”,街頭宣傳是“流動點”,即使你的宣傳手段再豐富,也只能影響到一部分人,而這小部分人有多少愿意向周圍的人傳播地震知識或者能把地震知識記憶多久都不得而知。地震知識枯燥難懂,很難勾起群眾的興趣進而達到宣傳的目的,但是宣傳時又不能過于簡單,否則解釋不清引起誤解。
1.3 震后宣傳反思少,贊譽多。
電視臺的震后報道偏向于紀實,重點也放在了震后救援上,這些海量的信息引起的共鳴更多的是情感方面而不是實用技能方面的。大地震半小時后救出被埋人員生存率能達到99%,這段時間都是群眾自救互救得以生還的最重要的時間段,他們獲救或救人的經驗應該得到媒體的重視,而剩下的1%被救的人都可以堪稱奇跡,換句話說他們的被救情況無法普及,不如把大量媒體資源放在解釋地震怎么發生,房屋為什么有的倒有的沒倒,有的地方災害重,有的地方災害輕,有什么樣的科學解釋或許更好。
2.1 宣傳大方向要變,思考讓“人性升華”更重要還是“學習災難”更重要
兩場大地震,讓國家的救災體系更加完善,機動響應更加迅速專業,這是在地震災害中用受難者的犧牲換來的寶貴經驗;但是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對地震的恐懼卻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引起恐慌,這并不是一個成熟的心態。國家的災難往往會讓人民的心更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將人性加以洗禮得以升華,而媒體自然也會更趨重于有助于此類的報道。但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們更應該借助這血的教訓讓已經體會到防災重要性的民眾在認識的概念和層次上再上一個臺階,在提高建筑的抗震性的同時先將民眾的防災意識提升起來。一個理性、成熟、有了豐富經驗的災后社會的誕生才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2.2 加強自身業務能力,強化發言人制度
加強自身業務能力,加強科研水平這是毋庸置疑的,以前我們就在做,以后更應該要有緊迫感的做下去,有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發言人制度是近兩年來普及的制度,目的就是為了透明和嚴謹,發言人的背后應該是一個統一意見的團體并且是為之發言運作的,另外為了擺脫被動的局面,有如下幾個方面應該注意:(1)遇到外界電話撥通非對外內部電話(包括各部門電話及地震辦地震臺)求詢地震情況時不應該直接將其轉至辦公室或者回絕,給人以冷漠推諉的感覺,而是應該在避免做出主觀結論的基礎上耐心的安撫對方情緒并組織專家解答。(2)尋求找到一種合理的方法讓會商意見通過發言人之口定期公開,讓這種制度成為常態,解開地震局“神秘”的面紗,也是為了讓民眾的心理逐漸成熟起來。(3)設立對外調查小組,發言后及時收集各界反應,調查事態發展評估群眾心理并整理,趕在提問之前進行發言并報告調查進展,掌握主動權。(4)加強與公安等政府職能部門的合作與溝通,利在結果,重在平時。這樣,發言人制度得到鞏固,內部管理和外界溝通得以加強,對謠言的平息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
2.3 與“多媒體”開展合作,發掘科普教育基地的自身優勢,發展由“點”到“面”的宣傳方式
“多媒體”是指多種媒體形式。電視臺、廣播、網絡、手機、報紙都可以與之合作,最好可以開辟專欄每天固定時間進行播放,話題可以是涉及地震的各個方面,可以是國內也可以是國外的實事分析,節目風格可以借鑒文化中國或者鳳凰臺的時事開講。目前許多地震臺同時也是作為科普教育基地存在的,地震臺大多處在郊外,地域廣闊環境優美,可以借鑒例如拓展訓練這樣的易于引發興趣的形式將地震時的自救互救意識傳播開來。另外,地震或者其他嚴重災害的普及教育是否能編入中小學生教材并成為入學考核的一門必過學科,使之成為人人必會的基礎技能。點到面的飛躍,并不是地震局一己之力可以辦到到,更多的是需要社會,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而在人民防災意識成熟之前,在國家政策到位之前,只能是我們一步一腳印的把基礎做好,把防災意識的水蓄滿。
宣傳的最終目的是喚醒國人的防災意識,構建信息透明的交流機制,健全全社會應對突發災害的心理素質以及作為基礎知識得以普及的抗災能力。因此宣傳的重點就應該放在透明、實用、全面、客觀之上。災害或許無法制止,但是我們可以減少那些因為對防災知識的欠缺而枉死的同胞,宣傳即是救人。
[1]王章豹,岳靜.加強地震科普工作,增強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 [J].中國科技論壇,2009年8月(8),100-104
[2]劉丹.日本:防震救災深入人心 [N].科學時報,2008-05-22(A5)
[3]嚴圣禾.日本防震救災體制面面觀 [N].光明日報,2008-05-22(12)
[4]王銳鋒,陳魯剛,馬利軍等. 地震臺站如何做好防震減災宣傳科普工作 [J]. 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6,(3):46-48,125.
P315[文獻碼]B
1000-405X(2016)-6-410-1
孟科(),男,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城市物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