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人們對書籍的需求,已不僅僅注重其功用性,而且更加重視其審美價值。本文試圖對2015年“中國最美的書”的設計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出現代圖書裝幀設計的主要趨勢——注重書籍設計的整體性、易讀性、民族性以及獨特性。
【關鍵詞】中國最美的書;圖書裝幀設計;趨勢
【作者單位】魏珍珍,湖北工業大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也逐漸提高,書籍作為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僅僅靠其功用性已經難以滿足讀者的需求。人們對書籍除了功用性的需求,還日益重視書籍的審美價值。在互聯網時代,有閱讀便捷性的電子書已經足以滿足人們對書籍實用功能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紙質圖書的裝幀設計承擔著更多的吸引讀者購買的責任,并需要蘊含更多審美價值。以往那種只注意封面設計、千篇一律和強調合理性的設計,已經逐漸被新的設計理念取代。本文試圖對2015年“中國最美的書”的設計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探索現代圖書裝幀設計的主要趨勢。
“中國最美的書”評比活動自2003年舉辦以來,已經形成一個文化品牌,累計評比出來250余種圖書,其中有13種獲得了“世界最美書”獎項。這一活動的舉辦有效地提升了我國現代圖書裝幀設計的水平,鼓勵著我國年輕圖書設計工作者不斷創新設計。從2015年度“中國最美的書” 的評選結果來看,圖書的外在包裝都呈現一股“小清新”的氣息,褪去了繁華外衣,細微之間盡顯考究、精致。而最讓評委看重的要素是書籍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即圖書設計的整體性以及書籍的易讀性、設計的獨創性。這些評比的標準與原則,恰恰映射出現代圖書裝幀設計的趨勢。
一、整體性
整體性這一設計理念是現代圖書設計最主流的觀念,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這一理念強調的是將圖書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設計,要求圖書的每個部分都要在美學上保持一致——封面、函套、護封、環襯、扉頁、目錄、版面、字體和插圖都應該達到和諧統一。歐洲“最美的書”的評獎委員會則把圖書設計的整體性作為評比的重要標準之一。他們認為,最美的書不僅要字體合適,具有美觀的版面設計,圖書的每個部分包括封面、護封、環襯和紙張都要設計得當,并且符合美學要求。北京設計師呂敬人擔任過多屆“中國最美的書”活動評比評委,他也是國內最早引入“整體設計”理念的資深設計師。他認為,最近中國圖書設計行業的一大觀念轉變,就是從注重單一的封面設計改變為注重文本的整體設計。
整體設計對圖書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有相關的要求。圖書封面必須為圖書內容服務,要考慮與封底、扉頁等要素風格一致,并且與印刷、裝幀材料等相結合;書脊設計要求明快、簡潔、主題突出,與封面設計呼應、協調;作為圖書設計核心的版面設計要使圖片、文字和空間達到和諧的統一;插圖可以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可以幫助讀者理解圖書內容,插圖的設計要求與版面風格一致,位置合適,與文字相呼應。此外,圖書的其他元素也應與整體風格協調統一,才能給讀者美的享受,承載更多的審美價值。
以2015年度“中國最美的書”之一的《溫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為例,這是一本關于中國古代女性文物的圖錄,涉及古代女性生活的多個方面。該書封面設計簡潔溫雅,與圖書內容高度一致。標題的“溫”字設計不僅僅停留在封面上,而且延伸到了書脊的設計中,使得封面與書脊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內文版式的設計上,設計者進行了獨特的編排,巧妙地容納了大量信息,圖片素材豐富,展現形式多樣,非常切合圖書內容。設計者運用不同的紙張及裝訂方式對內容進行區隔,有機地將結構感與序列性結合起來,內容與形式結合度相當高。
二、易讀性
易讀性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拋卻以往密密麻麻的文字排版形式,崇尚簡潔美觀的排版風格,大量、大膽的留白與文字相間,適宜的圖文排版和強烈的節奏感是其主要設計特征。易讀性可以讓圖書的美從視覺延伸到觸覺,甚至嗅覺、味覺等其他感覺,這更加符合當前數字媒體時代對紙質書的閱讀需求,而這些延伸的感覺無疑對讀者閱讀起到幫助作用。
