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橋勛 李克明
【摘要】大數據時代,數據驅動的選題策劃、讀者主導的內容生產、自動智能的編排制作、精準無誤的營銷推廣、全新的商業盈利模式為傳統出版企業的轉型指明了方向。傳統出版企業要更新觀念、創新思維,促進內容資源數字化、數據化,提高數據采集、分析和整合能力,加強數據所有權和數據問題管理,苦練內功、提升核心競爭力,以實現轉型升級。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傳統出版企業;轉型方向;路徑
【作者單位】冷橋勛,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李克明,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4年3月5日,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大數據”。2015年8月31日,國務院《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出臺,提出將全面推進我國大數據發展和應用,加快建設數據強國。此舉標志著大數據建設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種種跡象表明,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傳統出版企業要想推動轉型升級,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就必須在大數據戰略實施過程中,加強戰略謀劃和整體布局,理清轉型思路,借助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在信息、知識的搜集、存儲、分析、組織與整合以及傳播技術和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刻變革, 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用戶數據、產品數據、銷售數據,進行精準營銷并提供個性化服務,促進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
一、大數據時代傳統出版企業的轉型方向
1.數據驅動的選題策劃
大數據時代,價值導向、需求驅動、熱點預判仍是圖書選題策劃的出發點[1]。一方面,出版社通過對讀者閱讀行為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可以掌握讀者的閱讀行為趨勢和偏好,從大數據分析中挖掘用戶需求,進行趨勢預判,利用專業知識獲得更加精準的策劃方案;另一方面,將各類數據進行有效處理、精準編輯后,通過大數據的開放共享,利用信息反饋、響應機制,讓客戶和讀者參與到選題過程中,逐步形成具備自組織性、開源性的圖書選題策劃模式。
2.讀者主導的內容生產
大數據時代的圖書內容生產正轉向以讀者為中心,使讀者不受限于出版產業鏈的終端參與到出版的各個重要環節中。在大數據時代,網絡上海量的數據,有很多來自讀者的原創。這些原創的內容,經過出版社的專業整理加工,可制作出優質的內容產品,會有不錯的市場反響。同時,通過量化分析讀者的閱讀題材、情緒起伏等,可以形成內容生產的“模范結構”,并對作品篇幅長度、角色設定、文字風格、情節發展等方面做出人氣評價,形成人氣素材庫、情節發展范式等儲備資源,從而實現半自動化的流水線生產。
3.自動智能的編排制作
運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編排制作流程的革命性變化,加快信息的傳播。通過對海量信息的深層次加工,自動智能可編輯出有序、有效的信息產品。比如利用協同編纂平臺,人們可發現和梳理編纂交互過程中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編排過程優化和時間進度管理。在數據化時代,編輯工作中許多過去難以控制、不能數字化的流程變為可控制、可用數據精準描述的作業流程;許多雜亂的手工加工模式轉變為標準化、程序化的作業模式;許多隱蔽無序的編輯規則模式轉變為統一有序的規范模式。
4.精準無誤的營銷推廣
大數據時代,出版社面對的不再是讀者而是用戶。出版社可以根據用戶消費數據選擇相應的價位和圖書類型以合適的渠道進行推送。在大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出版社根據讀者的閱讀偏好、職業信息和專業領域等數據,可實現分類圖書的按需推送。根據用戶閱讀行為數據還可確定推送圖書的載體、篇幅、類別以及推送時間等要素。信息精準推送不僅降低了廣告成本,同時也使得營銷成本大大降低。
5.全新的商業盈利模式
大數據時代,由于數據本身就是資產,對這種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就會產生巨大的價值。出版社所擁有的內容資源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據庫,具有很大的增值潛能。出版社可以將自身的資源進行數據化處理,將其變成可以檢索、分析、計算的數據庫,同時展開數據營銷。這將是一個全新的商業營銷模式,可創造嶄新的盈利空間。
二、大數據時代傳統出版企業的轉型路徑
1.更新觀念、創新思維是前提