2015年,“中國最美的書”上榜書中,“生態智慧叢書”的易讀性得到評委呂敬人的頗多贊譽。這套書開本采用黃金比例,每本書根據主題在封面上進行了不同的簡潔圖案的設計。圖表的設計合理到位,視覺信息的傳遞有效地促進了讀者對內容的理解。德國設計師康斯坦茲·伯納說:“以往我們見多了那種從頭到尾密密麻麻的呆板式排版,這一套科技類圖書設計語言闡述完整且具美感,讓人眼前一亮。排版疏朗、留白大膽、富有節奏、講究空間。”這對國內科普教材排版設計來說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探索。另一本交叉建筑、體育、科技的獲獎圖書是《凝·動——上海著名體育建筑文化》,該書封面上的圓點與各場館在上海的地理位置一一對應,簡明新穎,讀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查閱信息。輯頁書口的折疊部分特意設置信息界面,純圖形的單一表述的缺陷得到彌補,增加了資訊層面與數據的展示,豐富了閱讀體驗。此外,每一個場館的外觀被設計者濃縮成視覺圖案,貫穿在全書各個部分,便于讀者分層識別。設計者對圖書易讀性的設計追求,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讀者的閱讀習慣,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三、民族性
優秀的圖書設計除了要具有現代感,還需要具有強烈的民族性特色。書籍是最能反映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事物,書籍設計也是對中華書籍文化的傳承發展。中國的圖書必須建立在中國人的審美意識之上,要在吸收借鑒外來書籍裝幀設計理念的同時,融入民族文化精神。這樣才能夠讓圖書設計更具生命力。優秀的圖書設計者應該在圖書中融入中國的民族文化精華,用中國元素敘述中國的故事,將東方的理念與審美融入圖書的結構和語境中。
例如,《兔兒爺丟了耳朵》,這本書是金波創作的兒童作品,所敘述的故事具有強烈的中國民間傳統氣韻。設計者在設計的過程中保留了剪紙最原始的形態,并將剪紙加以重疊和組合后進行拍攝,利用投影使得剪紙立體感凸顯,增強了民間傳統藝術的感染力。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學而不厭》則采用了傳統的宣紙來印刷書法與中國畫;封面的制作采用繪畫裝裱的形式,這一制作手法非常吻合圖書的主題;版面設計中文字采用了非規則的游動排列形式,在規則中尋求變化,追求有序與無序、虛與實的對立統一;全書的設計非常到位地體現了東方的韻味,彰顯著濃厚的中國傳統審美意識以及濃郁的人文氣息。
四、獨特性
獨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原創力,是個性化的體現。與其說獨特性是現代圖書的設計趨勢,更不如說是現代社會人們對獨特、個性和創造的追求,是現代社會產生的新的審美需求。從市場角度說,圖書的獨特設計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賣點。獨創性更加凸顯圖書以及設計師的個性。審美對象有一種特有的心理——好奇心,裝幀設計的獨特性與這種心理不謀而合。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設計往往能夠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強其購買的欲望,甚至有讀者不在乎圖書內容,而心甘情愿為圖書的獨特創意設計買單。
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訂單——方圓故事》,在2015年“中國最美的書”評比中,與《上海字記——百年漢字設計檔案》并列第一。《訂單——方圓故事》圖文并茂地記錄了方圓工藝美術社30多年的發展歷程,其裝幀設計彰顯了非常鮮明的個性。圖書的封面采用包裝紙印刷,書名的設計仿照的就是“訂單”形式,插圖的選擇以及設計非常新穎。圖書是以作者與出版社的往來信件開頭的,每一頁的簽名都有書店老板(作者)的不同肖像,這些肖像均由作者本人自己繪制,大大增加了圖書的趣味性,而且極富個性。該書還具有獨特的裝幀工序——二十多道工序全部手工作業,足見設計者用心。更為有意思的是,讀者倘若要把這本書看透,讀一遍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第二次閱讀,并且需要帶著一把裁紙刀,因為圖書的筒子頁中暗藏著精彩內容——“方圓”書店的圖片資料、書店老板多年收藏的瓦當拓片。這種獨特的設計,不僅給讀者帶來美感,還延伸了閱讀的互動性與趣味性。延伸圖書的價值正是當下圖書設計探索的方向之一。
當選2015年度“中國最美的書”中的《匠人》也是極具個性設計的圖書。該書設計者朱贏椿的多部作品曾經獲評“中國最美的書”“世界最美的書”。為了更深切地體會書中的氣息與氛圍,朱贏椿專程前往書中故事發生地,實物拍攝了每篇文章中匠人用過的工具,這些照片就成為其設計的元素。為了更顯“人”的氣息,朱贏椿堅決摒棄電腦打字,而是堅持手寫每個匠人的名字。為此,他找來了相關工具——用刀片寫“剃頭匠”;用一支圓頭毛刷子寫“鐵匠”;用一把沾了水的小油漆刷子寫“織布匠”……其他的工具還有鐵皮、塑料和樹枝等。設計者幾乎是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寫出了每個名字。
現代社會,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都為圖書的裝幀設計拓展了更大空間。設計工作者應牢牢把握當下審美趣味,把握好設計裝幀的發展趨勢,不斷豐富自身的設計語言,創新圖書裝幀設計。