傳統出版業要實現大數據化出版的跨越,首先要觀念創新,要以大數據思維取代固有的傳統思維。在大數據時代,傳統企業應具備以下四種思維。一是全球思維[2]。在全球發行條件下,同一版本出版內容要實現跨文化傳播,必須要有國際化視野;同時,數字終端的無時差接收實現了出版物的全球范圍內同步共享。二是互聯思維。傳統出版企業要想不淹沒于大數據浪潮中,必須依托互聯網的發展,建立互聯思維,通過數據分析和用戶體驗,對企業的發展趨勢、用戶需求等做出預估和判斷,并提供個性化讀者服務,真正實現按需出版。三是融合思維。大數據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的融合。傳統出版企業必須通過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實現傳播渠道的多形式、多媒體、多平臺,使出版物更易讀、更適讀、更實惠、更便捷、更時尚。四是創新思維。大數據時代,要摒棄“作者+出版+印刷廠+書店+讀者”的程式化出版模式,建立“內容+服務+用戶體驗”的新型出版模式。這就要求傳統出版企業要勇于創新,不斷探索出版的新模式,解決出版進程中的新問題;同時要利用網絡數據平臺,進行信息的傳遞,不斷增強信息服務意識,實現單向出版向雙向互動的轉變,提高出版與用戶市場的切合度。
2.內容資源數字化、數據化是基礎
大數據的本質是更加廣泛、深入的數字化,以及全社會范圍內的數據互聯互通。大數據出版需要對出版物資源進行大數據的采集和存儲,以建立不同主題的數據庫[3]。傳統出版企業要在建設數字出版時加強對自身資源的深入開發。一方面,在數字內容的建設上,除對已有的紙質圖書數字化外,還要適應數據時代對便捷搜索和個性化定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碎片化信息的聚合,將其存放在資源數據庫中,以便日后有條不紊地開展數字出版產品的建設;另一方面,在大數據思維的影響下,傳統出版企業要改變以往以書、文獻等為單位的粗放型生產模式,形成以知識要素為單位的細粒度、數據化生產模式,強調科研全過程發表,新知識傳播,跨學科、跨行業、多角度應用以及多媒體展現。同時,通過對出版內容、讀者多元需求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將一個個高度濃縮的知識要素與互聯網讀者的知識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大數據研究與學習的國際平臺,實現讀者、作者的直接交流,推動知識傳播向知識服務轉變。
3.提高數據采集、分析和整合能力是支撐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給傳統出版企業的內容生產模式帶來革命性的改變。誰掌握了大數據,誰就掌握了未來。數據已成為行業的戰略資源和核心競爭力。傳統出版企業需重視各類數據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一方面,不應再追求單純的信息數量增量和規模擴張,而應該更加注重對既有信息的挖掘,提倡從信息“噪聲”和“廢氣”中淘寶[4];另一方面,數據智能分析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對個人和群體的實時觀察成為可能,這就為預測群體行為和了解個體偏好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因此,傳統出版企業要充分挖掘大數據的深層次價值,開發出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實現精確、個性化的營銷推送,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
4.加強數據所有權和數據問題的管理是關鍵
在數字版權出現之前,與圖書作者簽訂的協議中并沒有對數字版權的歸屬進行約定;而數字出版發展后,圖書的數字出版就使得數字版權的歸屬約定成為耗時耗力的大工程[5]。另外,保護數字版權的相關法律制度還不健全,一些以通過點擊量賺取廣告費用的互聯網企業,打著信息免費共享的旗號給網民提供免費上傳和下載的服務,導致數字出版領域盜版現象猖獗,打擊了數字出版發展的積極性并造成著作權所有者的經濟損失。因此,在這個網絡和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必須加強對數據所有權和數據問題的管理。對傳統出版企業發展過程中涉及的數據產生、收集、保存、維護、處理、利用等管理問題,一定要妥善處理,因為有效的數據管理是大數據在傳統企業成功應用的關鍵。
5.苦練內功、提升核心競爭力是保障
作為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出版業在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浪潮中,迎來了歷史性的機遇,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挑戰。在機遇與挑戰、 前進與陣痛并存共生的形勢下,只有那些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出版企業,才能抓住機遇有效應對挑戰。很多優質的出版企業都是在一次次的競爭中不斷優化自己的出版體系。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一些傳統出版企業已經適應市場的各種變化,擁有較為先進的出版理念,逐步進行出版上的突圍和轉化。大數據時代,傳統出版企業應當適應大時代背景的需求,制訂精準的戰略規劃,形成獨到的編輯創新力、敏銳的市場開拓力、強大的品牌銷售力和深遠的文化傳播力,提升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出版的質量和效益。
參考文獻
[1]向安玲,安陽. 基于大數據的出版流程變革[J]. 出版廣角,2014(7):54-57.
[2]鄧若伊,羅玉婷. 大數據背景下數字出版的新思維[J]. 編輯學刊,2015(4):29-33.
[3]張振宇,周莉. “大數據出版”的理念、方法及發展路徑[J] . 出版發行研究,2015(1):14-17.
[4]周煜. 大數據時代出版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J] . 中國出版,2014(4):19-22.
[5]謝天武. 大學出版企業在大數據時代的數字出版策略研究[J] . 出版廣角,2013(2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